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一、教學準備【課程標準】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駐藏大臣;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認識臺灣、西藏、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開的一部分。【學情分析】 本課主要針對本校七年級基礎一般的學生,而且線上教學對于學生難以進行有效監控。該班學生具備較少的歷史知識儲備,對于材料的理解能力較差,學習比較被動,有一定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對于歷史事件的理解感性認識突出,理性認識不足。課前調查顯示該班部分學生對于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戰爭故事有粗淺的印象,但沒有具體細節支撐,也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沒有具體的定義。【學習目標】 1、以清朝疆域圖為基礎,順時針方位概括出清朝統治者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個方位地區加強統治的措施,初步形成歷史地圖學習的方向感。 2、以時間為主線,建立時間軸,整理出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在臺灣的建制和清廷對西藏地區有效管轄的具體史實。 3、通過對課本知識和圖片史料的閱讀,能夠說出清朝統治者鞏固西北邊疆的措施,知道雅克薩戰爭背景和結果。 4、通過勾畫清朝疆域簡圖的活動,初步學會歷史地圖簡便記憶方法,認識到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成果,增強民族自豪感。 5、運用所學知識證明臺灣、西藏、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認識到臺灣、西藏、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達賴、班禪和駐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的鞏固。二、教學過程設計導入新課 對號入座,請把各民族放在與其對應的地理位置? 新課講授 一、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教師活動: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如果你是清朝的統治者,你會采取怎樣的統治方式呢? 活動探究:請一位同學畫一個清朝疆域簡圖,接下去請每個學習小組抽簽,選出負責的區域,配合老師,做簡要敘述。 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 教師引導:清朝統治者加強統治的同時,中華大地的東南方位卻一直不太平。這就是“東南之鎖鑰,數省之屏障”被葡萄牙人稱為“福爾摩沙”的美麗之島——臺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追隨天子之劍,劍指東南。,一起來了解一下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及清朝在臺灣的建制。 學生活動:梳理臺灣三個歷史節點1661-1662年,1683-1684年,1885年。建立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的歷史時間軸。 (介紹收復臺灣的經過、學生思考經過的意義、學會評價歷史人物) 教師展示年代尺: 教師提問:為什么說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出示圖片: 三、清廷對西藏的有效管轄 教師引導:東南臺灣已然歸位,西南方向卻又不太平,我們再追隨天子之劍,劍指西南,了解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同理,我們一起來為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建立時光軸。 清入關以前,清與藏同為地方政權,為了維護各自的統治,清朝就表明信奉藏傳佛教并表達崇敬,聯絡蒙藏,壯大自身力量。清入關后,西藏地方藏傳佛教首領親自入京朝賀,我們便迎來了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的歷史節點。 學生活動:學生連麥回答梳理清廷加強對于西藏管轄的五個(1653年、1713年、1727年、1751年、1793年)時間節點。 期間教師引用視頻和圖片進行歷史解釋,闡釋金瓶掣簽等歷史概念。 并且引導學生運用以往所學知識證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教師提問:對比六世班禪和藏獨分子的行為,你有什么樣的看法? 學生活動。 四、鞏固西北邊疆 教師引導:西南方向已然歸位,西北方向卻又蠢蠢欲動,我們再一次追隨天子之劍,劍指西北。 提問:從康熙到乾隆,清政府為鞏固西北邊疆,做出了哪些努力? 學生活動:學生來梳理平定噶爾丹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和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等四個大事件。 期間教師引用視頻和圖片進行歷史解釋,闡釋“回部”等歷史概念。 并且引導學生運用以往所學知識證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五、雅克薩戰爭 教師引導:西北已定,東北又起波瀾,我們再一次追隨天子之劍,劍指東北。 提問:閱讀課文,找出雅克薩之戰的原因、過程和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來梳理雅克薩戰爭的背景、過程和結果。期間教師引用圖片輔以學生理解。 教師提問:中俄簽署《尼布楚條約》,怎么評價這份條約呢 學生活動。 教師引導:至此,清朝疆域版圖確定。 學生活動:師生同畫清朝疆域簡圖。 思想探究:清朝為什么能夠擁有如此龐大的疆域? 教師引導——家國情懷 至清代,中國最終形成一個疆域空前遼闊又高度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也成為幾十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巋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無論是哪一個民族,都是中華大地上哺育出來的兒女,血濃于水,同脈同質,榮辱相偕。我們的民族,一個也不能少。 無論是臺灣,西藏、新疆還是東北,都是炎黃的子孫,我們血脈相連,同根同種,休戚與共。我們的祖國,一點也不能少。 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通設置小游戲,對于之前所學的先知回顧,引起學生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興趣。 設計意圖:課標分解為小目標,明確目標,達到效果,引領學生學習方向。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與學生梳理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充分掌握對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基礎知識。 設計意圖:設計意圖:教師引導與學生梳理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充分掌握清廷加強對西藏的有效管轄的基礎知識。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與學生梳理相結合,充分掌握清廷鞏固西北邊疆的基礎知識。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與學生梳理相結合,充分掌握雅克薩戰爭的基礎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勾畫清朝疆域簡圖的活動,初步學會歷史地圖簡便記憶方法,認識到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成果,增強民族自豪感。 設計意圖: 運用所學知識證明臺灣、西藏、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認識到臺灣、西藏、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設計意圖:總結反芻,反饋課堂目標達成度。當堂檢測 1.“戚繼光抗倭“和”鄭成功收復臺灣“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A.民族團結 B.反抗侵略 C.社會變革 D.和平交往 2.1683年中秋節,康熙帝賦詩“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收。”此后清政府在該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設置臺灣府 B.設置伊犁將軍 C.設立宣政院 D.設置駐藏大臣 3.明清時期,中國在傳統農耕文明的軌道上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下列對這一時期歷史階段特征的準確概括是( )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C.統一國家的建立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社會危機 4.以下是康熙帝的業績的是( ) ①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②冊封五世達賴 ③冊封五世班禪 ④制定金瓶掣簽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三、教學反思本節課體現了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模式;學習目標明確,能準確講課程標準分解為詳細的學習目標;學生連麥回答的積極性高,學生預習成果展示、師生互動好;注重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對歷史概念的解讀明確,如民族英雄;能夠給學生留白整理;第一部分完成后的教學效果評價借用史料分析的方式能有效培養學生史料研讀能力;疆域利用地圖形式展示,培養學生的時空素養。 但是時間安排前松后緊,連麥過多,學生回答過碎,建議設計學生的回答整體性強些,培養學生系統概括能力;史料的分析教師要指導學生明確、強化解讀的方法步驟;當堂檢測注重基礎知識的檢測,但是無情境、無史料、第三題超標,選題要符合中考命題的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