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知道近代以來中國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變化;分析理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特點和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2.通過資料、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主導,共同探究問題,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使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讓學生感受到張謇、侯德榜等人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和熱愛祖國的情感。【重難點】教學重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難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和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你認識哪些國貨?二、新課講解模塊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曲折歷程視頻:張謇狀元實業家張謇(1853 —— 1926)江蘇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五歲入塾,十六歲中秀才。1885年張謇參加順天府鄉試,中舉人。1894年4月,張謇再次赴京參加會試,考取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戰敗,邊疆緊急,張曾上疏痛劾李鴻章奉行妥協政策。張謇目睹國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為謀,雖科舉成名,卻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興辦實業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團,主營紡織和面粉。圖片: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南通淮海銀行、南通師范學校表一:1872-1913年間的中國企業情況表二:1911-1919年中國面粉業發展情況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材料一:1896年榮氏兄弟決定籌辦面粉廠,在辦廠審批時遭到當地士紳的反對,他們認為在古城邊豎立煙囪,必將“破壞風水,有傷文風”。封建主義材料二:一位英國人曾說過,中國多織一匹布,英國就會少銷一匹,因而“機器不宜進中國”;帝國主義材料三: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蔣介石即以榮氏企業認購國庫券不力,下令查封他們在無錫的產業,迫使榮宗敬認購巨額庫券而了事。官僚資本主義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決定了其發展特點:封建主義 帝國主義 官僚資本主義艱難曲折2.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特征模塊二、社會生活的變化中國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圖片:馬車、坐轎1864年1月,徐壽和華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殼輪船“黃鵠”號,船長50余尺,時速40余里,是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輪船。1. 近代交通事業的發展(1)新式交通工具的傳入: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新式交通工具的引人,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2) 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業的發展及影響:近代鐵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線的開辟,新式馬路的修建,傳統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業的發展,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1876年,英國商人在中國修筑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淞滬鐵路。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1909年9月21日,中國最早的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員馮如,駕駛自己設計制造的飛機,首次飛行取得成功。通訊工具:電報、電話。作用:商人可以傳達生意信息記者可以進行新聞報道老百姓與親友聯系方便了人們的交流2. 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變化(1)原因: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2)表現:①習俗變化--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勸禁女子纏足;②禮節變化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③稱謂變化--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④飲食變--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煙在沿海城市成為時尚;⑤婚喪變化--文明結婚、集體婚禮、公葬、追悼會等新式婚喪禮節紛紛出現;⑥休閑變化--公園 、咖啡館在大都市風行一時;⑦服飾變化--洋布在沿海城市成為時尚,在時裝、燙發流行之際,旗袍、中山裝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也受人青睞。課件呈現圖片(表現與圖片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你如何看待這些變化?國門洞開,西風東漸,共和新貌,革故鼎新3. 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征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變化。總體來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三、課堂小結四、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視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