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請在此處填寫作品信息(此頁非設計頁)苗族-侗族黔風來襲實踐隊目錄 苗族——分布 貴州苗族——分布 雷山西江苗族——歷史文化——服飾——繡工藝術——銀飾——建筑 黃平苗族——服飾 臺江施洞苗族——服飾 蒙正苗族——服飾 侗族——服飾文化苗 族 分 布苗族,英語也稱Hmong,是一個發源于中國的國際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國華南及東南亞。苗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歷史悠久、分布面廣。又是一個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跡,在國內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其中貴州最多。貴州苗族分布據普查統計,苗族人口遍布貴州省的各專州縣市占全國苗族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臺江是全國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縣,苗族占全縣人口97%,被稱為“天下苗族第一縣”;而 雷山西江是全國苗族人口最聚集和最大的苗寨,因此素有"千戶苗寨"之稱。其余分布在畢節、銅仁、遵義、黔南、黔西南、安順、六盤水、貴陽市等,因此人們常說:“貴州是苗族的大本營”。 雷山西江苗族歷 史 文 化 由于歷史原因,遠古時居于中原一帶的苗族先民被迫進行過五次大規模的遷徙,其中的第三、四、五次大遷徙后聚居的中心地在貴州的東南部,其中以雷公山地區為主要的聚居地。奔放飄逸的外化 穿在身上的史書 雷山苗族服飾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她們名載著本 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史學家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雷山西江長裙苗族女子盛裝銀角銀花片花飄帶托肩銀胸牌銀排圈銀花片托肩◎袖口寬大為無扣交叉大領衣。◎經衣袖、衣邊及背上均用挑、縐等繡法繡成龍、虎、羊和魚、蝶、蟲等動物圖案。◎沿托肩鑲長方形花草圖案。◎制成各種圖案的銀花片常綴在袖、肩兩個部位。服飾特點(飄帶裙)花飄帶 飄帶裙:西江苗族的飄帶裙是由24條都帶5種色彩(黑、綠、藍、黃、紅)的花彩帶其飄帶籠裙系而成,“24”代表苗族的24個節氣,而“5”代表 了苗族先民進行過五次大規模的遷徙,其中經過了長江、黃河、淮河、汾河、渭河。西江苗族女子便裝繡工藝術纏繡平繡挑繡苗族的服飾上運用各種繡法繡有不同的圖案,通常有平挑繡、纏繡等。追求光明的喧泄 張揚美麗的瀟灑 銀簪銀鳳冠銀梳子銀項圈銀排圈銀胸牌銀亞領銀圍腰銀衣花(銀花片)險絕人生的從容 凝固史詩的瑰寶苗族先民遷徙過來后,繼承先人的居安與美觀理念,根據所處的環境,將祖先的造房藝術發揚光大,構成了特別誘人的景觀。這些房屋,與周圍林木幽深的環境天然般和諧,它體現了苗族人民對艱險人生的從容和節約使用土地的觀念和智慧;它凝固了幾千年苗民生活歷程的史詩,又保存和積淀了幾千年苗族建筑的精湛藝術,傳達了苗族文化中的審美追求,被建筑學家譽為“民間建筑的魂寶”。其中以吊腳木樓、水上糧倉和風雨橋為代表。吊腳木樓水上糧倉風雨橋黃平苗族——服飾苗族女子著盛裝時還須束腰花飄帶,其花紋多為織、繡結合,十分精細,飄帶兩頭有五彩繽紛的絲線穗。這條飄帶可以說是黃平苗族制繡工藝最顯著的特征,也是最漂亮的裝飾品。臺江施洞苗族——服飾臺江施洞苗族姑娘佩戴的銀飾最多,她們全身都披掛銀飾。臺江施洞苗族是苗族中佩戴銀飾最多的一支。蒙正苗族——從活人墓里爬出來的民族 經歷史考證證明蒙正苗族的確是歷史年的夜郎王室后裔。活人墳,顧名思義是埋活人的。今天的貴州鎮寧蒙正(遺留下來的意思)苗族就是從“活人墳”里遺留下來的。發型服飾侗族——服飾文化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發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