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及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的有關情況,掌握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的重要意義。過程與方法:通過本課學會正確分析、歸納歷史資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通過合作交流學習,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敵后戰場的抗戰,使學生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戰場中的作用,明白抗擊外來侵略是每個中華兒女的歷史責任和使命。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平型關大捷的影響、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難點:百團大戰以及對敵后戰場抗戰的評價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小組合作學習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全民族抗戰爆發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敵后戰場,抗擊日本侵略者。敵后戰場的抗戰取得了怎樣的戰績?抗日根據地是如何發展壯大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通過21課:敵后戰場的抗戰(二)、新課講授一、平型關大捷:1、背景:(1)、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迅速開赴抗日前線,一方面配合正面戰場作戰,另一方面深入敵占區,廣泛開展抗日游擊戰。平型關平型關是明朝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也是中國的城堡之一。位于山西省靈丘縣同繁峙縣的分界線的平型嶺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明朝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并在關嶺上修建城堡。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現在叫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呈正方型,周圍九百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門額現收藏于關堡遺址),真可謂峻嶺雄關。(2)、淞滬會戰期間,日軍入侵山西,企圖占領太原。1937年9月,日軍板垣師團一部分向太原的重要門戶——平型關進發。平型關位于山西東北部,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太原的重要門戶。2、經過: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長林彪林彪,在平型關一帶隱蔽設伏。當日軍1000多人進入伏擊圈時,八路軍從不同方向全線開火。日軍亂作一團,死傷慘重。八路軍沖殺下去,同日軍展開了肉搏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將日軍全殲。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展開戰斗材料:這次戰役給日軍以迎頭痛擊,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其沿平綏鐵路右翼迂回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也是全國抗戰以來所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它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共產黨及八路軍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擴大了影響。3、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粹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相關史事:日軍侵入山西后,從代縣的陽明堡機場頻繁出動飛機,轟炸中國軍隊的忻口陣地。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先頭部隊發現這一情況后,于1937年10月19日夜,秘密潛入陽明堡機場并展開猛烈襲擊,經過1小時激戰,共毀傷飛機24架,殲滅日軍100余人。當地人民頌揚八路軍:“萬里長城萬里長,雁門關下古戰場。陽明堡里一把火,日寇飛機一掃光。”二、毛澤東《論持久戰》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1、背景: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堅持全面抗戰路線。為了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的觀點,1938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時代背景《論持久戰》發表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進行了10個月。全國軍民為了民族的生存進行了浴血奮戰,天天都在渴望著戰爭早日勝利。然而,10個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繼陷落。戰爭的進程會如何發展?中國能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怎樣才能取得勝利?怎樣看待抗戰以來一直流傳著的“亡國論”、“速勝論”?對這些問題,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對堅持長期抗戰是不利的。毛澤東深感有必要對抗戰10個月的經驗做個總結性的解釋,特別是有著重研究持久戰的必要,以回答人們關心的一些問題,并對“亡國論”和“速勝論”進行批駁。2.主要內容:敵強我弱,中國不能迅速戰勝日本,但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失道寡助;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正義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中國是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因此,中國既不能速勝,也不會亡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3、意義:《論持久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3、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和新四軍挺進敵后,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到1940年,在華北、華中、華南、東北地區創建了有1億多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牽制和抗擊了大量日軍。陳毅元帥有詩:“延安有寶塔,巍巍高山上;高聳入云端,塔尖指方向。”“七·七”事變之后,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沖破重重阻攔,從祖國四面八方奔向延安:著名女作家丁玲,詩人艾青,冼星海,文壇名將茅盾攜妻帶小,眾多名家,都懷著一個希望,選擇一條道路——延安光明之路。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4、抗日根據地的斗爭:根據地軍民,以主力部隊和地方基層民兵為骨干,以廣大群眾為力量,展開人民游擊戰爭,進行“反掃蕩”,創造了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使日軍攻防無措,疲于奔命。相關史事:狼牙山五壯士1941年9月,晉察冀軍區戰士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為掩護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決然地把日軍引上了狼牙山峰頂絕路,在子彈打光、石頭砸光的情形下,寧死不做日軍俘虜,縱身跳下萬丈懸崖,三人犧牲,兩人身負重傷。狼牙山五壯士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顯示了中華兒女寧死不屈的偉大精神。相關史事:中國的抗日戰爭,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情支持。不少國際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戰。加拿大共產黨員、醫生白求恩和印度醫生柯棣華,各自率領醫療隊,來到抗日根據地。他們在抗日根據地工作期間,不避危險,不辭勞苦,在醫療條件極為艱苦的情況下醫治了很多傷員,后來都犧牲在抗日前線。5、鞏固根據地的措施:中國共產黨大力推動抗日根據地的各項建設: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選舉,推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6、意義: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敵后戰場和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三、百團大戰1、背景: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實行“囚籠政策”,依托公路、鐵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材料:1939年以來,日軍在華北地區大力推行"治安肅正計劃",實施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尤其在橫貫太行山、連接太原至石家莊的正太鐵路,日軍在沿線的大小城鎮、車站、橋梁、隧道附近密布據點,阻斷了八路軍總部和129師活動的太行抗日根據地之間的聯系。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1940年8月,正太鐵路破擊戰全面展開。12月,百團大戰基本結束。2、經過:1940年下半年,為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日軍民的士氣,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廣闊的地域,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相關史事:在百團大戰中,八路軍作戰1800余次,擊斃日偽軍2.5萬多人,破壞鐵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橋梁和隧道260多個,一度恢復縣城四五十個,并繳獲大量武器。主要目標: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3、意義:百團大戰歷時數月,戰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日軍遭到打擊后,立即組織重兵對八路軍及其抗日根據地實施報復性“掃蕩”,八路軍隨即進行“反掃蕩”作戰。問題思考:1940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敵后戰場發動了哪次大規模戰役?有何意義?答:戰役:百團大戰。意義: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日軍對根據地進行“掃蕩”并放火燒毀村莊日軍遭受打擊后,立即組織重兵對八路軍及抗日根據地實施報復性“掃蕩”,八路軍隨即轉入反“掃蕩”作戰。材料:由于日寇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加上嚴重自然災害等原因,1941~1942年,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困難局面。根據地面積縮小,八路軍、新四軍數量減少,物資供應十分困難,一些地區軍民甚至以野菜、樹皮充饑。(三)、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敵后戰場的抗戰。主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并發動人民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展開人民游擊戰爭。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敵后戰場與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四)、課堂練習:1、中國全民族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是( A )A.平型關大捷 B.臺兒莊戰役 C. 徐州會戰 D. 百團大戰2、1937年3月,陜甘寧邊區停止沒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確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給農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這一做法有助于( A )A.團結各階級共同抗戰B.廢除封建土地制度C.打擊國民黨投降勢力D.結束國共十年內戰3、晉察冀等抗日根據地政府采取發放農貸、支援牲畜、代制農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組、合作社等形式幫助群眾發展生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由此可見,抗日根據地建設( A )A.形式不僅多樣并且重視實效 B.體現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C.借鑒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為社會主義改造奠定基礎4、百團大戰的主要作戰目標( D )A.顯示中國人民強大的武裝力量 B.阻止日軍對正面戰場的進攻C.堅定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 D.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偽軍的據點5、1938年,毛澤東發表的《論持久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它的發表( A )A.加快了抗日戰爭的勝利B.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C.使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D.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五)、板書設計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一、平型關大捷:1、背景:2、過程:3、意義:二:毛澤東《論持久戰》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1、背景:2、意義:3、抗日根據地的建立4、抗日根據地的斗爭:5、鞏固根據地的措施:三、百團大戰1、背景:2、經過:3、意義(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