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課件(共25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課件(共25張PPT)

資源簡介

(共25張PPT)
*




19世紀末法國明信片
*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
1.唯物史觀: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了解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2.時空觀念:結合地圖、文字史料等,了解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的基本史實。
3.史料實證: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依據。
4.歷史解釋:結合史料分析義和團運動發生的原因,認識義和團運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5.家國情懷: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中國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救亡圖存活動,認識中國社會各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增強愛國情感,樹立為偉大祖國奮斗犧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
戊戌維新運動 自主探究學習

為什么變?(背景)誰來變?
怎么變?(過程)
變成否?(意義)
*
戊戌維新運動
1、背景
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曲線圖
政治:甲午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加深。
經濟階級基礎: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根本原因)
思想基礎:早期維新思想的傳播
*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
材料一 孔子是舊中國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戰就成功了。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①儒家思想居正統地位,可以減少變法阻力;
康有為為什么要打著孔子的旗號宣揚維新思想?
②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封建勢力強大。
戊戌維新運動
*
1、序幕:公車上書
(理論宣傳
政治實踐)
(1)時間:
(2)概況: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
(3)影響: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1895年。
戊戌維新運動
*
2、高潮: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標志: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3)內容: 除“舊”布“新”
頒布新法 改革舊制
政治
經濟
文教
軍事
裁撤冗官 澄清吏治
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裁撤驛站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設郵政局
廢除八股
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
訓練新式軍隊
裁剪綠營
沖擊了舊式的官僚體制
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利于具有維新思想的人參政
增強了軍事力量
促進教育發展以及西學傳播
戊戌維新運動
*
3、結果:慈禧發動戊戌政變,變法最終失敗。
(1)戊戌政變: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
(2) 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殺于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
(3)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
京師大學堂
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戊戌六君子
中南海瀛臺
戊戌變法:資產階級變法
戊戌政變:封建宮廷政變
戊戌維新運動
*
問題探究
依據材料總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在當時中國社會內部,還沒有足以支持變法取得成功的社會力量。在朝廷內部也好,地方上也好,舊社會勢力仍然占著絕對優勢。維新派希望依靠一個并無多少實權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維新志土們大多是青年士人,為國家民族之救亡圖存大業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但卻未能走入民間獲得眾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援。它是一場準備很不充分的政治運動。
——王先明《種中國近代史》
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勢力強大
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
脫離群眾,缺乏改革基礎
根本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不高。
戊戌維新運動
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
意義
性質:既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又是資產階級性質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②經濟: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思想: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戊戌維新運動
*
農民階級
—義和團運動
原因
興起
結果
評價
自主學習(p103)
*
義和團運動
1.原因
(1)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
(2)反洋教斗爭的興起。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
2.興起
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反洋教斗爭蔓延到山東、直隸很多州縣農村。
直接原因
*
問題探究
如何認識“扶清滅洋”的口號?
義和團揭帖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
天無語,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
天爺惱,仙爺煩,一同下山把道傳。
神出洞,仙下山,附著人體把拳玩。
掀鐵路,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
大法鬼,心膽寒,英美德俄盡蕭然。
洋鬼子,都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
——劉宗緒主編《歷史新知識創新能力培養》
迷信色彩
盲目排外
反帝斗爭
抱有幻想
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
滅洋:能動員廣大民眾反帝,但帶有盲目排外的局限。
義和團運動
*
3.結果:失敗
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清政府的策略:
招撫
鏟除(先撫后剿)
列強的態度:
要求清政府取締
聯合鎮壓
失敗原因:
義和團運動
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
4.評價
積極性: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展現了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中國人民“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瓦德西《亂拳筆記》
性質: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局限性: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
萬千來自下層社會的人們匯聚在神道觀念之下,手執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如意鉤、火牌、飛劍,勇敢地對抗帝國主義的火炮快槍,在這個過程中,愚昧會升華為悲壯。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
(2)根本原因:為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維護在華利益;
2.經過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直接原因(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
鏟除義和團
*
*
請將八國聯軍侵華過程中的主要事件按照先后順序進行排列
慈禧太后攜光緒倉皇出逃
與八國聯軍在天津激戰
廊坊阻擊戰
簽訂《辛丑條約》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





*
3.影響
(1)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繼續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俄軍趁機侵占中國東北。
(2)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知識鏈接】
1900年6月,劉坤一、張之洞授意盛宣懷等與各國駐上海領事炮制了《東南互保章程》,規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東南避免了列強的炮火,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大清帝國統治集團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分裂。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
內 容 危 害
懲辦“首禍諸臣”;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
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
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拆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
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
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
實際上成為“國中之國”
(1)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
(2)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3)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淪為洋人的朝廷。
問題探究
《辛丑條約》的簽訂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戊戌維新運動
義和團運動
八國聯軍侵華
民族危機的加深
背景
序幕:公車上書
高潮:百日維新
結果:失敗
失敗原因、進步意義
背景
興起:以“扶清滅洋”為口號
結果:在中外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
評價
原因
經過
影響
簽訂《辛丑條約》
條約的內容及危害
條約的影響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課堂小結
*
*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
1.1898年6月11日清廷頒布《明定國是詔》,其中說:“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這說明戊戌變法( )
A.側重提倡務實之風
B.兼具改良與革命的色彩 C.試圖通過妥協減少變革阻力
D.與洋務運動的宗旨并無不同
*
2、孫中山認為,義和團運動是“對于歐美的新文化之反動”“其勇銳之氣殊不可當,真是令人驚奇佩服。所以經過那次血戰之后,外國人才知道中國還有民族思想,這種民族是不可消滅的”以上材料說明孫中山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是( )
A.否定其排外主義
B.贊揚其反侵略精神
C.有贊揚又有否定
D.全面贊揚與肯定
*
3.(全國Ⅱ卷29)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偽造。1891年該書刊印后風行國內,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毀。這主要是因為該書旨在( )
A.揭露歷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論 C.倡導維新變法 D.顛覆孔孟學說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教學理念
立足于《中外歷史綱要》新教材,利用好課本素材,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分析情境、探究問題等活動中發揮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第5單元第3課的內容,也是進入中國近代史學習的第三講。本課有四個子目: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和民族危機的加深,時間跨度為1895至1901年,主要講述在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后,西方列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掀起瓜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展戊戌變法,自上而下進行政治改良,但最終因缺乏社會基礎且封建守舊勢力鎮壓而失敗。而后,又興起群眾性的義和團運動,結果還是敗于中外反動勢力的再次聯合。進入20世紀,列強又以鎮壓義和團為由,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最終清政府戰敗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危機全面加深。之后,推翻清政府為目標的革命思想逐漸成為社會主流。
學情分析
初中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已經涉及本課的主要事件: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通過初中歷史的學習,高一學生基本上已經對相關事件有一定了解。到高中階段,歷史教學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利用好馬克思唯物史觀,辯證看待歷史事件,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而對近代歷史的學習和探究,學生不僅要理性分析出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等各社會各階層救亡圖存失敗的原因,還要體會前人為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懈努力和巨大犧牲。
教學目標
1、唯物史觀
通過戊戌運動背景及影響,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影響等問題的探究,培育學生唯物史觀。
2、時空觀念
通過戊戌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等事件時空要素梳理,幫助學生樹立時空觀念。
3、史料實證
通過探析教材中的文獻資料,歷史圖片研習以及課內外史料解析題的訓練,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和方法。
4、歷史解釋
通過本課歸納總結中國近代各階層挽救民族危亡的特點,理解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影響,培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
5、家國情懷
通過近代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學習,培育學生責任意識、愛黨愛國,培育學生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戊戌維新運動、八國聯軍侵華
難點: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以及對它的評價、《辛丑條約》的影響
教學設計思路
以課標為依據,利用好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充分體現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19世紀末法國明信片《屠龍大會》,教師引導,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中國搶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當時的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可以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各階層是怎樣挽救民族危亡的?結果怎么樣?讓我們通過第18課的學習,來解答這些問題。
新課講授
一、戊戌維新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
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學搞清楚戊戌維新運動的背景、過程、意義
看圖,結合課本讓學生回答總結戊戌維新運動的背景
(一)背景
1.政治:甲午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加深。
2.經濟、階級: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壯大。
3.思想:早期維新思想的宣傳。
(二)序幕:“公車上書”1895年
(三)高潮: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標志: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小組合作】展示變法內容,小組合作完成表格填寫,課堂展示。
頒布的新法 作用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利于具有維新思想的人參政
經濟方面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利于資本主義發展
文化教育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 利于新思想傳播
軍事方面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利于增強軍事實力
(四)失敗
1.戊戌政變:9月21日,慈禧囚禁光緒。
2.康梁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
3.廢止改革措施,京師大學堂幸免。
材料一 在當時中國社會內部,還沒有足以支持變法取得成功的社會力量。在朝廷內部也好,地方上也好,舊社會勢力仍然占著絕對優勢。維新派希望依靠一個并無多少實權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二 維新志土們大多是青年士人,為國家民族之救亡圖存大業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但卻未能走入民間獲得眾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援。它是一場準備很不充分的政治運動。 ——王先明《中國近代史》
【合作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五)失敗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足,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較弱
2.具體原因: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派勢力強大;寄希望于無實權的皇帝;脫離群眾,缺乏社會基礎。
師:雖然戊戌變法失敗了,但卻推動中國歷史向前發展,下面同學們根據課本分析一下其歷史意義
(六)歷史意義
1.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2.經濟: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思想: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過渡:戊戌運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挽救民族危亡所進行的斗爭,但由于守舊勢力的強大等原因,失敗了。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行不通,面對空前的社會危機,農民階級有何作為呢?
二、義和團運動(農民階級)
【自主學習】結合教材103頁,讓學生分析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和基本概況。
(一)背景
1.根本: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
2.直接:洋教勢力猖獗,特別是德國搶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二)過程
1.興起: 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反洋教斗爭蔓延到山東、直隸很多州縣農村。
義和團揭帖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
天無語,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
天爺惱,仙爺煩,一同下山把道傳。
神出洞,仙下山,附著人體把拳玩。
掀鐵路,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
大法鬼,心膽寒,英美德俄盡蕭然。
洋鬼子,都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
——劉宗緒主編《歷史新知識創新能力培養》
通過材料讓學生思考對“扶清滅洋”口號認識,提問回答,然后教師補充 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
滅洋:能動員廣大民眾反帝,但帶有盲目排外的局限
2.結果:中外勢力的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失敗。
(三)評價
極性: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展現了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局限性: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
過渡:外國侵略者為了鎮壓義和團而組建了八國聯軍,那八國聯軍僅僅是為了鎮壓義和團嗎?
三、八國聯軍侵華
(一)原因
1.根本: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維護在華利益;
2.直接:鎮壓義和團運動。
(二)過程
經過(簡單講述)通過圖片方式讓學生認識
(三)影響
1.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繼續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俄軍趁機侵占中國東北。
2.簽訂《辛丑條約》
3.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機的加深
(一)事件: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
(二)條約內容
【小組合作】根據教材內容,小組合作完成表格填寫,課堂展示。
內容 危害
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 標志著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約9.82億兩; 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
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 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課堂小結,通過板書進行小結
板書設計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一、戊戌變法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四、民族危機的加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峡市| 德江县| 潜山县| 盘锦市| 嘉鱼县| 札达县| 环江| 门源| 乐平市| 前郭尔| 陆丰市| 安福县| 伊吾县| 修水县| 电白县| 蓝田县| 阳江市| 黄陵县| 民丰县| 清水河县| 潜山县| 镇平县| 桂林市| 长沙市| 莱西市| 南康市| 营口市| 连山| 龙山县| 黑河市| 于田县| 华宁县| 抚顺县| 江川县| 和龙市| 封丘县| 沂南县| 安化县| 佛山市| 远安县|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