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 年級 政治 教案課 題 8.3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課時 1 課型 新授課 主備教師 二次備課對應課標知識點(考點)梳理 明確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和意義。設計意圖(思路) 本課下設兩目,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理清基本概念,設計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分析閱讀素材,通過小組合作,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要學的知識,強化理解,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對探究材料的分析能力,對教材的總結概括能力,強化所學知識,認同所學知識。學習目標 【政治認同】明確要立足國情,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究茖W精神】弄清“全盤西化”“文化復古主義”這兩種錯誤觀念點的實質。【公共參與】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學習重點 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 教法與學法簡述 教法:創設教學情境,綜合探究法,分組討論法。學法:探究式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自主學習法。學習難點 立足國情,交流互鑒學習準備(媒體使用) PPT制作、教案、導學案、優佳學案學習內容設計 二次備課修改學習過程 學習內容(概括) 教師組織教學流程 學生學習活動及流程一、導入(2分鐘)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國的文化各具特色。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我們國家也出現了世界各國的文化。有哪些其他國家的文化呢?那么,面對其他國家的文化,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今天,我們進入“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學習。 1.認真思考老師的問題2.分享自己的觀點3.將教材翻到第106頁二、新課學習(35分鐘) 探究一:全盤西化論認為,“中國的問題,根本就是整個文化的問題”,中國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國文化徹底西化。 文化復古主義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千年道統不能丟棄,中國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確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恢復“儒教”,返回孔孟之道,在全社會提倡尊孔運動,倡導誦經復古;四書五經就是當代文化,只要念好四書五經就能夠建成文化強國。你認為上述觀點存在哪些不足與局限?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文化界兩種激進觀點:文化復古主義、全盤西化論。歷史和實踐證明,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探究二:魯迅在《拿來主義》中寫道:“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美國的電影,日本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于是連清醒著的青年們,也對于洋貨發生了恐懼。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談談你對魯迅這段話的體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心態。學習借鑒一切有益的成功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探究三: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07頁的“閱讀與思考”,回答問題。1.為什么宋明理學提升了中國哲學的理論思辨化程度?2.結合上述材料,談談王明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時犯了什么錯誤?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發展。探究四: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08頁的“閱讀與思考”,回答問題。1.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2.在文化交流互鑒時應該怎么做?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 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探究問題小組討論,完善答案學生展示學生就自己的理解分享觀點。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完成問題2.個別學生展示3.如不全,其余學生補充1.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探究問題2.小組討論,完善答案3.學生展示三、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用時:3分鐘) 1.教師進行課堂小結,強調重點。 2.布置作業:完成優佳學案配套卷的相關練習。 1.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問題及時提問。 2.課后認真完成作業。課外作業布置(體現分層作業) 基礎練習(復習作業) 1. 我國近代教育家嚴復以一顆“中國心”“放眼看世界”,不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不自以為是,汲取人類一切精神養料,吸納世界所有文明成果。從文化角度看,這啟示我們( B )①文化交流借鑒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根本途徑②文化創新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博采眾長③對待外來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④要求同存異,重視文化多樣性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某省衛視的熱播節目源于國外并加以本土化改造,該節目采用評審背對著選手盲聽盲選的模式,讓觀眾眼前一亮,并迅速躥紅,成為當年最流行的娛樂節目之一。該節目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有( C )①文化創新需要對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②借鑒外國優秀文化成果就能實現文化創新③文化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④文化的交流、借鑒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拓展練習 完成優佳學案配套卷上的練習板書設計 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立足國情,交流互鑒(要求)審核簽名 教研組長備課組長 學校領導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