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二框題 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一、理論基礎和依據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這表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要圍繞“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基礎上著力建構跨文化的審美共同體,實現世界各民族之間“美美與共”。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鄧小平同志說:“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江澤民同志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胡錦濤同志強調:“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列寧說:“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必須在廣大勞動群眾的底層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必須結合這些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們。它必須在群眾中間喚起藝術家,并使他們得到發展。”人民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色、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傾聽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號角。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具有什么特點呢?要把握住以下3個主要方面。第一,體現繼承性、民族性。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三是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這可以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不忘本來”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歷史;“吸收外來”就是吸收國外的文明成果,吸收合理、精華的東西;“面向未來”就是要有前瞻性,要看到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二、課標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內容要求:3.3 辨識各種文化現象,領悟優秀文化作品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展示中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教學提示:以“文化創新靠什么”為議題,探究文化創新的動力和途徑。可組織系列活動,比較、評議各種文化創新的表現。可通過事例解讀,說明文化創新和發展源于社會實踐。可搜集材料,理解交流互鑒、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三、學情分析高二學生生活經驗有所增長,知識儲備相對高一來說有所增加。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儲備上,在本課需要掌握的是總結提升能力,所以之前學習的內容為本課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高二學生在政治學習上存在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不足的問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有所欠缺,對知識點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課本上面,難以運用知識點去很好的解答問題,對實際生活的把握不足,理論聯系生活實際的能力還需培養。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政治認同,提高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四、教學目標(一)核心素養培育目標1.政治認同:通過師生演唱歌曲、解讀歌詞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感知和領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理解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領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堅定學生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同。2.科學精神:通過對“經典文化作品為什么得到人民的認可和贊揚”“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什么”“經典文化作品能夠廣泛流傳的原因是什么”“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什么”這些問題的深入探究和追本溯源,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辯證的思想方法,從多維度理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二)學科能力目標1.學習理解:知道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位為中心;理解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領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2.實踐應用:結合實例,理解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展現文化自信。結合文化發展現實,理性看待看待古今中外各種文化資源,掌握人民中心的發展路徑,對文化發展實踐作出正確判斷和合理選擇,提高辯證思維能力。3.遷移創新:形成對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的深刻認同,用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的相關原理分析和說明經典文化作品,堅定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之一、之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文化在人民群眾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孕育和創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色、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傾聽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號角。2.教學難點: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之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學生對這一發展路徑的理解有一定困難,應結合實例加以說明。六、教學方法“情景感染,角色模擬,議題牽引,感悟提升”教學法本課采取“情景感染,角色模擬,議題牽引,感悟提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聆聽經典歌曲”“講述春天的故事”“同唱一首歌”等情境中參與活動,模擬表演,老師挖掘模擬情境中的素材,設計議題,布置任務,讓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理論知識,再讓學生上講臺分享各自感悟,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素養。七、教學流程(一)課堂導入“春晚”兩個字,對大家來說耳濡目染,春晚伴隨著我們辭舊迎新。從1983年第一屆央視春晚舉辦到如今,已經走過了整整三十七個年頭,每年春晚都有許多經典的歌曲流傳,它們唱響大江南北,更唱出了屬于每個時代的記憶。“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難忘今宵,難忘今宵。無論天涯與海角,神州萬里同懷抱,共祝愿祖國好……”“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軍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這是生命的源泉……”“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讓我們在聆聽這些經典的旋律中,感悟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設計意圖:從耳濡目染的春晚說起,讓同學們在誦讀春晚經典歌曲的歌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激發情感,為新課的學習作了情感上的鋪墊,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順勢引入新課“從春晚的歌曲看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二)講授新課環節一:聆聽經典的旋律 領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教師:課前把班級分成“難忘今宵組”“春天的故事組”“我愛你中國組”“評價組”四組,抽簽決定其中一組,圍繞主題展開活動。小組成員相互討論并匯總給組長,組長搜集信息,組長或組長推薦代表發言,本組組員可以補充。教師:《難忘今宵》在春晚演唱了二十七年。青山、綠水、天涯、海角,通俗易懂的歌詞和委婉動聽的旋律,易于貼近觀眾的心,易于上口傳唱,更具催動情感的張力和滲透力,讓歌曲《難忘今宵》成為經典。《難忘今宵》是一首飽含情感的歌曲,內容有家人團聚,祖國大團圓,親人間的骨肉之情和對未來的希望,既道出了盛筵將散,深情告別時的真摯祝福,又表達了對來年再相會的無限期盼和良好祝愿。你認為《難忘今宵》為什么得到人民的認可和贊揚?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什么?你作為文化單位的負責人應該怎樣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12頁,請“難忘今宵組”推薦代表發言,其他組補充,“評價組”做好評價準備。)學生活動:“難忘今宵組”代表演唱《難忘今宵》。PPT展示《難忘今宵》歌詞:難忘今宵,難忘今宵,無論天涯與海角。神州萬里同懷抱,共祝愿祖國好,祖國好,共祝愿,祖國好,共祝愿,祖國好。難忘今宵,難忘今宵,無論天涯與海角,神州萬里同懷抱,共祝愿祖國好,祖國好。共祝愿,祖國好,共祝愿,祖國好。告別今宵,告別今宵,無論新友與故交,明年春來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 人未老,青山在,人未老,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國好,共祝愿,祖國好。“難忘今宵組”推薦本組、“春天的故事組”和“我愛你中國組”三位代表發言,每位代表選定其中一個問題進行回答,其他同學補充。難忘今宵組:大年三十除夕晚會,人們期待一種團聚、祥和、幸福的作品誕生。《難忘今宵》應人們的期待而產生,它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的心聲,生動展示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正如歌唱家李谷一所說,“《難忘今宵》這首歌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國家確實強大了,但我們仍然期望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和富強,老百姓、每家、每戶、每個人都能過上好日子、舒心的生活,這就是我的愿望,所以我愿意唱《難忘今宵》”。它之所以以其濃厚的情感、深厚的底蘊、優美的旋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得到人民的認可和贊揚,是因為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文化在人民群眾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孕育和創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春天的故事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難忘今宵》唱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對祖國繁榮富強的祝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我愛你中國組:假如我作為文化單位的負責人應該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因為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生產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豐富高品質文化消費產品的供給,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評價組:從學生的分析問題、表達觀點、傾聽能力方面進行評價。引導學生既要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要善于傾聽別人的觀點。(略)教師:歸納、評價學生觀點。設計意圖:政治認同的形成離不開政治認知,學生習得了相關理論知識,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才能對認知對象的信息進行選擇吸收和內化,邁出政治認同的第一步。本環節通過分享《難忘今宵》的經典歌曲,主要是引導學生形成對優秀作品得到人民的認可和贊揚的原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化單位應該怎樣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正確認識,這是達成本課最終目標——增強學生對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的必要前提。環節二:講述春天的故事 分析經典作品廣泛流轉的原因教師:課前布置任務“你心中的《春天的故事》”,讓四個小組代表本組上臺展示各自的成果。學生活動:展示成果。春天的故事組:《春天的故事》是由蔣開儒、葉旭全作詞,王佑貴譜曲的歌曲。1992年,該曲詞作者蔣開儒在報紙上看到了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文中報道了深圳飛速發展的景象,蔣開儒因此希望能夠實地看一下深圳,便只身前往了深圳。到達深圳的蔣開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從而決定留在深圳,并在深圳一個企業家藝術團謀得了一份工作,在這期間他有感而發,創作了該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這首歌曲講述的是大題材、大人物,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歌聲中,一幅改革開放的畫卷徐徐展開,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和偉人重現眼前……我愛你中國組:1979年春天,鄧小平在深圳勾畫出了一幅改革開放的藍圖;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開拓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個春天,三位投身特區的藝術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們用歌聲記下了深圳乃至整個中國的變化。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樣:“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這首歌曲傳遍了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成為真正代表中國人心聲和記錄一個時代風采的歌曲,蔣開儒、葉旭全、王佑貴的名字也因此載入了中國音樂的史冊。難忘今宵組:《春天的故事》講述了設立經濟特區和1992年南巡講話兩個大事件。1979年7月15日,黨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的報告,決定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包括擴大對外經濟貿易,吸引僑資、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出口特區”( 后改為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由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之一。1992年初,鄧小平先后途經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幾千公里、歷時一個多月的行程中,這位偉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一邊調研視察,一邊發表了一系列振聾發聵的新觀點,后來被統稱為“南巡講話”。評價組:《春天的故事》歌詞解釋。呈現歌詞和合唱《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喚醒了長城內外;春輝啊,暖透了大江兩岸。啊,中國,啊,中國。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一九九二年, 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春風啊,吹綠了東方神州,春雨啊,滋潤了華夏故園。啊,中國,啊,中國,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捧出萬紫千紅的春天,啊。《春天的故事》歌詞中的一個核心意象:春。“春”在作品中有雙重寓意,既是指1979年和1992年鄧小平兩次南巡都在春天,也喻指這兩次南巡給中國帶來的春天般的希望。學生活動:圍繞“經典作品能夠廣泛流傳的原因”,以先前的四個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探究,從多維度進行解釋和論證。組長負責,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發言,指定記錄員做好記錄和整理,確定小組發言人代表小組進行展示。教師:指導學生首先確定問題探究的角度,可以從歌曲《春天的故事》反映的時代問題是什么、經典作品能夠廣泛流傳的原因、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什么等角度做出解釋、進行論證。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形成共識,發言人代表小組展示觀點。我愛你中國組學生:正如《春天的故事》的成功創作,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色、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難忘今宵組學生: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傾聽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號角。《春天的故事》能夠成為真正代表中國人心聲和記錄一個時代風采的歌曲關鍵在于它回答了時代問題,完成了時代任務。學生評價組: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通過親自收集整理資料,感悟和理解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色、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培養學生收集、解讀信息、邏輯分析推理和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培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教師:歸納總結學生觀點。設計意圖: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是本課重點,不能僅停留在感知層面。本環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通過小組代表上臺展示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再結合《春天的故事》的創作背景以及學生歌唱《春天的故事》帶來的情感反應,深化學生對歌曲《春天的故事》反映的時代問題是什么、經典作品能夠廣泛流傳的原因、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什么等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環節三:同唱一首歌,理解如何融通不同資源和實現綜合創新教師:PPT展示:2018年農歷除夕,來自iSING!Suzhou藝術節的八位外國青年歌唱家登上了央視春晚舞臺用中文演唱《我愛你中國》,這成為了當晚的壓軸曲目。《我愛你中國》展現的是國際化的視野,來自中國、美國、意大利、俄羅斯、法國、拉脫維亞6個不同國家的演員、不同文化的風情,同時呈現在這首歌上。他們雖然膚色和國籍不甚相同,但是演唱時的情感同樣給人真摯。其中女高音歌唱家金婷婷說:“他們歌聲中的對我們中國的這種熱愛之情,他們是用一種非常質樸、含著飽滿的深情去演唱的這首歌曲。”美國女高音歌唱家朱麗葉覺得中文非常非常漂亮,中國的音樂很特別,因為它包含了所有內容,它包含了人、歷史、食物,在音樂中能找到一切。 男低音歌唱家 Ising創辦人田浩江講到了,把國外的歌唱家帶到中國,讓他們學習中國歌曲,了解中國。PPT展示《我愛你中國》歌詞:百靈鳥從藍天飛過,我愛你中國,我愛你中國,我愛你中國,我愛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愛你秋日金黃的碩果,我愛你青松氣質,我愛你紅梅品格,我愛你家鄉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潤著我的心窩。我愛你中國,我愛你中國,我要把最美的歌兒獻給你,我的母親,我的祖國。我愛你中國,我愛你中國,我愛你碧波滾滾的南海,我愛你白雪飄飄的北國,我愛你森林無邊,我愛你群山巍峨,我愛你淙淙的小河,蕩著清波從我的夢中流過。我愛你中國,我愛你中國,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你,我的母親,我的祖國,啊啊啊,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你,我的母親,我的祖國。學生活動:“我愛你中國組”模擬中國、美國、意大利、俄羅斯、法國、拉脫維亞等六個不同國家的八位演員上臺演唱《我愛你中國》。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14頁最后兩個自然段。思考問題:1、模擬六個不同國家的演員演唱中國歌曲,對融通不同資源有什么啟示?2、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實現綜合創新?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了解相關知識。學生活動:解讀情境,小組探究,思考回答。難忘今宵組:模擬六個不同國家的八位演員演唱《我愛你中國》,通過演唱感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外優秀文化有機融合。并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春天的故事組: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評價組:關注學生的思想深度,關注學生的表達能力、傾聽他人的態度。教師總結:點評學生的表現。指出不忘本來與向后看對應,面向未來與向前看對應。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在模擬六個不同國家的演員同唱《我愛你中國》中,流露出對祖國誠摯且不可自抑的熱愛,感悟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的道理;實現綜合創新時,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三)課堂總結組員感悟、課代表小結、班長總結。教師:師生同唱《我的中國夢》,唱出了“心與共,愛相融”的民族情感,點燃了“國家的興旺是我的光榮”的愛國情感。最后,指出中國夢包括社會主義文化夢,希望大家擔負起文化建設的重任,領悟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設計意圖:打破由老師總結的思維定勢,讓學生擔任小老師,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角色互換中感受學習的重要和快樂。隨后,師生同唱《我的中國夢》,在教學結構上,做到首尾呼應,在情感提升上,激勵同學們奮發有為,報效祖國,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素養。八、板書設計九、教學反思本課有機融合“情景、知識、素養”三條線。活動情景是問題設置的載體,而情景設計的目的是為知識、素養目標達成服務的。而議題設置又是聯系情景線與知識、素養線的中介,筆者通過議題的設置將蘊含在情景中的知識一個個牽引出來,知識在情景的襯托下通過師生互動有效的達成,進而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素養。整節課的焦點聚集在“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這條知識線上,隨著各個問題的一環扣一環的提出和解決,一條遵循邏輯思維順序、嚴密有序的知識線躍然紙上,課本的重難點和主干知識也一目了然,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素養自然而然得到培育。十、專家點評該課例的亮點在于教師以“從春晚經典歌曲看文化發展基本路徑”為議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活動化處理,設置了“聆聽經典的旋律,領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講述春天的故事,分析經典作品廣泛流轉的原因”“同唱一首歌,理解如何融通不同資源和實現綜合創新”等三個序列化的活動環節,引導學生在“聆聽歌曲、講述故事、同唱歌曲”活動中引發問題,產生“共情”效果。整堂課下來,該老師以經典歌詞開頭,教學過程又圍繞歌曲展開,又以歌曲結尾,前后呼應,給學生留下難忘的記憶,沒有“做作”的痕跡,更多了幾分“隨意”,就是這幾分“隨意”,增加了課堂的活躍,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有效培育了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