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8 課時【內容∕段落】 完成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學【側重目標】 1、了解東晉、南朝政權更替歷史,知道東晉、南朝統治對南方經濟發展的影響。2、知道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及表現。3、利用魏晉南北朝地圖了解朝代更替歷史,提高讀圖、識圖能力。4、南北人民共同開發江南,認識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5、懂得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認識維護和平的重要性。【評價任務】 獨立完成作業本72-74頁練習【學習過程】 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 齊讀白居易的《憶江南》 ,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江南美景。 “那同學們一定非常好奇: 江南地區是怎樣得到開發的?經濟重心何時南移的 ? ”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有關這方面的問題。 新課教學 【東晉的興亡】 西晉滅亡: 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學習過程】 東晉的統治: 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今南京)。 統治: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導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馬睿舉行即位大典時,居然邀請王導共坐御床,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 3、興盛:東晉初期,多次進行北伐,曾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由于東晉朝庭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終未能恢復中原。東晉成功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滅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 [相關史事] 南遷的北方人,懷念家鄉,希望晉朝能恢復中原。他們之中的杰出人物祖逖,為恢復中原作出巨大努力。祖逖年輕時胸懷大志, 勤奮練武,夜半聞雞起舞,隨時準備報效國家。西晉末年,他流亡江南,要求司馬睿出兵北伐。司馬睿令其自行招募軍隊,祖逖只好帶領親族、同鄉100多家,于313年渡江北上。船到中流,他站立船頭,慷慨激昂地擊楫說:“祖逖如不掃清中原,誓不再回江東!”跟隨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壯志感動。渡江以后,他組織了一支2000多人的隊伍,經過幾年艱苦戰斗,恢復黃河以南大部分地區。東晉建立以后,統治者腐朽軟弱,偏安東南。祖逖憂憤而死。 【南朝的政治】 1、東晉滅亡以后,南方出現了什么樣的不同政治局面? 南朝: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 概況: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時間里,輕徭薄賦,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南朝時,鎮守地方的貴族和將領勢力很大。梁武帝蕭衍從地方起兵奪取帝位后,放縱皇室成員和官僚大地主盤剝平民百姓,政治日益敗壞。后來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建康失守,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見。從此,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 【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地區開發的背景? 秦漢時期,北方和南方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黃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全國經濟重心;而江南地區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后。 2、“經濟中心”與“經濟重心”的區別 “中心”:受政治因素影響,通常在首都所在地會形成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統一時期,一般只有一個中心,分裂時期,則可能有多個中心。 “經濟重心”:則是指經濟最發達、地位最重要的某個較大地區。 3、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①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②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 秩序比較安定。 ③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④統治者的重視。 ⑤自然條件優越。(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1)農業 ①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 面積不斷增加。 ②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③農業生產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改 進,包括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以及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例如,水稻由原來的直播變成育秧移裁,這是水稻生產技術的重大進步;普遍實行了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使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④發展種桑養蠶、培植果樹、種植藥材等,實行農業多種經營。 (2)手工業 在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 (3)商業 城市繁榮,南朝時的建康,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北方人民南遷的區域? 到東晉后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布滿了南遷的流民,尤以江蘇一帶為多;有一部分流民繼續南下,進人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廣東等地。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 ①政治:為新的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②經濟: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知識拓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 江南開發迅速,中原發展相對緩慢;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經濟水平較低;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件隨著民族交融的發展,各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材料研讀 (課文92頁)《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 想一想:當時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 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社會比較安定,統治者重視經濟;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 課后活動 (課文92頁)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 ---《史記,貨殖列傳》 材料二: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瓭O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 對比一下,《史記》與《宋書》中對江南地區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史記》中的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力水平低,商業不發達; 《宋書》中描繪的是江南開發后的景象,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十分發達。 知識拓展 東晉南朝時的海外貿易 江南地區的開發,也促進了海外貿易。東晉時與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豐島上的國家有往來貿易。南朝時,對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貿易增多,與東南亞地區的交往更加頻繁,還同天竺以及西亞、歐洲、非洲等地區有商品貿易交往。當時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貿易都遠超前代,并為后世海外交流的興盛打下了基礎。 課堂小結 知識巧記 兩種政治局面:王與馬,共天下,大地主受優待; 宋、齊、梁、陳都建康,更替頻繁稱南朝。 四個原因:北民南遷、條件優越、社會安定、共同 開發。 三個表現:農業進步、手工業提高、商業繁榮。 -個結果: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布置作業 復習本課堂教學內容 獨立完成作業本72-74頁練習【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