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年遼寧省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統編版必修1至必修4知識點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年遼寧省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統編版必修1至必修4知識點總結

資源簡介

部編版高中政治學業水平測試知識點總結合集
必修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
第一框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
1.原始社會 生產力: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
生產關系:人們不得不共同努力,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平均分配勞動產品。
2.奴隸社會(人類社會邁入文明時代的門檻)
生產力:生產工具改進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關系:奴隸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奴隸勞動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判斷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的標準:生產關系能否適應生產力大的發展要求。
3.封建社會 生產關系: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通過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相對于奴隸社會,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勞動成果除繳納地租外,還能保留一部分歸自己支配。
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 封建國家的顯著特征:君主專制、等級森嚴。
4.資本主義社會 生產關系: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基本特征:生產過剩,相對過剩
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
第二框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1.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
經濟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階級條件:工人運動興起,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思想來源: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理論基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
創立標志: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
《共產黨宣言》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和教訓,第一次系統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特點,任務和策略原則,闡明了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
2. 十月革命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特點: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關系;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
十月革命意義:將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變為現實,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性飛躍,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第一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
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中華民族復興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
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標志著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
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
中國革命兩步走: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互相銜接。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1)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①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終結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欺凌中國人民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
(2)世界意義: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第二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1. 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
進入社會主義的標志: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重要意義: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2.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主要任務: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第三課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1.改革開放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意義: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
(2)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
(3)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邁出關鍵步伐。
(4)1984年,開放了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5)1988年,設立海南省,并把海南開辟為經濟特區。
(6)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第二階段:
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1)標志——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
(2)1993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部署。
(3)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
(4)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部署。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
(1)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2013年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3)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
3.意義
(1)“四個面貌”: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面貌。
“三個飛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
(2)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2.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
鄧小平理論
主題:闡明了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地位: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主題: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地位: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科學發展觀
主題: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 地位: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主題: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
地位: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
1.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第四課 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新時代的科學內涵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2)進人新時代的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①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②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③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3.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
1.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的原因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草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我們必須推進的偉大事業。
(2)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
(3)黨要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實現新的歷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如何在新時代一以貫之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2)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開新局于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于偉大的自我革命,在廣袤國土上繼續書寫近十四億中國人民偉大奮斗的歷史新篇章。
4.中國夢
1.中國夢的本質和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中國夢就是把國家、民族和人民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實現中國夢意味著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大提升;意味著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向上、文明開放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著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國夢就是人民的夢。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國夢的主體,是中國夢的創造者和享有者。中國夢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歸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
中國夢就是要讓每個人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5.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1.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
6.: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兩個階段
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
階 段 時 間 目 標
第一個階段 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個階段 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 在基本實現現代化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7.: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主要內容“八個明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為核心關鍵的組成部分,是支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四梁人柱”。“八個明確”中的每一個“明確”都是具有原創性的新思想新觀點,集中反映者我們黨對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今時代的理論思考和理論貢獻。
“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是對黨的治國理政重大方針、原則的最新概括,是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和“方法論”。
重要意義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貫通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領域,既堅持了老祖宗,又講了許多新話,使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必修二 經濟與社會
第一課 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1.1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一、公有制主體地位及其體現
1.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地位: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以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根本特征。
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2.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體現
(1)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3.社會主義原則: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本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地位: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用:成為穩定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1)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3)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4)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5)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
1.2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一、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1.必須發展壯大國有經濟。。
2.必須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二、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
(1)基本態度: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2)市場環境: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和依法監管;要貫徹落實包括市場準入、企業融資等在內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形成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
(3)經營水平:要支持和幫助非公有制企業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完善管理的體制機制,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的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4)權責統一:要推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堅持愛國敬業,堅持守法經營、誠信經營,堅持回報社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樹立企業的良好社會形象。
(5)成功經營:措施: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
第二課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一框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一、資源配置。計劃和市場——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
二、市場調節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積極作用:市場能夠通過價格、供求、競爭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2.局限性:①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②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弊端。
三、市場體系。
1.維護市場秩序的必要性: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2.如何維護:①建設現代市場體系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要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要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要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要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從而實現市場準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
②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再干預。
2.2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
1.黨的領導
(1)原因:我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2)要求: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征。
2.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特點: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
(2)優勢:我國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既能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又能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共同富裕
(1)目標:促進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標。
(2)原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能調動勞動者和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效率提高,又能避免兩極分化,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4.科學調控
(1)優勢: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2)原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社會主義國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的政治優勢,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
(1)地位:科學的宏觀調控是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之一。
(2)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要求:
①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最常用的經濟手段。
②目標:調節社會總需求,實現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③類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按照政策力度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第二單元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
3.1 堅持新發展理念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1.含義: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原因: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
二、貫徹新發展理念
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2..內容:
(1)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2)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3)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4)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5)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3.2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一、國家強 經濟體系必須強
1.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2)包括:①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②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③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④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⑤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⑦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
(3)以上幾個體系是統一整體,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借鑒發達國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2.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含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現總量增長、質量提高的途徑和方法,是落實發展理念、實現發展進步的具體路徑。
(2)要求:我國正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①三駕馬車:要促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②三大產業: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③兩大依靠: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
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原因: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2.要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
(1)必須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3)發展開放型經濟
(4)增強創新力和競爭力
第四課 我國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第一框4.1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一、分配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就決定了我國現階段必須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
意義: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2.按要素分配
主要形式 含義(表現) 意義
按生產要素分配 按資本要 素分配 資本所有者投入資本所得,包括私營企業主生產經營取得的稅后利潤,債權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紅、債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
按勞動要 素分配 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所獲得的工資、獎金等收入
按管理要 素分配 企業管理人才憑借在生產經營中的貢獻參與分配的方式
按技術、 信息等要 素分配 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術和信息資料取得的收入(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等)
按土地要 素分配 憑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土地的租金、轉讓金等)
:要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
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要求: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理順國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社會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
4.2 我國的社會保障
一、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
內容:社會保障既有經濟保障,也有服務保障。
①社會保障主要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組成,還包括其他社會保障形式,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②除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基本保障外,還存在大量補充性的社會保障形式,如慈善活動、企業年金、社區服務等。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1.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建立起覆蓋全民、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3.要做到權責清晰。
總之,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必修三 政治與法治
第一單元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第一課】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1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①決定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② 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兩大歷史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⑴中國共產黨
①誕生: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
②意義: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人民在斗爭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
③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④中國共產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實現共產主義。同時又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⑤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成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1.建立新中國 中國人民站起來
⑴建立新中國(意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條件。
⑵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①時間: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
②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
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
①民主政治的新成就:1954年,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頒布。
②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的標志:1956年底,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生產資料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
③意義:為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和深刻的社會變革。
2.實行改革開放 走向民富國強
⑴改革開放的開啟: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⑶改革開放的作用和意義:
①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②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的偉大歷史貢獻
3.進入新時代 踏上新征程
⑴地位: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⑵主要標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⑶進入新時代的意義
①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②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
③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人類社會發展史上)
⑷ “黨的領導”與“新時代”的關系
①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②在新時代,黨領導人民踏上了決勝全面小康、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第二課】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
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1.黨的性質和宗旨
⑴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⑵根本立場: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
⑶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⑷根本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初心和使命)
⑸黨的性質和宗旨對黨的要求:
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⑴為什么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
①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決定的。(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②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⑵共產黨應怎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
①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②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③堅持人民立場和人民主體地位。
④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
2.黨的執政理念
⑴是什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立黨為公,就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都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
執政為民,就是黨的全部工作必須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⑵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原因(為什么?)
①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
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
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
⑶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如何堅持?)
①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牢記執政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堅持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
②堅持人民立場和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切實做到緊緊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③必須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⑷黨在新時代具有新的目標——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1.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
⑴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3.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第三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一、堅持黨的領導
1.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領導方式)
⑴黨的地位:中國共產黨是我國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⑵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意義)
①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政治保證。
黨的領導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主要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
2.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⑴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就是要確保黨始終處于領導核心地位,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
原因:
①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真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正確認識和應對復雜的國際局勢。
②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政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為改革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可靠保障。
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⑴為什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必要性:
①在新的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四大考驗)
②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驗、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四大危險)
③全面從嚴治黨是推進黨的建沒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重要性(意義):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這是黨的建沒的一貫方針和要求,關系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關系人心向背,關系國家和民族的興衰,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四個關系…)
⑵如何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如何加強黨的建設?)
①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人推進反腐敗斗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②加強黨的建沒,必須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
2.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執政方式)
關系: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有機統一的,其中科學執政是基本前提,民主執政是本質所在,依法執政是基本途徑。
目的: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目的在于不斷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和執政地位,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實現黨的執政使命,引領承載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第二單元 人民當家作主
【第四課】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①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是: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合法權益。(也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有效運行、充滿活力的根本所在)
②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一、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
1.國體(國家性質):
我國的國體(我國的國家性質)
⑴我國的國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
⑵我國國體的意義: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義。它明確規定了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莊嚴宣示了我國國家政權的人民性質。
⑶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⑷正確理解我國國體的特點——我國的國家政權堅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
⑸我國的愛國統一戰線: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3.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⑴民主的概念民主作為國家制度,是指在統治階級范圍內,按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
⑵社會主義民主(人民民主)
特點:社會主義民主是一種新型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1.堅持民主與專政的統一
⑴發揚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的原因
①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只有發揚人民民主,才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②社會主義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③現實意義:只有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才能調動億萬人民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保持蓬勃的生機。
⑵人民民主專政包括:對廣大人民實行民主和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兩個方面。
①為什么需要專政?由于國內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
②專政的對象:極少數敵對分子
③國家政權的專政的任務: a.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維護國內正常社會秩序;
b.抵御國外敵對勢力侵略和顛覆活動。
⑶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意義
①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是立國之本。
②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可靠保障。
③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民主,才能調動億萬人民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保持蓬勃生機;只有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才能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才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
2.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可靠保障
國家職能(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
⑴對內職能(主要是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
①維護國家穩定。②促進社會發展。
對外職能主要是防御外來侵略,保衛國家安全。
⑶國家履行職能的意義:
①國家履行職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可靠保障。
②對內有利于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
③對外可以防御外來侵略、保衛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利于的國際環境。
⑷國體(國家性質)與國家職能的關系
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國家職能反映國家性質。
我國的國家職能與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我國的國家職能要堅決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五課】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
1.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2.理解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
3.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
⑴人民代表大會
①產生:人民通過民主選舉選出自己的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②性質和地位: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
③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①性質: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②地位:在我國國家機關組織體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③主要職權: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
④常設機關: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
⑤全國人大與其它中央國家機關的關系: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2.肩負人民重托的人民代表
⑴人大代表(包括全國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級人大代表)
①地位: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地方各級人大代表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②產生:由民主選舉產生,采取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方式。
③權利: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
④義務:在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各級人大代表應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采取多種方式經常聽取意見和要求,回答詢問,幫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進工作;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他們來自人民,肩負人民的重托,應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努力為人民服務,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⑤人大代表與人民的關系:人大代表由選民選舉產生,來自人民,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
⑴政體:就是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⑵我國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⑶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第六課】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
⑴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我國政黨制度的基本內容
①基本方針: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奉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
②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
③政治地位: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④根本活動準則:各政黨包括執政黨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法律地位平)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①性質、地位: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
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相互依存。
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我國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
民族區域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的制度?;菊沃贫龋褡鍏^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礎:國家的統一領導。
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
自治機關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⑸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
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
②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結合起來,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捍衛祖國統一、保衛邊疆的光榮職責。
⑹新時代如何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①一方面,要充分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切實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積極推動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②另一方面,必須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尊嚴,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關系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堅決反對和有力回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
③必須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3.我國的宗教政策與法律
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具體內容
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三、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指的是人民群眾在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在居住地范圍內,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基層群眾自治組織:
①村民委員會、②居民委員會
發展基層民主的意義:
①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
②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廣泛而深刻的實踐,應該將其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程加以推進。
第三單元 全面依法治國
【第七課】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的產生: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
決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的歷史類型:奴隸制法、封建制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
法的作用: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
法的本質: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法的職能:法在國家治理中既執行政治職能,又執行社會職能。
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
3.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
⑴法治的決定因素:一國的法治總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的。
⑵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
⑶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
①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
③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二、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
1.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①是什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律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法治體系建設依法治國的具體路徑)
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法治國家是宏偉藍圖)
2.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
⑴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⑵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
⑶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⑷堅持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
⑸堅持從實出發。
【第八課】法治中國建設
一、法治國家
法治國家的特征 ⑴堅持憲法法律至上 ⑵堅持良法之治⑶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⑷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
2.建設法治國家
建設法治國家的具體要求:
①推進憲法實施。
②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
③完善法律實施機制。
⑷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
①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
②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
3.法治政府的內涵
內涵:法治政府就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政府。
建設法治政府的具體措施:
①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②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
③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
④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⑤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
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重要性)
①通過建設法治政府,能夠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權力,積極履行職責,提高行政服務水平,實現善政。 ②通過建設法治政府,能夠更好地促進政府和公民、社會組織的溝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關系。
二、法治社會
法治社會的特征
①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信法)
②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守法)③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用法)
2.建設法治社會
⑴建設法治社會的措施
①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②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
①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 ②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
【第九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科學立法(有法可依)
1.科學立法的內涵
⑴內涵:就是要尊重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提高法律的質量。
⑵判斷標準:
①科學立法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障人民各項權利。
②科學立法符合國情和實際。
③立法必須遵循法律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立法工作規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術,努力實現立法過程的科學化。
2.推進科學立法
⑴推進科學立法的要求:
①科學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軌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規范性文件。
法律依據:憲法和立法法是國家機關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
②科學立法要充分發揚民主。必須堅持民主立法,廣開言路,集思廣益。
③科學立法要合理設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
二、嚴格執法(執法必嚴-依法治國的關鍵)
嚴格執法的意義:
①有助于捍衛法律的權威和尊嚴。政府必須帶頭嚴格執法,才能帶動全社會尊崇和敬畏法律。
②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政府只有堅持嚴格執法,懲處違法違規行為,維護群眾正當權益,才能彰顯公平,伸張正義。
③有助于推進建設法治政府。只有不斷推進各級政府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才能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任務和目標。
2.推進嚴格執法要求:
①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勇于負責、敢于擔當,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依法行政的要求)
①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有利于理清政府職權,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防止權力濫用。
②有助于各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防止推諉扯皮、不作為,提高辦事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
③有助于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實現政府工作的透明化,自覺接受人民監督,保證清正廉潔。
②堅持規范執法。
③堅持公正執法。
要恰當地行使自由裁量權,不得違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則。要有效杜絕執法不公、隨意執法,不斷提升執法機關的公信力。
④堅持文明執法。
執法部門要改進執法方式,做到語言、行為規范,融法、理、情于一體,堅持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爭取當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實現執法效果最大化。
三、公正司法
1.公正司法的內涵
⑴內涵:公正司法,就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正義。
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具體就法院的審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做到平等和正當,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和正義。
⑵公正司法的特征:
①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②司法的結果要公正。
2.如何推進公正司法
⑴必須確保審判權和檢察權依法獨立行使。
⑵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做到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公正、辦案程序公正。
⑶必須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
⑷必須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等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的法律制度。
四、全面守法
1.全面守法的內涵
⑴內涵: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狀態。
⑵原因: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推動全民守法,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⑶要求:
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權利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義務
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公民也負有相應的義務。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才能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
③全民守法意味著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應通過合法的手段,理性維權??梢酝ㄟ^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爭議、化解矛盾,不應訴諸暴力或其他違法手段。
2.如何推進全面守法
⑴要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⑵要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⑶要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1.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2. 三者的關系: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
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
第一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①從本義上看: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②從本質上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③從產生看: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④從特點看: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它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
⑤從作用看: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并指導具體科學,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①第一方面: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②第二方面: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一標準(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①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②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⑶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②近代形而上學(機械)唯物主義
③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物質 = 客觀實在)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 它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⑷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①主觀唯心主義
②客觀唯心主義
⑸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
①哲學上“兩個對子”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哲學史上的兩大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⑴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②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③自然科學前提: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④社會科學前提: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實踐觀點
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③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辯證唯物主義部分
【第二課】探索世界的本質
(辯證唯物論)
一、世界的物質性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②物質的屬性:a.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b.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⑵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論】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原理
3.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的起源)
⑴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的產生經歷的幾個階段: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意識。
⑵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4.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統一于物質)
5.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①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
②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因而,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我們要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
二、運動的規律性
1.規律是客觀的
⑴哲學的運動概念: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⑵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⑶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
①規律的概念: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②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 a.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b.規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總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
2.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也叫自覺能動性)
⑴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
①意識活動的特點: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也是能動的認識世界的原因)
⑵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能動的反作用于物質):
①意識能動的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
②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⑶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a.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
b.意識的能動性受客觀規律的制約。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的;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⑴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立足點。)
⑵哲學依據: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⑶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①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②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③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④從辯證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認識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握變化的客觀實際;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客觀實際。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重點)
【原理內容】 ①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能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規律的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方法論】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
①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②要充分重視和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第三課】把握世界的規律
(唯物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2.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矛盾的觀點
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矛盾)
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1.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
⑴聯系的含義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⑵聯系的特征: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
2.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⑴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⑵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務和服從于整體。
⑶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①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
②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③系統的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⑷方法論意義:
①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要立足整體,把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二、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1.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發展的實質: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新事物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⑴事物發展的形式或狀態:量變和質變
①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②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⑶前進性與曲折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事物發展的過程: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
b.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通過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其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c.辯證否定的地位: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
事物發展的途徑: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進性與曲折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a.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
b.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論】a.我們要對未來從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
b.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
c.反對兩種錯誤傾向:既要反對把事物的發展看成是一帆風順的盲目樂觀主義;又要反對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觀失望思想。
三、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⑴矛盾的含義: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的對立和統一關系,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⑵矛盾的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及方法論(或對立統一關系原理或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
【原理內容】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即對立統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即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統一是對立中的統一,是包含差別的統一;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⑤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
【方法論】
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即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轉化(趨利避害)。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2.矛盾問題的精髓
⑴矛盾的普遍性:
①地位: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②含義(原理內容):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空間維度、橫向角度);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時間維度、縱向角度)。
③方法論:a.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b.我們要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方法解決矛盾。
C.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⑵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義: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②表現:a.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b.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區別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③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時,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①矛盾問題的精髓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內容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一,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在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下可以相互轉化。
③方法論意義: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b.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特殊規律的過程,它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方法論
①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 辦事情要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②a.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 b.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與矛盾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方法論
①矛盾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 看問題要全面,要分清主流、支流,著重抓主流; 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②a.矛盾次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 b. 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不能忽視次要方面、忽視支流
⑶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①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辯證關系
②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④兩點論與重點論是密切聯系的
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⑷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①什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②哲學依據: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a.地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b.作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④怎樣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
a.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b.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對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體分析;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對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的特點作具體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對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體分析。
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
(認識論)
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
③特點: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b.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c.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⑴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⑵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⑶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⑷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總結】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⑴原理內容:
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茖W理論對實踐具有推動作用。
⑵方法論要求:
①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②我們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了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現真理(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具有絕對性)(真理不能等同于客觀實在)
⑴真理的含義: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⑵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⑶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具有相對性)
⑴真理都是有條件的。⑵真理都是具體的。
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這要求要正確對待謬誤。
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⑴認識具有反復性: ⑵認識具有無限性:⑶認識的發展具有上升性:
⑷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歷史唯物主義部分
【第五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唯物史觀)
一、社會歷史的本質
1.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⑴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⑵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①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②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⑵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⑶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
⑷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二、社會歷史的發展
1.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⑴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⑵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
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態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要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
⑷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
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b.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⑸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②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⑹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2.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
⑴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過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⑵社會發展的實現途徑(社會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①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②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通過改革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三、社會歷史的主體
1.人民群眾: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
⑴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地位)
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⑵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作用)
⑶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作用)
⑷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作用)
3.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⑴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
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重要性(地位):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⑶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重要性(地位):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 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意義】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第六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一、價值與價值觀
1.人生價值
人的價值評價: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歸根到底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看他對社會發展、對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2.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⑴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⑵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②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③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
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建設什么樣的國家)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建設什么樣的社會)
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培育什么樣的公民)
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特征。
⑶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
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⑴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如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2.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最高標準
最高價值標準: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要求: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⑶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人民群眾的利益關系
①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②要把個人、集體、社會利益三者的統一作為選擇標準。
三、價值創造和實現
1.弘揚勞動精神 實現人生價值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⑴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⑵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
3.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主觀因素)
⑴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⑵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⑶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⑷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據。 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斷修身立德。
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
【第七課】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文化的內涵與功能
1.什么是文化
⑴文化的內涵:
①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
②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內容,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等非意識形態的內容。
⑵本質: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
⑶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
⑷文化的核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
(5)文化的載體:
①所謂文化載體,是指文化的記錄、記載、標識、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
②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載體。
2.文化的功能
⑴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
⑵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
①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②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前提。
③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⑶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①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②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二、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⑴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造得來的。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也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
一方面,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另一方面,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
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⑴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①在當代中國,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②今天,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安市| 许昌市| 年辖:市辖区| 保山市| 黄浦区| 五莲县| 闽侯县| 宁明县| 麻江县| 武胜县| 汨罗市| 建水县| 开平市| 台南市| 科技| 龙泉市| 巴里| 南平市| 黎城县| 罗源县| 胶南市| 沙洋县| 湖南省| 随州市| 婺源县| 霍山县| 伊春市| 永年县| 昌江| 潼关县| 北海市| 泰兴市| 石泉县| 高安市| 赣榆县| 宁化县| 襄城县| 漯河市| 南乐县| 固镇县| 达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