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一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教材分析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國家的產生,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又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社會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各國都是通過某種特定的政治制度來實現社會治理的。世界各國政治制度都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有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與共和制等幾種主要的形式。但是,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獨特性,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演進的結果。本課是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通過三個子目(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講述了中國古代從先秦到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是一個有5000年文明史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古代在社會治理、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凝聚了政治智慧和治國的經驗,有其獨特性,體現了中國國家制度歷史悠久、一脈相承、變革創新的特點同時影響深遠。學情分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一課是高二歷史選考班的教學內容。高二學生通過高一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的學習已掌握相關基礎知識,他們的認知特點和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也為本單元的深度學習準備了條件。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教學目標通過搜集關于 “中國古代夏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政治制度”的重要史料,使學生了解先秦時期和秦朝的政治制度及特征,認識先秦到秦朝中國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通過搜集關于“從西漢到清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史料,使學生了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是在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演進的結果,是不同時期國家實現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重點、難點分析重點:秦朝的政治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難點: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課型:新授課課時:1課時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問題引領法、史料教學法、分析探究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國家的產生,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又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社會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各國都是通過某種特定的政治制度來實現社會治理的。世界各國政治制度都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有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與共和制等幾種主要的形式。但是,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獨特性,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演進的結果。中國是一個有5000年文明史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社會治理、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凝聚了政治智慧和治國的經驗,有其獨特性,體現了中國國家制度歷史悠久、一脈相承、變革創新的特點同時影響深遠,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所無法比擬的,那么中國古代是通過哪些特定的政治制度來實現社會治理的呢 講授新課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br/>——《禮記·禮運》問題1:同學們結合材料一和教材,請說明夏商西周時期與遠古時期相比較有什么特征?材料二 越①在外服②,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③,百僚、庶尹④、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br/>——《尚書·酒誥篇》【注釋】①越:語助詞,無義,通“粵”“聿”“曰”。②外服:商王畿之外用于分封的土地。③內服:指商王的直接統治的地區,即商王畿。④百僚、庶尹:百官之僚屬與眾官之尹正。問題2:同學們結合材料二和教材,指出商朝實行的政治制度。材料三 “封建親戚,以蕃屏周?!?br/>——《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問題3:依據材料三和教材,指出西周實行的政治制度。材料四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問題4:同學們依據材料四和教材,指出西周時期分封諸侯的依據是什么?這是哪一政治制度?出示分封制地圖、分封制與宗法制關系示意圖,使學生認識先秦時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西周分封示意圖分封制與宗法制關系示意圖先秦時期的夏商周是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國家夏。禹死后,其子啟繼位,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商朝建立了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古書記載,商朝已經建立了較為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官吏。國家治理體系到了西周就更嚴密了。西周時期,周天子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分封制。天子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控制著王畿地區,其他地方分給與周天子有血緣關系的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在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在國內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貴族等級分封系列。分封制之下,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統治權,這是他的權力,那么他又有哪些義務呢?諸侯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如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分封制下諸侯有相對的獨立性,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 ,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維護周王朝的統治和政治穩定,西周還實行以嫡長子繼承制為特點的依靠父系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宗法制是分封制度的依據,因此,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既然分封的諸侯等各級貴族是世襲的,表明王權還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這兩點就構成了商周時期政治的特征。春秋時期,生產力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宗法血緣關系的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時期,為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各國在政治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公元前221年秦統一結束了長期戰爭的混亂局面。為適應封建國家發展的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國家治理制度體系,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在秦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設計意圖:通過搜集、整合史料和地圖,教師提出問題,創設情境,來培養學生史料閱讀、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對商周時期的制度與特征進行宏觀認識。)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建立皇權專制:是在中樞權力中,皇帝和以丞相為代表的群臣的一種分權形式,皇權基本上不受任何限制,皇帝任免官員,打破血緣紐帶,官僚制影響后世。中央集權制: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種分權形式,中央政府將全國領土劃分為不同層級的官吏區域,在各個區域設置地方政府,并授予一定的行政、軍事、財政、司法等權力。為了鞏固統一,適應封建國家發展的需要,秦朝主要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等。1. 皇帝制度:材料一 秦王嬴政自認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不更改過去的王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議帝號。臣下議論后,上尊號為“泰皇”。嬴政去“泰”用“皇”,又采上古“帝”號,取名“皇帝”?;实圩苑Q“朕”,命和令分別稱為“制”與“詔”,印稱為“璽”,其位世襲?;实壑贫仍谥袊永m了2000多年。——歷史縱橫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皇帝自稱“朕”,命和令分別稱為“制”與“詔”,印稱為“璽”,體現了皇帝獨尊,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體現了皇權至上的特點。2. 中央:三公九卿制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為首的一套官僚機構?;实壑略O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組成中央政府,丞相為百官之長、總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圖籍、監察百官,太尉掌軍務虛設。九卿下設若干部門,處理具體事務。國家大事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決,體現了皇權至上,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3. 地方:郡縣制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笔蓟氏缕渥h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笔蓟试唬骸疤煜鹿部鄳鸲凡恍?,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問題: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統一后關于地方制度的辯論,始皇采納了誰的觀點?實行了什么制度?這一制度與分封制度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始皇采納李斯的觀點,實行郡縣制。這一制度最大的特點是郡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實現了中央對地方垂直有效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權力的集中。官僚政治正式取代了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文書制度是秦朝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來保證中央集權制度的實施。通過對秦朝政治制度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到與先秦時期比,秦朝政治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高統治者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皇權專制、中央集權;官僚政治正式取代了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秦朝雖然二世而亡,但它所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卻對封建國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鞍俅孕星卣啤保爻院蟮臍v代王朝在秦朝的政治制度的基礎上不斷的變革,以適應本朝社會發展的需要。接下來我們從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變化兩個方面來看一下漢至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的的演變。(設計意圖:通過教師提供史料,結合高一所學內容,使學生了解秦朝創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并對這一制度機構和官職的設置以及這一制度的特征有深入了解。)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1.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1)兩漢時期①漢承秦制:三公九卿提出問題:那么,如果丞相權力太大怎么辦?我們來看看漢武帝的抉擇:②中朝:漢武帝為加強集權,設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從而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西漢晚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那么,到了東漢又是怎樣呢?材料三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后漢書·仲長統列傳》問題:依據材料我們看出,漢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③尚書臺:至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2)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隨著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分裂,國家實現統一,開啟了隋唐,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隋唐又為我們提供了怎樣的政治智慧呢?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確立,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新階段。秦漢時期丞相是三公之一,因此漢武帝和東漢不斷抬高中朝和尚書臺的地位,抑制相權。隋唐在此基礎上,將相權分成了三個省,三個省的長官都是宰相,進一步分化相權。但是,這種分化是把政令從決策到審議再到執行進行分化。三省包括: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具體政務。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創造,為后世所沿用。如錢穆先生在《國史新論》中提的“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但是,唐朝分相權,雖然出現了房謀杜斷、姚崇宋璟,但還是出現了玄宗時期的奸相楊國忠、李林甫之流,完全把控朝政,因此,宋代要繼續改變。(3)兩宋時期:兩府三司制最高行政長官是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職。宋太祖恐宰相權大,設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使掌握財政大權,分割相權。這樣一來,兩宋時期與唐朝不同,不是在政令運轉過程中分化相權,而是在權力從行政、軍事、財政三個領域進行分割。(4)元朝:中書省元朝是少數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統治面積空前擴大,事務繁雜,為了更便捷更高效處理全國政務,元朝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5)明朝:廢除宰相和中書省,后設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宰相,親理政務,綿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終結,君主的權力進一步強化。但是,問題出來了,沒有宰相和中書省,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內每天批閱奏章兩百多件,國事四百多件。他力不從心。于是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政務。明成祖在位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職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就是內閣制度。但是,內閣權力雖大,地位低。(6)清朝:軍機處清朝統治時期,雍正帝設置軍機處,由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材料養心殿西暖閣雍正帝之后這里作為皇帝批閱奏折及與軍機大臣商議政事之所。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經歷了復雜的變化,體現了怎樣的發展趨勢呢?可以看出,皇權不斷的加強,相權不斷的削弱直至被廢除。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強弱和國家治理的需要處在不斷調整中,接下來我們看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7)趨勢:削弱相權,加強皇權(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兩則歷史資料、探究問題的提出,以及主體論述,目的是使學生們結合初高中所學的歷史朝代,使學生了解中央政治制度的沿革和發展,并理解這一發展趨勢的必然性。)2.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1)漢初實行郡縣與封國并行;東漢晚期,形成州、郡、縣三級漢初地方行政制度沿襲秦朝的郡縣二級制,除此之外還包括王國和侯國。實行郡國并行制。七國之亂威脅中央集權和社會安定,景帝武力鎮壓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根除了王國問題。武帝后,諸侯國的權力不斷被削弱,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漢武帝還實行了監察制度——設立刺史,只有監察職能,不屬于行政機構,沒有固定的治所。東漢晚期,把刺史監察的區域變成了行政區域,于是就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州刺史不僅有了行政權,還有了領兵之權,這就形成了外重內輕、干弱枝強的局面。又因東漢末政治腐敗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分裂割據局面,最終三國鼎立形成,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2)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制度依然是州、郡、縣三級(3)隋朝統一中國后,實行州縣二級制,以州統縣(4)唐朝實行道、州、縣三級制教唐朝沿用隋朝地方行政制度。唐朝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來增加到15道,道是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來,道變為州、縣以上一級行政實體。因此,唐朝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唐中期后設節度使,部分節度使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最終導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5)宋朝實行路州縣三級制宋朝為解決地方割據問題,加強中央集權,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將地方軍事、財政、司法等權力收歸中央,改道為路,實行路州縣三級制。(6)元朝實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機構元朝疆域異常遼闊,為了管理疆域廣闊的國家,元朝實行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元朝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機構。(7)明朝廢行省,設三司從元朝后期統治看出,行省的長官權力太大。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明朝廢除行省,但是省的格局沒有改變,只不過省的長官權力改變了,分成三個官職管理——布政使司主管民政,按察使司主管司法,都指揮使司主管軍政事務。(8)明清時期,實行省府縣三級制清朝,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權。明清時期,形成省府縣三級。問題:從漢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體現了怎樣的發展趨勢呢?逐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9)趨勢: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設計意圖:教師結合高一所學中國古代史每個朝代的時代背景,整體講述地方制度沿革和趨勢,使學生理解這一趨勢的歷史必然性。)課堂小結: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處在不斷的變化調整演進中,體現了封建國家治理的靈活性,適應了封建國家發展的需要。辯證的來看,該制度在封建社會發展前期和中期,有利于國家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繁榮,創造了高度繁榮的文化,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對近現代產生巨大影響,比如我們現在的省制。但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了這一時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總體來說,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之所以在世界上創造了先進的文明,得益于國家政治制度、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到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設計意圖:收尾的處理,目的是使學生結合高一所學內容,辨正看待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理解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的關系)思維導圖:板書設計: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一、 先秦的政治制度夏朝:世襲制商朝:內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核心: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度管理手段:文書制度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1.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漢:漢承秦制、中外朝制、尚書臺隋唐:三省六部制宋:兩府三司制明:廢丞相、設內閣清:軍機處2.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漢——郡、縣兩級制魏晉——州、郡、縣三級制隋——州、縣兩級制唐——道、 州、 縣三級制宋——路、府、縣三級制元——省、路、府、州、縣多級制明清——省、府、縣三級制課后作業:問題探究唐朝柳宗元《封建論》說:“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泵髂┣宄躅櫻孜洹犊たh論》也說:“封建之廢,非一日之故也,雖圣人起,亦將變而為郡縣。”這兩思想家認為,郡縣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中國古代自秦漢以后為什么要堅持實行以郡縣制為主體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歷史作用?教學反思:本課學習的內容是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通過三個子目(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講述了中國古代從先秦到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的難度。需要在高一階段的歷史學習中扎實歷史基礎知識。為了便于學生學習和理解,本課分三部分,以秦朝為界,先秦——秦朝——西漢及以后,運用搜集的重要史料,突出兩個詞“變化”和“演變”,先秦到秦朝講變化,秦朝到西漢及以后則講演變。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適應了封建國家發展的需要,是在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演進的結果,是不同時期國家實現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之所以在世界上創造了先進的文明,得益于國家政治制度、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參考書目:《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卷 白鋼主編 天津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