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9 課時【內容∕段落】 完成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側重目標】 1、了解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實,思考并認識歷史發展的必然性。2、制作表格、分析圖片、問題探究。識讀《淝水之戰示意圖》,分析淝水之戰對陣雙方的布陣態勢,體會“草木皆兵”等成語的含義。3、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評價任務】 獨立完成作業本75-77頁練習【學習過程】 導入新課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投鞭斷流”“東山再起”這些成語,其典故都與淝水之戰有關。在這一戰役中,號稱百萬大軍的前秦軍隊是如何被東晉的8萬守軍打敗的呢 十六國北朝時期,北方各族之間既有斗爭又有交融。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是否蘊含著某些必然性 新課教學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的背景 強大后的前秦,疆域東瀕大海,南抵漢水,西至龜茲,北達沙漠,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學習過程】 的局面。 淝水之戰交戰時間、雙方、過程? 交戰時間:公元383年 交戰雙方:前秦和東晉之間的戰爭 交戰過程:383年,苻堅不顧一致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拼湊了步兵60余萬、騎兵27萬,浩浩滿滿南下,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出師前,符堅自恃兵多勢強,號稱自己的百萬大軍,“投鞭于江,足斷其流”。東晉團結一致,從容應對,以8萬精兵應戰,在淝水與前秦軍前鋒隔岸對峙。在決戰即將爆發時,東晉將領提出要前秦軍隊稍稍后撤,以便晉軍過河交戰。苻堅認為在晉軍渡河時發動突然襲擊,定能一舉獲勝,隨即命令軍隊后撤。不料,當前秦軍隊后撤時,有人在陣后大喊:“秦兵被打敗了!”前秦軍頓時陣腳大亂,自相踐踏,一潰而不可收拾。晉軍乘機發動猛烈攻擊,打敗前秦軍。苻堅中箭負傷,帶領殘兵逃回北方。 淝水之戰交戰結果、特點、影響? 交戰結果:東晉勝利 交戰特點:以少勝多 影響: 江南地區免遭戰爭摧殘,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相對安定的環境。 前秦的統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 出自淝水之戰的成語故事? 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5、[相關史事] 前泰軍隊雖然有80多萬,但向南進軍時前后千里,戰線過長,力量分散,到達前線的只有30萬人。隔著淝水,苻堅遠望對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誤以為都是晉兵,開始有所畏懼。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為“草木皆兵”。淝水陣前潰退后,敗逃的前奏士兵,一路上聽見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因此晝夜不敢停歇。 6、苻堅擁有八十多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是為什么? 前秦方面: 主要是因為前秦內部民族矛盾尖銳,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將士占大多數,他們不愿意為前秦賣命。另外,苻堅驕徽自大,指揮失當。 東晉方面: 東晉將士在強敵壓境、眾寡懸殊的形勢下,團結一致、不畏強暴、奮勇抗爭。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和統一北方? 建立:4世紀后期,游牧在陰山地區的鮮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統一北方:439年,北魏統一北方, 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 背景: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見。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區別。而鮮卑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 目的: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治理,移風易俗。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遷都;說漢話;改漢姓;穿戴漢族服飾;與漢族通婚;(漢化)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意義)? 作用: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5、孝文帝遷都的原因是什么? 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也不利于學習和接受中原的先進文化。 6、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實質?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一次自上而下的以學習漢族先進政治、經濟、文化為主的維護鮮卑族封建統治的改革。 7、[知識拓展] 為什么說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 孝文帶改革對今天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 (1)孝文帝順應當時民族大交融的趨勢,從政治、經濟上進行了改革,并遷都洛陽,在文化上采取漢化措施,如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改用漢姓后,提倡與漢族通婚等。這些改革加快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說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 (2)借鑒:各民族要想進步,就必須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中華民族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就不能封閉自己,而應改革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其他民族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的表現? (1)地域上: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 (2)經濟上: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 (3)生活上:漢族人民學習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 (4)政治上: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5)文化: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 (6)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2、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的總體概況? 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的意義? 意義: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4、[知識拓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會出現民族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錯居雜處,加強了交流。生產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學習;政治制度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君主專制;思想文化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社會習俗上,各民族互相借鑒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閡和民族偏見都在逐漸減少。 [知識拓展] 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①民族遷徙與雜居 ②沖突 ③友好交往 ④少數民族政權改革 6、[課后活動] 1)右面三幅圖畫摹繪自敦煌莫高窟壁畫。這些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坐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引入內地。 根據圖畫說一說,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對漢族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漢人最初是席地而坐,即以席為坐。這是一種很不舒服的坐姿,兩膝屈折,膝向前,上身的體重全部由臀部擠壓在腿上,下肢極易酸麻 ,久之還可能變形。所以,當高坐具胡床、椅子、方凳傳人中原后,很快受到漢人的歡迎,原來的跪姿轉變成了坐姿。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用具,成為漢族生活的必需品,融人漢族人的生活之中,使漢族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今天中華璀璨的文明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 2)右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鮮卑族改用漢姓的情況。閱讀后回答問題。 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的目的是什么 減少胡漢觀念,促進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民族交融。 課堂小結 [知識巧記] 一次戰役:淝水之戰。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種現象:民族交融。 一系列表現: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聯漢姻。 六個領域:地域上、經濟上、生活上、政治上、文化上、民族心理上。 布置作業 復習本課堂教學內容 獨立完成作業本75-77頁練習【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