資源簡介 1.2技術的性質(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技術是人類有目的的“以人為本”的活動成果。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2、情感目標使學生懂得技術的發展要靠創新,沒有創新的技術就沒有生命力。通過技術發明和革新的案例,激發學生對技術創新的興趣。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內容分析:“技術的性質”是“走進技術世界”的第二節,本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技術與自然的關系后所要學習的,旨在告訴學生“技術是什么?”,“技術怎樣?”。在這一課時里同學們要把握技術的3個性質,即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要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學生加深理解。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教學難點是理解科學和技術的區別與聯系。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技術的綜合性、兩面性的理解。難點:對技術性質的理解、內化。教學媒體、資源的運用以典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技術的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以實際技術產品為教學案例,通過直觀教學達到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分析:學生對技術這個概念模糊不清,對科學和技術的區別與聯系似懂非懂,因此本課時要增加教學案例,幫助學生對身邊技術產品的認識,加深對技術的理解。這節課內容比較多,是學生步入技術世界的關鍵門檻,教師要把好這一關,當好學生走入技術世界的領路人。教學策略:引入以學生生活貼近的最新技術產品實物,讓學生從實物尋找技術的性質所在,激發師生互動,把教學活動推上高潮。 教學準備:小板凳,無線鼠標 教學過程:一、復習技術的價值: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技術與自然。二、導入【例子】:小富翁的煩惱普通存錢罐在每次存取錢的時候,又幸福,有痛苦……【提問】:存在什么問題,如何解決?【學生回答】三、新授一:技術的性質1、技術的目的性 任何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總是從一定的具體目的出發,針對具體的問題,形成解決的方法,從而滿足人們某方面的具體需求。 【展示圖片】讓學生閱讀案例:助聽器的發明 分成4人一個小組討論下面三個問題: a. 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 (使聽覺不太靈敏的人能自如地聽到外界的聲音、正常地與人交流) b. 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 (將聲音放大、傳入耳中,體積小巧、方便佩戴) c. 滿足了什么具體的需求? (使耳聾人方便地與外界進行語言交流)總結:任何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總是從一定的具體目的出發,針對具體的問題,形成解決的方法,從而滿足人們某方面的具體需求。【補充案例】:(1):星空雨傘(2):手機(3):無線鼠標【練習】下列發明的目的?解決的問題?空調 調節環境的氣溫使人更舒適洗衣機 自動清洗衣物,解放人的雙手汽車 方便出行,解放人的雙腳(4):洗衣機的變遷引導回答:技術的目的性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技術活動之中。人類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技術活動推進了技術的不斷優化和不斷發展。從手機的不斷變化,引出技術的創新性2、技術的創新性(1):創新是技術發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技術對人類富有挑戰意義的內在原因。(2):技術創新:技術發明技術革新【討論】:有人認為技術創新就是一項發明的第一次應用。你是否贊同?請說說你的看法引導學生回答:技術創新常常表現為技術革新與技術發明。技術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的變革和改進,技術發明則是一項新技術的產生。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技術發明對技術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實例1】:造紙術的發明 蔡倫, 字敬仲, 桂陽(今湖南桂陽縣)人。公元88年 ( 東漢永和九年 ) 發明了造紙術。一次偶然在郊外看見茂密的樹再度觸發了他造紙的靈感。他命人剝取大量樹皮, 磨成漿粉,經高溫蒸煮, 然后以固定尺度木模, 造成紙型, 再曝曬、風干, 終于造出了紙。我國的造紙術先傳到朝鮮、越南, 約610年傳到日本, 后又傳到阿拉伯。12世紀中葉再傳人歐洲400年后傳到美洲。紙的發明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被列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使中國躋身聞名古國。【實例2】: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萊特兄弟 第一架飛機1903年12月17日, 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在大西洋沿岸的吉迪赫克試飛成功。 【實例3】:自行車的發展歷史:18世紀末,法國人西夫拉克發明了最早的自行車。這輛最早的自行車是木制的,既沒有驅動裝置,也沒有轉向裝置,騎車人靠雙腳用力蹬地前行,改變方面時也只能下車搬動車子。即使這樣,當西夫拉克騎著這輛自行車到公園兜風時,在場的人也都頗為驚異和贊嘆。 1839年,英國人麥克米倫發明了蹬踏式腳蹬驅動自行車,騎車時兩足不用蹬地,提高了行駛速度。1887年,英國人勞森完成了鏈條驅動自行車的設計。同年,英國人鄧魯普研制出了充氣輪胎。從此,自行車技術也完成了向商業化的轉化,批量生產并投入市場。【討論】:自行車的創新和發展經歷的技術革新階段對你有何啟示?學生回答:技術的發展需要創新,技術的創新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歷程。3、技術的綜合性【展示】:往屆學生制作的小板凳【提問】:制作一個小板凳需要綜合運用哪些知識?【練習】:書本14頁,在圖中的小橢圓形空白處填寫這些學科的名稱。 我們習慣于把技術與科學兩者聯系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 簡稱科技。其實, 技術與科學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問題提出】:技術與科學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完成下表。科學 技術區別 定義 科學是對各種事實和現象進行觀察、分類、歸納、演繹、分析、推理、計算和實驗,從而發現規律,并予以驗證和公式化的知識體系 技術則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側重 認識自然 利用和改造自然回答 “ 是什么 ”“ 為什么 ” “ 怎么辦 ”實驗 驗證假設,形成結論 驗證方案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并實現優化聯系 科學促進了技術的發展,技術推動了科學的進步技術與科學的區別 補充兩個不同:(4) 科學與技術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學成果一般表現為理論、概念、定律、規則、論文等, 此類成果一般不具有商業性;而技術成果一般則以工藝流程、設計圖、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現,此類成果可以商品化。(5) 科學與生產不發生直接的聯系,而技術直接服務于生產,技術離開了實踐, 就無法體現其價值。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 科學與技術之間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區分練習】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科學活動瓦特發明蒸汽機 技術活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科學活動愛迪生發明電燈 技術活動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 科學活動我國發射神舟七號 技術活動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發現 科學活動核能利用 技術活動技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展示圖片】技術與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課堂小結】技術的性質包含:技術的目的性,技術的創新性,技術的綜合性【補充案例1】:雜交水稻技術需要多學科知識(視頻) 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種專家, 具有全面、深厚的農業科學知識。1973年,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終于成功地實現了水稻的三系配套,使水稻的產量提高了20%。這一成果轟動了世界。 雜交水稻技術是植物學、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土壤肥料學、植物保護學等諸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這說明技術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引導學生總結:任何技術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種知識領域 , 凝結著各種知識的精華。讓學生從中明白道理:技術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性是技術的內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項技術都需要綜合運用多個學科、多方面的知識,技術是綜合知識的結晶。 【補充案例2】:核能技術與核物理學 核能是一種新型能源,它的發現源于核物理學。核物理學是一門內容高深的科學, 研究對象是微觀物質世界。核物理學這門科學,不等于核能利用技術。人們要成功利用核能發電, 造福人類,必須在核物理學理論的指導下,綜合其他科學知識(如數學、化學、熱力學、力學、材料科學、機械工程學、自動控制學、儀器儀表學等),才能將理論轉化為技術,實現科學向生產力的轉化。 教學反思:這一課時講前三個性質:技術的目的性;技術的創新性;技術的綜合性。在講技術的目的性進行“助聽器”案例分析時,學生對“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對這些親近生活的案例進行分析,學生就容易理解和把握。在教學中我不但采用了課本上的案例,又增添了自己精選的案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對技術的學習興趣。 PAGE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