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重難易錯點特別提醒總結【特別提醒】①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華)。②哲學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哲學不等于真正的哲學。③真正的哲學之所以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就是因為它從最一般本質和最普遍規律的層面上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把握了時代的脈搏,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誤區】①哲學與世界觀都是科學的; ②哲學就是世界觀;③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④認為哲學是哲學家的事,與普通人無關。【特別提醒】①世界觀與方法論并非是相互影響或決定的關系②世界觀、方法論和哲學的關系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 【特別提醒】①“思維”和“存在”相搭配,“意識”和“物質”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②“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不能等于“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特別提醒】唯物主義并不都是正確的,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雖然都堅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學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特別提醒】①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從根本觀點上看,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這里一定要注意是“從根本觀點上看”。 ②不能認為凡是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要一律提倡。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籠統地說唯物主義就都是正確的、科學的。 不能認為凡是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要全盤否定。唯心主義在認識領域強調反思的作用,對認識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唯心主義哲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豐富和發展了辯證法。③不能把追求物質滿足看成是唯物主義,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滿足看成是唯心主義。④不能認為一切唯心主義者都是不可知論者,都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特別提醒】 ①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內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②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③注意區分哲學的基本問題與哲學的基本派別: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哲學的基本派別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劃分兩大派別的標準是根據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也就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特別提醒】要明確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的關系 ①區別:A、哲學上的物質是指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性——客觀實在性;物質具體形態則是物質的具體表現,它不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性。 B、哲學上的物質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而物質的具體形態則可以被創造、改變和消滅。 ②聯系:A、哲學上的物質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B、二者的關系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特別提醒】⑴“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區別:①“客觀實在”: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對宇宙一切事物和現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對于意識來說,它是第一性的東西,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 ②“客觀存在”:是相對于主觀而言,既可以指物質具體形態,也可以指具體的思想。客觀存在的東西除了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象。 聯系: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存在不僅包括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物質現象,還包括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精神、意識現象。⑵意識有正確的錯誤之分。正確的意識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錯誤意識是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但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質。⑶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不依賴于意識,但意識依賴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能決定物質。 【提示】 正確理解規律 ①規律是聯系,但并非所有的聯系都是規律,只有同時滿足四個條件的聯系才是規律。②規律不等于現象,凡是能夠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為現象而非規律,上表的舉例均不屬于規律,如“蘋果落地”屬于自然現象,但其中蘊含的“萬有引力”則屬于規律。③不能把哲學上講的規律混同于具體規律,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④規律是客觀的、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規則是主觀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廢除⑤唯心主義同樣承認規律的存在,但是卻否認規律的客觀性。⑥規律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規律可以給人帶來積極的作用,也可以帶來消極的作用。⑦對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并不意味著改變或創造規律。⑧“太陽東升西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水往低處流”等是體現規律的現象誤區:①意識是大腦特有的機能,意識來源于人腦。× ②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識中有什么,客觀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③意識的作用只表現為意識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特別提示】實事求是的內涵:“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特別提示】①聯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說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因為聯系是有條件的,只有條件存在,才會產生某種聯系。②否定事物聯系的客觀性,主觀臆造聯系就會犯唯心主義的錯誤。③聯系是客觀的,聯系的觀點是主觀的。【特別提醒】 ①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②部分優化組合形成整體時,才能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③部分以無序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無法達到理想效果。【重要提示】①發展是一種運動變化,但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進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 ②唯物辯證法的發展概念揭示了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趨勢是前進和上升的。③判斷一個事物是新事物還是舊事物的標準,不是看形式的新與舊,不是看出現的時間順序的先與后,也不是看一時力量的強與弱,其根本標志在于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重要提示】:正確理解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幾種錯誤觀點。①不能將對立和統一分別理解為矛盾的雙方。事物包含兩個方面,是指事物的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不應稱為矛盾,兩個因素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才稱為矛盾。而“對立”和“統一”則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不能認為“統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對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②不能把具體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對萬事萬物所具有的對立統一關系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矛盾則是矛盾的具體表現。兩者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③不能把哲學上的斗爭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斗爭”,這兩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特別提醒】“對立統一關系原理”不是“對立統一規律”【特別提示】矛盾普遍性的標志詞:出現問題、困難;既…又…;盡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機遇和挑戰;優缺;雙刃劍。【特別提醒】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幾點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事物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才構成矛盾關系)②人們尚未認識,還不能對其矛盾作出科學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③人們不易覺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特別提示】矛盾特殊性的標志詞:根據當地實際,根據…的特點;優勢、特色、特征;因地(因時)制宜;因人而異;針對;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量體裁衣;量力而行;對癥下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特別提醒】①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②區別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存在于復雜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 存在于一個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標志性詞語:關鍵、重點、中心、重心、根本任務、核心、重中之重、牽牛鼻子、突出任務、核心問題、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好鋼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 標志性詞語:抓主流、識大局、全局意識、主體、主題、本質、辨方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等 作用: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進程。 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適用情況:一般“做事情”時使用 適用情況:一般“看問題,判斷事物性質”時使用【特別提醒】正確把握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兩點論 重點論含義 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認識某一矛盾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反面 一點論 均衡論聯系 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理論依據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特別提醒】如何運用矛盾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1.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求我們堅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在對立中把握統一,防止片面性。(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問題)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要求我們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分析問題)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問題)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問題)5.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既要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用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分析)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主次方面)7.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5、6、7用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的原理分析問題) 【特別提醒】發展的實質: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亡。發展的方向: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道路:曲折的、迂回的發展的過程: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發展的途徑: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特別提醒】①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的說法錯誤。②對立統一規律(或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不能認為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是聯系的內容;矛盾是發展的動力) 【特別提醒】 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②不能擴大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整個世界的活動”;也不能縮小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社會的活動”。 ▲正確區分實踐的三個特點特點 區別所在 解讀 點睛之詞客觀物質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的區別所在,堅持這點,在實踐觀點上就堅持了唯物主義。 強調實踐的基本構成要素(主體、對象和手段)、實踐的過程及其結果的客觀性,強調受客觀因素的影響 “主體”“對象”“手段”“結果”主觀能動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區別所在。堅持這點,在實踐問題上 堅持了辯證法。 強調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制定“計劃”“方案”“規劃”等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計劃”“方案”“規劃”社會歷史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孤立的個人活動的區別所在 強調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有所差異; 強調“合作”等,受橫向因素的影響—社會性;強調歷史過程,受縱向因素的影響—歷史性 【特別提示】①實踐的第一、二個特點并不矛盾,主體的客觀性滲透著能動性,意識能動性以客觀性為基礎。②夸大客觀物質性否定主觀能動性,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主觀能動性否定客觀物質性,會導致唯心主義。 【特別提醒】①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就是實踐;②獲取知識的途徑可以是書本、網絡….等間接經驗;也可以是實踐中得到的直接經驗。 [特別提醒]區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檢驗標準、根本目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從無到有”;動力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關鍵點“實踐有新的需要”“新的認識工具出現”“人的認識能力和水平提高”。檢驗標準 認識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沒有談到指導的結果如何。目的 認識指導實踐成果了或者失敗了,談到了指導實踐的結果。 ▲標志性關鍵詞法理論 關鍵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針對、立足、基于、按照、根據…… (問題、現狀、特點、情況、形勢、影響),提出、制定、出臺、調整、頒布……(理論、方針、政策、規劃、措施、方案)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在…… (主題、路線、方針、措施、制度)下,促進……(事業、活動、實踐、活動)取得(成就、勝利、發展、前進、成功)等 【誤區】 ①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②實踐是適應環境的本能活動。 ③實踐是一種客觀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 ④實踐是社會性活動,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 ⑤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 ⑥實踐是人的活動,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⑦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唯一動力。 ⑧真理永遠是正確的 【特別提醒】全面理解真理含義 特點 解讀 方法論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客觀性 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 ②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內容客觀,真理的內容來自于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③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能有一個 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這要求要正確對待謬誤(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 【特別提醒】意識、認識、真理、科學理論的區別和聯系。區別:①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屬于唯物論。②認識是人腦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屬于認識論。③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④真理的系統化、理論化,就是科學理論。意識、認知、理論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真理和科學理論都是正確的聯系: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特別提醒】①真理作為正確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是有用的。但不能說有用的認識就是真理,因為它否定了真理的判斷標準。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表明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觀真理。③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觀點是錯誤的。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④不能認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已經確定的真理,在它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下,永遠是真理。 [特別提示]①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是不同的,并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實現。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不是說社會意識是不依賴于社會存在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③區別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物質與意識的關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區別 地位 哲學的基本問題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作用 對二者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對二者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聯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在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 【重點提示】如何判斷“人民群眾”考查點材料中出現“人民群眾”“執政為民”“與群眾相結合”“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等信息時,一般要想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要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把握社會發展的動力精神動力 真正的哲學,我國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生產動力 生產活動根本動力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直接動力 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動力 【特別提醒】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判斷標準①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②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特別提醒】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 【特別提醒】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目的是:貢獻個人的力量,增進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發展。 【特別提醒】個人素質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 【特別提醒】①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發展完全同步。②不能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③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的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是錯誤的。 【特別提醒】①人類所從事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結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體現和傳導出來的思想、價值觀、審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②器物、行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載體,不是文化本身。 【特別提醒】正確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凝聚作用: 精神紐帶 維系我國各族人民風雨同舟的精神紐帶。支撐作用: 精神支柱 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激勵作用: 精神動力 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指引作用: 精神火炬 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特別提醒】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時代 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 形成的具體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 “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 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 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塞罕壩精神。 【特別提醒】 ①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文化一體化的觀點抹殺了文化的多樣性。 【特別提醒】文化多樣性、文化交流、文化發展的關系①文化多樣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有利于促進文化交流,推動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③開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特別提醒】比較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關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區別 界定表現不同 文化交流是彼此間文化的相互溝通,互通文化的有無,促進文化豐富與發展。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語言、報刊、網絡等)使得文化得以傳播。 文化交融強調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滲透,難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側重不同 文化交流側重的是把一種文化發揚光大,傳播開來,讓更多的受眾知道、理解的過程。 文化交融側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發展的狀態不同 文化交流發生的是量變。 文化交融發生的是質變。 意義不同 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 文化交流間接促進文化發展 文化交融的意義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 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發展與創新。聯系 二者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礎,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華、發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礎上的。 【易錯易混】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可以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將其融入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中,目的是發展本民族文化,而不是照搬外來文化,更不是使文化走向趨同。 【特別提示】深層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征特征 理解面向現代化 充滿時代精神面向世界 開放精神面向未來 創新精神民族的 強調中國先進文化建立在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是具有鮮明民族風格、民族氣魄、民族內容的先進文化。科學的 強調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大眾的 其主體和服務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 【特別提醒】全面理解道德①道德的含義: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②道德如何發揮作用?依靠社會輿論以及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來起作用的精神力量。③道德的特點:具有歷史性和繼承性 【特別提醒】正確區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 區別 含義不同 是指以弘揚主旋律為目的的文化活動及其產品,它不以賺錢為目的。 產品具有創造性和公益性 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文化活動及其產品。 產品帶有消遣性、娛樂性、益智性生產目的不同 生產公共產品,有公益性,不以營利為目的; 生產商品,以營利為目的。資本來源不同 國家或社會 企業機構性質不同 事業單位 企業單位運營機制不同 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調控方式不同 直接 間接聯系 文化產業以文化事業為基礎,文化事業以文化產業為支撐。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