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綜合探究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理論基礎和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br/>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黨在十九大報告中的這一重要論述,明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只有深入貫徹落實這些基本要求,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這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的總要求,明確了我們推進文化制度建設的目標方向、使命任務、方針原則。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要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十九屆四中全會還將“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進一步予以明確,要求我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賦予宣傳文化工作神圣使命,為我們推進文化建設提出了努力方向、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提出來,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關系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創新,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領導文化建設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和形成的方針原則,充分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我們要深刻把握堅持這一根本制度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更好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不斷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二、課標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內容要求: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領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意義,弘揚民族精神;領悟優秀文化作品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教學提示:(此框內容新課標中無教學提示)以“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議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和實現途徑。可通過社會調查,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可通過查閱資料,了解黨和政府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相關論述??蓜撛O辨析情境,理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制度的意義。可結合生活的變化,感悟我國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暢想文化建設的美好圖景。三、學情分析從知識方面看,本課的內容大多是政策性較強的文件性表述,對高二的學生來說較為抽象,不易理解。但通過前三單元的學習,特別是第三單元第九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學習,學生對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什么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及如何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這就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學習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提升學習效果。從生活經歷看,學生對國家大事有一定的關注和了解,也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同時,本課知識具有明確的政治導向性,要求學生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這就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情境,設置任務,在探究中真正讓學生有思考、有感觸、有啟發,達到知識、能力和素養的統一。四、教學目標(一)核心素養培育目標1.政治認同:通過對中國文化發展道路的“體”“用”之爭的歷史反思,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以及暢想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美好圖景,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知道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激勵學生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好思想上的準備。2.科學精神:通過分析“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走不通的原因,如何才能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文藝精品的探究,以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必要性重要性的理解,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用開放而敏銳的眼光,辨識和分析不同觀點,作出正確抉擇。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辯證思維能力,立足基本國情、拓展國際視野,在實踐創新中增長才干。(二)學科能力目標1.學習理解: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理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可以完整表述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實踐應用:能根據具體情境材料,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具體措施;能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知識,分析和認識黨和國家的現行的方針、政策。3.遷移創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理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重要性,切實維護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整個第三單元的落腳點。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關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系全面小康社會的任務的完成。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對我們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全面總結、系統梳理,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文化建設的重大理論方針政策的高度凝練、集中呈現,為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目標方向、實現路徑,充分彰顯了全黨全社會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教學難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重視文化建設,這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但在當代中國,應該發展什么樣的文化?對此,社會上的認識并不一致。因此,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但學生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如何讓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將馬克思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教學的難點。六、教學方法1.合作探究法本課的內容政策性較強,概念性較多,自主學習存在一定難度,比較適合合作探究法。通過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圍繞問題相互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2.情境教學法本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學內容立意宏大,比較抽象。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立足學情,精選素材、活動設計等,將經過加工的生活場景移入課堂,有助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七、教學流程(一)課堂導入學生暢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文化建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領導全國人民不斷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問題,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不斷守正創新,迎來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華文化正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燦爛名片。歷史和實踐都證明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文化獲得空前發展、重新走向輝煌的必然選擇。那么,進入新時代,我們該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下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的綜合探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通過暢談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文化成就,帶領學生感悟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二)講授新課環節一: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教師:請同學們圍繞教材第119頁的“探究一”中體西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洋務派的指導思想。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一書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張之洞在《勸學篇》中說:“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新學為用。”西體中用:“西學為體,中學為用”是早期維新派提出的處理中西學關系的一個命題。它的基本內涵:西學自有本末,即政治上的議院為本、經濟上的以商為本、文化上的以學為本。中國必須引效其體而行之為用。晚清時期,容閎提出: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活動任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為什么“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都走不通。活動要求:分組,選出組長,記錄員及發言人,發言人由組員進行輪流;組長負責,組員參與,記錄員做好記錄,發言人代表小組進行展示;活動時間:6分鐘學生活動:組內討論交流,記錄員記錄整理,發言人代表本小組進行匯報交流。教師總結:剛才同學們在回答中能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展示出我們同學扎實的歷史知識和較好的分析能力,非常不錯。古代的學問不能直接解決今天的問題,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都無法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實際,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們推進文化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文化建設才能始終保持正確方向,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文化立場: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立足點:當代中國實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孕育、產生、發展起來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立足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全面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努力滿足新時代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基本特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我們不僅要背靠歷史,立足現實,還要面向未來,把歷史、現實和未來統一起來,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對“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在中國走不通的討論和思考,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幫助學生做到論從史出,明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科學精神和政治認同。環節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師: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近年來,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斷創作出有深度、有溫度的精品力作,如大家熟悉的《戰狼2》《我和我的祖國》《我不是藥神》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影視作品。活動任務:結合這些成功影視作品,談談如何才能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文藝精品。活動要求:組長負責,組員參與,記錄員做好記錄,發言人代表小組進行展示;活動時間:6分鐘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形成共識,發言人代表小組展示觀點。教師總結:同學們分析得都很到位,這些影視作品的成功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這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的總要求,明確了我們推進文化制度建設的目標方向、使命任務、方針原則。目標方向: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使命任務: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舉旗幟,就是要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工作。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把全黨全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朝著黨中央確定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育新人,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展形象,就是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基本方針: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設計意圖:本環節采取情境教學法,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優秀影視作品,增強學生的體驗,理解文藝作品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思想性與藝術性、滿足市場與引領觀眾、繼承保護與創新交流、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統一,在弘揚主旋律的前提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領,努力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環節三:堅定信仰,凝聚力量教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干事業不能忘本忘祖、忘記初心。我們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這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但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活動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一根本制度的認識。(提示:主要從為什么,怎么做兩個角度理解)活動要求:組長負責,組員參與,記錄員做好記錄,發言人代表小組進行展示;活動時間:6分鐘學生活動:圍繞問題,小組討論,完成相應學習任務。教師總結:近年來,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大大加強,黨的理論創新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但同時一些非主流的意識形態也在不斷蔓延滋長,我國文化領域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社會文化生態更加復雜,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同時存在,先進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織,積極的和消極的相互影響,民族的和外來的相互碰撞,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先進文化,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因此,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案竟陶撸A實必茂”只有旗幟鮮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固本開新、永葆生機,否則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新的時代條件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首要內容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設計意圖:本環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深化學生對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理解;通過必要的方法指導,啟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得出結論。環節四:凝心聚力,再創輝煌教師: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建設文化強國,是充分發揮文化重要作用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積淀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活動任務:暢想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美好圖景,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活動要求:組長負責,組員參與,記錄員做好記錄,發言人代表小組進行展示;活動時間:8分鐘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小組代表多角度展示文化強國的內涵。教師總結:通過同學們的圖景描繪,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的盛世中國,也讓我們更清晰了建設文化強國的努力方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五個著力點: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只要我們凝心聚力,不懈努力,文化強國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實現。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暢想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美好圖景,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文化強國的內涵,落實教材知識,激發學生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三)課堂總結古以文載道,今以文聚力。讓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設計意圖:課堂總結,促進學生認識和情感升華。八、板書設計(指導思想;文化立場;立足點;基本特征) (基本內涵:)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么做))(目標方向;使命任務;方針原則) (目標要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根本文化制度) (制度保障:)(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文藝;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五個著力點:)九、教學反思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政治認同素養的培養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體驗。在本課的教學中,情境創設和任務設計盡可能從學生生活出發,如在探究“文化建設五個著力點”這一話題時,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變化入手,分享發展成就,暢談未來期盼,感悟文化建設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生成相關知識,這樣既有利于內化其政治認同,又發展了學生的科學精神。注重知識體系的建構?,F代系統理論告訴我們,事物的各個要素只有在系統的聯系中,才能真正顯示出它們的地位、作用和全部意義。整堂課的設計緊緊圍繞“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中心議題,從“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仰,凝聚力量;凝心聚力,再創輝煌”四個環節展開,分別講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文化建設的目標要求,制度保障和著力點,課堂主線突出,結構清晰。本課的教學內容偏多,涉及的核心概念理論性較強,如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認識,如果不講清講透,會影響教學效果,為此,建議教師課前準備關于文化建設的相關資料,如十九大報告和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表述。同時由于本課內容的政策性強,學生在理解上會存在困惑,對此,建議選用情境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選取更多貼近學生和社會生活的生動事例,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透過直觀生動的現象提升本質,形成理性認識。十、專家點評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統一?!八枷胝握n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碧嵘枷胝卫碚撜n教學質量,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必須正確處理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遵循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的認知規律,創設具有真實感、親和感的議題情境,通過回顧歷史,總結經驗,解讀政策,暢想未來等多樣化的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過程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落實素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問題探究,引發學生的心理體驗。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彼枷胝卫碚撜n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并不能停留在知識傳授這個層面,必須在教授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圍繞“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個中心議題,設置“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仰,凝聚力量——凝心聚力,共筑輝煌”四個環節,在落實教材知識過程中,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本質體現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求決定黨的執政理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根本立場堅持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