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6課 三國鼎立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了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2.通過本課學習,聯系三國一書,提高對歷史事實的文學作品分辨能力,從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經驗教訓,完善自我。能夠分析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形成的過程,并列表總結有利于培養歸納能力。3.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進而產生對和平的向往,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重難點】重點: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東漢末年州郡割據、戰亂不已的局面是怎樣的?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勢力又是如何崛起的,進而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二、新課講解模塊一、官渡之戰1.背景:東漢末期,政局混亂,各地出現了盤踞一方的軍閥,占據河南一帶的曹操勢力逐漸壯大起來。當時占據黃河以北的袁紹,兵多糧足,實力強大。曹操和袁紹都想吞并對方,稱雄北方。曹操其人本名:曹操字號:孟德(小名阿瞞)所處時代:東漢末年出生地: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生卒年:公元155~220年地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曹魏政權的奠基人。《龜雖壽》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的政治抱負是什么?官渡之戰后,曹操的政治抱負是否完全實現了?2.曹操勢力壯大的原因:(1)政治上:曹操為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把漢獻帝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并招攬各種人才。(2)農業生產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的民眾從事農業生產,既解決了大批流民的生計,又籌集了軍糧。3.時間、地點:200年,官渡。4.交戰雙方:曹操軍隊和袁紹軍隊。5.結果:曹操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偷襲袁軍的糧囤,燒掉其全部軍糧,迅速殲滅袁軍主力。6.影響:為曹操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相關史事當時袁紹擁兵10萬,戰馬萬匹,兵力上占有絕對優勢。兩軍在官渡相持時,袁紹的謀士許攸降曹,告之袁軍糧草輜重屯于烏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襲烏巢,燒掉袁軍糧草,進而大破袁軍。最后袁紹只帶800名殘兵逃過黃河。聲東擊西,以少勝多。模塊二、赤壁之戰1.背景:(1)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準備進而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2)曹軍占領荊州后,劉備率軍從樊城退往夏口。孫權聽從將軍周瑜和諸葛亮的意見,決定與劉備聯合迎戰曹軍。2.時間、地點:208年,赤壁。3.交戰雙方:曹軍和孫劉聯軍。4.結果:曹操帶著敗兵北撤。畢其功于一役 ,獵會戰于荊州。 ——曹操閱讀教材,思考曹軍為何最終敗給了實力比自己弱小的孫劉聯軍?孫劉:①組成聯軍;②利用氣候、地理條件;③采用火攻,戰術得當。曹操:①官兵來自北方,不習水戰;(客觀)②松懈輕敵,戰術失誤。(主觀)5.影響: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戰局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文學作品中的歷史?文學作品中有真實的歷史,但作者為了增強小說的趣味性,腦洞大開增加戲份,會有一些虛構的成分。《三國演義》三分實七分虛,諸葛多智近乎妖,抑劉貶操傾向怪微拓展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相同點(1)兩次戰役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2)勝利的一方都是指揮得當、采用火攻。曹操火燒烏巢,周瑜火燒赤壁;袁軍和曹軍失敗的因素都有指揮者驕傲輕敵、指揮失誤等。(3)都是東漢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統治權的戰爭。變式提問:“官渡之戰”中打了勝仗的曹操為什么會敗在孫劉聯軍手中 曹操兵敗的原因有哪些 模塊三、三國鼎立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1)赤壁之戰后,曹操轉而經營關中,掃平關中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2)劉備占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發展,占取四川、云貴地區。(3)孫權一邊把他的統治范圍延伸到福建、廣東,一邊又搶奪了劉備在湖北、湖南的勢力范圍。局部統一的三國鼎立2.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三國經濟的發展(1)曹魏:220年,洛陽,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三國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田面積最廣,實力最強。曹操和他的后繼者一直重視屯田,發展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保護農桑。北方出現“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的景象。(2)孫吳:229年,建業①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②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3)蜀漢:221年、成都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蜀相諸葛亮在劉備死后盡忠竭力輔佐后主劉禪,治國勵精圖治,任人唯賢,賞罰分明,受到蜀中各族人民擁戴。三、課堂小結四、結束語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晉·阮籍五、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