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講 中國古代的商業和城市【課標要求】1.2003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2.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經濟與社會生活》: 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知道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知識梳理】【真題演練】1.(2020年山東卷·2)先秦至西漢前期,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總體上是商業活躍的地方。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的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這是由于西漢政府 A.重視關中地區經濟發展 B.強化了經濟控制 C.開通了絲路貿易 D.以儒家義利觀教化百姓【解析】B 本題考查的是西漢經濟,解題關鍵是對漢武帝商業發展步入低谷的合理解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山東東部,春秋時期,管仲相齊時發展魚鹽之利,使齊國經濟富庶,成就了齊桓公首霸春秋大業。故該地發展魚鹽之利,商業活躍。但是但是,到漢武帝時,富有魚鹽之利的山東東部地區商業發展卻陷入低谷,為什么?那就必須考慮西漢中期以前發生了什么事,導致該地區商業發展陷入低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采取了“鹽鐵官營”的措施。合理解釋就是,西漢政府壟斷了重要資源,與民爭利,國進民退,商業發展陷入低谷。故正確答案為B項。A項,主體不一致,題干材料要求解釋的是山東東部地區商業發展陷入低谷現象,而非關中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即答非所問,偷換概念。不符合邏輯,政府重視關中地區經濟,與山東東部地區商業陷入低谷沒有必然的邏輯因果關系。故錯誤。C項,不符合邏輯,政府開通絲路貿易與與山東東部地區商業陷入低谷沒有必然的邏輯因果關系。故錯誤。D項,不邏輯邏輯與必備知識,儒家義利觀講的是先義后利,即把追求利的時候,要把道義放在第一位,反對的是不講道義的、不擇手段的唯利是圖。儒家的義利觀會促進商業貿易的健康發展,而不會抑制商業發展。故錯誤。2.(2020年全國Ⅲ卷·24)圖5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A.鑄鐵技術的進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審美觀念的不同 D.國家統一的推動【解析】B 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貨幣。解題關鍵是用唯物史觀和過程反應趨勢原則來解釋貨幣產生發展的原因。結合政治學科知識可知,貨幣是因交換而產生的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從根本上來看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題干材料呈現的是貨幣發展的過程:從非真正意義上的貨幣——貝幣,發展到金屬貨幣;從形制不規范到形制規范;從攜帶不方便到便于攜帶;從貨幣不統一到統一。結合所學可知,貨幣形制的變化,主要是為了攜帶方便,便于交換,即商品經濟發展促使貨幣形制發生了變化。故符合題意就是B項。A項:不符合史實,中國古代貨幣主要是銅錢,是銅質的,與銅的冶煉技術有關系,與鑄鐵技術沒有關系。不符合邏輯,題干材料問的是三種貨幣形制變化的原因,這與冶鑄技術沒有關系,難不成漢代五銖錢的冶鑄技術要比春秋戰國的布幣冶鑄技術要求更高嗎?故A項錯誤。C項:不符合常識和史實,商周時期,經濟重心在中原地區,地處內陸,所以貝殼比較少見,因此作為重要的裝飾品,貝殼就成為人們的追求,最后充當了一般等價物,即成為貨幣。故貝幣的產生是與審美觀念有關。而春秋戰國的布幣和漢代五銖錢與審美觀念沒有任何關系,既不美觀漂亮,也不具有審美價值。布幣,亦稱鏟幣,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韓、趙、魏等農業生產發達的國家;從形制來看,類似今天去農具——鐵锨,顯然這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漢代五銖錢是從秦半兩錢發展演變過來的,五銖錢與半兩錢都是從西周盛行的兩圓錢(圓形圓孔)錢發展而來的,從農業生產中紡織用的紡輪受啟發而形成的。即布幣和五銖錢都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畢竟是農業的國度嘛,與審美觀念沒有任何關系。故C項錯誤。D項:迷惑性比較大,不符合邏輯,商周時期,不管是商朝的方國聯盟,還是西周的封邦建國,從形式上都是,國家都是統一的,因此從商周(貝幣)到分裂割據的春秋戰國(布幣),無法說明國家統一推動了貨幣形制的變化。倒是從布幣到五銖錢,可以說與國家統一的推動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從全面原則來看,D項只能解釋題干材料部分內容,而不能說明另一部分內容。故D項錯誤。3.(2020年北京卷·4)下圖為唐代長安城商業分布示意圖,陰影部分為“市”以外的商業區域。與“安史之亂”前相比,“安史之亂”后的長安城內A.市以外經營行業的種類大大增加B.商業活動日趨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對交易場所的限制更加嚴格D.官府設市數量增加,坊的數量減少【解析】B 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的城市商業發展,旨在考查對圖片材料中比較、獲取與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比題干中兩幅示意圖,“安史之亂”后的長安城內“市”以外的商業區域明顯增多,說明商業活動日趨突破“市”的限制,坊市功能界限日趨被打破,故B項為正確答案。A項不符合題意,對比題干中提供的“安史之亂”前和“安史之亂”后的示意圖上的經營行業種類,并未呈現“安史之亂”后市以外經營行業的種類大大增加。故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根據“安史之亂”后的示意圖可知,“安史之亂”后“市”以外的商業活動區域明顯增加,交易活動在“市”外分布的更多了,說明官府對交易場所的限制有所放松。故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題干中的示意圖僅顯示“安史之亂”后“市”以外的商業區域增多,并未顯示“安史之亂”后官府設坊和市數量的變化。故錯誤。4.(2020年海南卷·4)《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間或有賣洗面水、煎點湯茶藥者,直至天明。其殺豬羊作坊,每人擔豬羊及車子上市,動即百數。”此景的出現,表明A.經濟重心開始南移B.寬松環境利于商業繁榮C.官營手工業的發展D.重農抑商政策已經改變【解析】B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宋代的商業發展,旨在考查閱讀、獲取與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材料說的是北宋時期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經營活動相對自由,商業出現繁榮景象,這得益于北宋寬松的環境,故B項為正確答案。A項不符合史實,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開始”往往帶有絕對化的意思;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說的是東京汴梁商業發展很繁榮,與經濟重心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沒有關系。故錯誤。C項主體不一致,題干材料講的主體是商業,而非官營手工業。故錯誤。D項不符合史實,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松動。故錯誤。5.(2019年全國Ⅰ卷·27)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變革 B.土地制度的調整C.貨幣制度的改變D.地區經濟的差異【解析】D 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商業發展特點。題干材料說的意思是,北方所產棉花被販運到江南,加工成布匹后,再返銷到北方。結合基礎知識可知,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江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超越北方;元朝時,棉紡織專家黃道婆的發明和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使江南棉紡織業迅速發展;明朝時期,地區經濟差異造成了長途販運貿易的興盛。綜上可以推知,北方種植棉花,但棉紡織技術比較落后,棉花被販運到,為江南發達的棉紡織業提供了原料;江南利用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將北方販運而來的棉花加工布匹,再返銷北方。簡言之,造成這種區域分工的主要原因,就是南北方經濟差異造成的。故D項為正確答案。A項:不符合史實,明朝時期,交通方式沒有什么大的變革,此時的交通方式還是傳統的牛馬拉車和船運;不符合邏輯推理,交通方式變革與棉花南運、棉布返銷北方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故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和邏輯推理,明中后期,土地制度沒有什么調整,還是君主、地主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三種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居支配地位也沒有能改變;即使調整,與題干所述現象也沒有邏輯關系。故錯誤。C項:不符合邏輯推理,貨幣制度改變與因地區差異造成題干所述現象沒有必然的邏輯因果關系,故錯誤。6.(2019年全國Ⅱ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 B.重農抑商政策明顯松弛 C.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D.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解析】C 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史實。根據我講的解答選擇題六大原則之過程反映趨勢原則可迅速拿下。題干材料講的是,從宋代到清代,大商人的資本規模呈現增長擴大的趨勢。故C項為正確答案。A項:不符合基礎知識,大商人資本規模增大與社會地位有聯系,但要說中國古代大商人社會地位發生“根本改變”,這不符合史實,因為中國古代一直奉行重農抑商地政策,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一直存在,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二是不符合題干意思,題干材料并沒有呈現大商人社會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意思。故錯誤。B項:不符合基礎知識,宋代重農抑商政策比較寬松,但是清朝重農抑商政策不是繼續寬松,而是加強了。比如清政府實行的海禁、礦禁政策,并對商人征收重稅等,這都說明清朝重農抑商的政策是加強了,不是寬松了。故錯誤。D項:一是“開始”太絕對;二是D項敘述并沒有反映大商人資本規模增大的趨勢;三是不符合史實,白銀早在上古時期就是流通貨幣,秦統一貨幣時,明確規定白銀不能作為貨幣,反證了此前已經有了白銀作為流通貨幣的史實。故錯誤。7.(2019年江蘇卷·4)宋時,太平州當涂縣黃池鎮“商賈所聚,市井貿易,稍稍繁盛。州縣官凡有需索,皆取辦于一鎮之內”。據此可知A.商稅成為政府收入主要來源B.城市商業活動打破時空限制C.政府積極扶持市鎮經濟發展D.宋代市鎮經濟已經相當發達【解析】D本題考查的是宋代的城市與商業發展情況。黃池鎮“商賈所聚,市井貿易,稍稍繁盛”,意思是黃池鎮商業繁榮;“州縣官凡有需索,皆取辦于一鎮之內”,意思是黃池鎮所屬州縣所需花費,皆來自于黃池鎮商業稅收。兩句話綜合起來,意思是黃池鎮市鎮經濟繁榮、發達,再結合宋代城市與商業發展的史實(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市鎮,商業繁榮),可以推知,類似黃池鎮這樣的情況比較多,故符合題意與基礎知識的選項為D項。A項,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沒有將商稅與農業稅或其他稅種作比較,故無法得出“商稅成為政府收入主要來源”結論,盡管其符合史實。做選擇題的主要依據是題干材料,說什么選什么;沒有說的,盡管符合史實,那也是錯的。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沒有呈現城市商業活動時空界限打破的信息,故無法得出B項結論,盡管其符合史實。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和基本史實,題干材料沒有顯示政府積極扶持市鎮經濟的信息,加之宋代只是放寬了抑商政策而已,并沒有由“抑商”轉變為“扶持市鎮經濟”。故錯誤。8.(2019年天津卷·2)明朝嘉靖年間,山西武城縣縣令鑒于該縣“集日寡而曠多”,每逢集日,便組織“歌舞劇戲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結果“眾且觀且市,遠近畢至,喧聲沸騰……粟米絲麻布帛,禽而雞鶩,獸而牛羊,食而魚肉果菰,與夫南北水陸之產,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錯然填街溢巷”。從史料可知,當時武城縣A.農村集市貿易從無到有B.文化與商業結合活躍經濟C.居民日常文化活動豐富D.鄉村城鎮化發展比較迅速【解析】B 本題考查的是明朝的商業。題干意思是,山西武城縣政府非常重視本縣商業發展,每逢集日,都要以文化娛樂助興,結果更進一步促進該縣商業發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即文化與商業結合活躍了經濟。符合題意就是B項。A項,材料沒有反映農村集市,更沒有呈現農村集市出現的信息,故錯誤。C項,題干材料講的是,武城縣政府只是在“集日”時,舉辦文化娛樂活動為促進商業發展助興,并非日常行為;另外該選項沒有涉及題干的主體“商業”,不全面。故錯誤。D項,城鎮化是近代以來才出現的城市發展現象,古代就沒有這種現象;不符合邏輯,題干材料只說一個武城縣的情況,怎么就能從特殊到一般性?故錯誤。9.(2019年江蘇卷·5)有學者認為,“傳統上人們對貧窮抱有道德中立的認知”,但明朝晚期,“人們越來越懷疑貧窮是短視和懶惰的結果”。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和物質享受B.商品經濟發展導致社會價值觀變化C.貧富分化和道德淪喪現象日益嚴重D.反正統思想成為當時社會主流思想【解析】B 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商業發展對社會觀念的影響。題干材料反映了人們社會觀念的轉變——對貧窮持道德中立態度,轉變為鄙視由懶惰和短視造成的貧窮。結合所學知識,合理推導,明朝時期,商品經濟繁榮,給人們提供了追求富裕好生活的許多機會,勤勞、頭腦靈活就可以致富,面對貧窮,人們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認為這是貧窮者的短視或好逸惡勞造成的。正所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符合題意是B項。A項,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反映的是人們對貧窮態度的變化,即反映的人們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并不能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和物質享受。不符合史實,明朝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力量很弱小,手工工場主嚴格來看,還想算不上新興的資產階級。故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反映的是人們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并沒有呈現貧富分化現象日益嚴重的信息;不符合邏輯,人們懷疑貧窮是貧窮者的短視或懶惰造成的,與社會道德淪喪現象日益嚴重根本就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故錯誤。D項,題干材料說的是人們對貧窮的社會觀念的轉變,這并不是反正統思想。退一萬步來說,假如人們對貧窮的社會觀念轉變是一種反正統思想,但是但是但是,題干材料并沒有呈現這種“反正統思想”與別的思想做對比,怎么得出其成為當時社會主流思想。故錯誤。10.(2018年全國Ⅰ卷·27)圖6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A.對外交流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解析】B 本題立意在考查主干知識,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整合、遷移能力。A 項落到書畫的發展上,主要考查考生準確掌握歷史時序,理解并辨析歷史信息的能力。明初對外交流并未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故排除。C 項考查的主干知識是“海禁”政策, 主要考查學生準確掌握歷史時序的能力,當時“海禁”政策還未解除,故排除。D 項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釋歷史事物,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從題干中明朝君臣把長頸鹿稱為“麒麟”來看,外來物品的傳入顯然并未推動傳統觀念更新,故排除D 項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釋歷史事物,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從題干中明朝君臣把長頸鹿稱為“麒麟”來看,外來物品的傳入顯然并未推動傳統觀念更新,故排除。B 項主要考查學生準確掌握歷史時序,將歷史事物置于特定歷史環境下進行分析的能力。題干所設置的新情境,明顯反映的是朝貢貿易,再由以“麒麟”稱呼長頸鹿可知,這個新情境反映的是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故選B 項。11.(2018年海南卷·4)據記載,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飲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蘇堤上一家魚羹店味道獨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見,獲賞錢、絹若干。這表明當時A.社會上奢靡之風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強化了市場管理D.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解析】D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將歷史事物置于特定歷史環境下進行分析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解讀的能力。試題以考試大綱“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為考點,通過設置南宋初年杭州餐飲業的發展為情境,具體考查考生對唐宋之際城市商業制度的理解。隨著城市商業的發展,盛行于隋唐時期的坊市制度在宋代逐漸瓦解,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視,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故D項正確。餐飲業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的發展很難說與奢靡之風有因果關系,故A項錯誤。南宋初年杭州餐飲業的發展,店主因此得到皇帝的召見和表揚,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也只能視為一具體個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皇帝個人的偏好,在“士農工商”這樣的四民社會體系里,商人的政治地位仍舊在低端,故B項錯誤。從前面的分析和教材的敘述我們均可得知,宋代的城市發展之所以能呈現繁榮的局面,在于政府對商業活動減少了不必要的干預,故C項錯誤。12.(2017年海南卷·4)“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鎮將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諸鎮“置于管下火煙繁盛處,設監官,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鎮的功能變化反映了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坊市制度被逐漸打破C.地方行政機構權力擴大D.邊患問題得到解決【解析】A 本題通過提供唐宋兩代鎮的功能變化的材料,考查考生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解讀的能力。鎮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初的功能主要集中于軍事方面,也就是如材料所示,鎮將只掌防戍守御。到了宋代,隨著商業的繁榮,鎮的功能更加復雜化,甚至包括了征收煙酒稅之類。A項正確反映了鎮的功能變化的背景,故正確。B項“坊市制度被逐漸打破”也是宋代出現的新變化,但主要集中在像開封這樣的大城市中,在這里和題干不符合,故錯誤。C項“地方行政機構權力擴大”,并不符合我國地方行政機構演變的事實,我國歷史上地方行政機構權力主要集中在征收賦稅和維持地方治安兩個方面;同時,題干內容也未提及地方行政機構權力變化問題,故該項錯誤。D項與題干表達意思沒有直接聯系,故錯誤。13.(2017年海南卷·6)明清時期,在江南、華南的一些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傳統的糧食生產比重降低。這一現象表明,明清時期上述地區A.農業生產出現衰退 B.人口變動導致糧食需求減少C.普通農戶收益銳減D.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解析】D 本題考查考生利用所學知識,提取有效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明清時期江南和華南地區,商品經濟相對發達,社會分工明顯,經濟作物更容易進入市場,成為商品進行流通,以增加農戶收入。由此推斷C選項錯誤,D選項正確。這一時期,人口增長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人口對糧食需求量增加而非減少,B選項錯誤。因為農業生產包括的內容很多,有農業技術、產品、產量等,生產比重的下降并不說明上述地區的農業生產出現衰退,因此A選項錯誤。14.(2017年全國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飲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嚴格規定,例如官員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連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這一變化反映了A.君主專制統治逐漸加強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C.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D.低級官員易染奢靡風氣【解析】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提取相關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中前期,為維護社會等級秩序,朝廷制定了用以區別不同群體等級身份的嚴格規定,與人們生活相關的飲食器具也在其中。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風氣發生了改變,人們的等級觀念也漸趨減弱,可以說,經濟發展直接沖擊了等級秩序。本題中A選項并不符合題意,可直接排除;C選項雖與商品經濟發展直接相關,但是商品經濟發展并未將傳統的倫理瓦解掉,只是使其受到沖擊,因此該選項不正確;D選項只涉及低級官員,與題干所言之主體——官員群體以及普通人家不符。因此,只有B選項是正確的。15.(2017年全國Ⅱ卷·24)圖5為春秋戰國之際局部示意圖。當時,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經商成為巨富,這一現象反映了A.區域位置影響商貿發展B.爭霸戰爭促進經濟交往C.交通條件決定地方經濟狀況D.城市規模擴大推動商業繁榮【解析】A 本題創設了地圖與文字結合的新情境,考查考生整理和理解圖文材料,并對有效信息進行準確、合理解讀的能力。地圖展示了若干河湖、諸侯國與城池等地理要素,題干的文字材料提供了范蠡、子貢在其中部分地方經商致富的信息,要求考生結合二者作出合理推論。因為圖文材料都沒有涉及爭霸戰爭、城市規模,故B、D兩項可直接排除。C項“決定”過于絕對,亦可排除。實際上,范蠡就是因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的極佳區位,才去當地經商的。子貢亦基于類似原因,在以陶為中心的曹魯之間經商致富,由此可見區域位置對商業貿易的重大影響,所以正確答案選A。16.(2017年浙江卷·5)日本所藏中國宋代提舉兩浙路市舶司“公憑”(官方文書)記載: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國”,隨船貨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絹十匹、白綾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該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貿活動不再受到官府的監管B.中日之間官民互惠貿易的繁榮C.“朝貢”貿易體制尚未發展起來D.“海上絲綢之路”商品外銷情況【解析】D 本題考查的主要是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題干材料說的是宋代對外貿易機構市舶司一份文書記載了泉州商人李充到日本貿易的商品情況,這反映的就是宋代海上絲路對日本的商品銷售情況,故D項正確。A項,“不再”太絕對;也不符合史實,宋代是對商貿活動監管放松,并非對商貿活動不監管;另外題干材料也沒有呈現商貿活動不再受到官府監管的信息,即不符合題意。故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民間貿易活動,沒有呈現中日官方貿易活動的信息;加之材料僅僅呈現了民間商人銷售日本的商品清單,至于中日貿易是否繁榮是否互惠,材料則沒有提及。故錯誤。C項,泉州客商李充是民間貿易與朝貢貿易無關,另外朝貢貿易主要是明清時期的對外貿易。故錯誤。 17.(2015年全國Ⅱ卷·27)明成祖朱棣認為,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這一舉措客觀上A.推動了國家政治統一進程B.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繁榮C.抑制了區域性商幫的形成D.改變了南北經濟文化格局【解析】B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歷史知識,說明歷史現象的能力。本題以明代朱棣遷都北京所造成的客觀影響為切入點,設置問題情境,考查考生對明代商業發展所呈現的新特點的理解。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商業資本積聚,城鎮商業繁榮,出現了如徽商、晉商等地域性商幫;同時,由于國家統一局面的形成,京杭大運河所發揮的黃金水道作用,跨區域長途貿易十分繁榮,故B項正確。明代的國家統一早在朱元璋時期已經完成,A項不符合歷史事實。明代是區域性商幫的形成階段,將首都遷到北京在政策上也沒有起到抑制的效果,故C項錯誤。宋代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江南一直是我國經濟、文化的重心,故D項錯誤。18.(2015年海南卷·6)元朝時,大規模的漕糧海運前所未有,海外貿易繁榮,泉州還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這反映出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廢止B.造船航海技術進步C.內河航運嚴重不暢D.陸上絲綢之路受阻【解析】B 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完整、準確、合理地提取材料信息,運用所掌握的歷史知識,說明歷史現象的能力。本題以元代海運為考查點,設置問題情境,探討元代海運發展的關鍵因素。A項重農抑商政策廢止,與元代史實不符,所以是錯誤項;C項內河航運、D項陸上絲綢之路均與海運發展沒有直接關聯,不成為元代海運發展的因素。B項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正確揭示了海運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唯一正確項。19.(2014年新課標卷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后,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這表明交子A.具有民間交易憑證功能B.產生于民間的商業糾紛C.提高了富商的社會地位D.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A 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完整、準確、合理地提取材料信息,運用所掌握的歷史知識,說明歷史現象的能力。本題以宋代交子出現為切入點,設置問題情境,旨在考查考生對古代中國商業發展、商品經濟繁榮的理解。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商品經濟空前繁榮,鐵錢因攜帶不便等原因,阻礙了商品的交換、流通,“富民”自發發行交子,作為商品交換的憑證。A項正確揭示了交子的民間性特點,交子的本質——交易憑證功能。B項片面解讀材料,將交子帶來的結果作為原因,本末倒置,故B項錯誤。中國古代推行“抑商”政策,C項不符合歷史事實,所提供的材料也不能說明C項表述的內容,故C項錯誤。交子的出現可以說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而不是南移的原因,故D項錯誤。20.(2014年新課標卷Ⅰ·27)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咸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C.自然經濟受到進口貨物的沖擊D.民間貿易發展沖擊清廷的統治【解析】A 本題主要考查考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考查的主干知識是教材中的明清時期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內容。清初海禁政策前,“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表明“外國銀錢”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結合教材中所學的在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對外貿易長期處于岀超地位,基本可以判斷A項“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是正確選項。B項因為當時中國還沒有資本市場,故可以排除。C項當時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進口貨物無法沖擊,所以中國才長期處于出超地位,所以C項可以排除。從材料中沒有反映出“民間貿易發展沖擊清廷的統治”,所以D項亦可排除。21.(2014年大綱卷·15)蕪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漿染業中心,當時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蕪湖漿染,故有“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之說。這一歷史現象反映出A.商品生產呈現區域化分工B.區域間有著不同的市場需求C.手工業技術水平日趨平衡D.抑商政策阻礙區域經濟發展【解析】A 本題考查的是明朝中后期手工業的發展。從材料關鍵詞“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可見,松江地區主要是紡織業發達,蕪湖主要發展的是漿染業,這種生產情況反映的本質就是商品生產呈現區域化分工,故A項正確。B、C兩項既不符合題意,主體也不一致,題干材料并沒有呈現“區域間有著不同的市場需求”、“手工業技術水平日趨平衡”的信息,故B、C兩項均錯誤。D項,從材料關鍵詞“蕪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漿染業中心”、“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可見明代區域經濟發展很好,因此“抑商政策阻礙區域經濟發展”,既不符合史實,也不符合題意,故D項錯誤。22.(2014年海南卷·6)文獻與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錦”“胡錦”“番錦”通過絲綢之路,不斷輸入中國,內地也生產“胡式錦”。這表明A.外來文化改變了唐代的社會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業趨于衰落C.外來的絲織技術超過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動日益深入【解析】D本題旨在考查考生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本題立意通過“波斯錦”“胡錦”等輸入的具體歷史現象,揭示的中外文化交流互動的日益深人。考查的是教材主干知識唐代的中外交流。據題干信息“胡錦”生產方式的輸入,不可能改變唐代的社會生活,故可排除選項A。“胡錦”生產方式的輸入不表明手工業趨于衰落,故可排除選項B。“胡錦”輸入在內地生產可反映外來技術的傳人,卻也不能表明外來的絲織技術超過了唐朝,故可排除選項C。“胡錦”輸入并在內地生產,表明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互動日益深人, 所以D項為正確項。23.(2014年海南卷·7)明中后期介紹商路、商業信息的書籍大量出現,徽商黃汴的《天下水陸路程》記載了全國143條水陸交通路線的里程。這說明A.社會經濟發展促成知識結構的更新B.印刷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商業的繁榮C.商業類書籍為士子科舉的必讀書目D.商人成為知識的主要生產和傳播者【解析】A 本題主要考查考生準確提取材料信息,運用所掌握的歷史知識,說明歷史現象的能力。本題以明代介紹各類商業信息書籍大量出版為切入點,設置問題情境,考查考生對古代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狀況的認識。明代中后期,隨著徽商等地域性商幫的興起,跨區域長途十分繁榮,各種與商路、商業有關的書籍成為經商者必讀書目;同時,雕版印刷技術的普及也讓這些商業信息有出版的可能。這些商業類書籍的出現可以說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增加了以商為業的士人們的知識,故A項正確。印刷術的進步可以說促進了書籍出版的繁榮,而不能說促進商業的繁榮,故B項錯誤。C項不符合歷史事實,明代科舉必讀書目為“四書五經”。知識的主要生產和傳播者為讀書人而不是商人,故D項錯誤。24.(2013年新課標卷Ⅱ·26)明朝有人描述在廣東大庾嶺所見:“蓋北貨過南者,悉皆金帛輕細之物;南貨過北者,悉皆鹽鐵粗重之類。過南者月無百馱,過北者日有數千。”這表明當時A.嶺南經濟發展程度高于北方B.嶺南是商人活動的主要地區C.以物易物是商貿的主要方式D.區域差異造成長途貿易興盛【解析】D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明朝時,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等農產品大量進人市場成為商品,貨幣的作用越來越大。明代商品經濟發展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商幫興起,跨區域長途貿易成為當時商品交流的重要方式,故D項為正確答案。而C項提出這一時期以物易物是商貿的主要方式是明顯的錯項,并不符合當時的歷史實際。可以將其排除。此一時期,嶺南地區的商業發展程度雖然較此前有一定提高,但并不是國內最為活躍的地區。可以將B項排除。材料沒有反映出嶺南經濟發展程度高于北方的意思,故A項不正確。由此可見,只有D符合材料本意,它也是明朝商業發展的重要表現和特征之一。25.(2013年海南卷·5)唐初征收賦稅時,錢幣與絹布、糧食并收,財政收入以貫、匹、石等為單位計算;到南宋時,賦稅征收以錢幣為主體,以“貫”為單位計算。這表明南宋A.商品經濟快速發展B.農業手工業地位下降C.重農抑商政策松弛D.經濟控制逐步加強【解析】A 本題主要考查運用唯物史觀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從唐朝到宋代賦稅形式的變化,從實物賦稅到貨幣賦稅,呈現的是政府稅收政策的變化,這就是生產關系的調整,決定生產關系調整變化的主要是生產力因素,即稅收政策的調整變化反映的是經濟的發展,故A項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正確答案。B項,不符邏輯推理,題干材料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促使政府稅收政策調整,所以農業和手工業應該是進一步發展,而發展了的手工業和農業,從地位來看不應是下降。另外,也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沒有呈現農業手工業地位下降的信息,故B項錯誤。C項,不符合史實,中國古代一直沒有放棄重農抑商;不符合邏輯推理,賦稅的形式的變化無法體現政策的改變,故C項錯誤。D項,不符合史實,宋代對經濟控制相對寬松,如關于土地政策上實行“不抑兼并”,對商業管控松弛促使了城市經濟功能增強;另外不符合邏輯推理,從題干材料所給的稅收政策調整變化的信息,無法推導出政府對經濟控制加強的結論,故D項錯誤。26.(2012年新課標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記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謀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據此可知A.工商業的發展造成了農業的衰退B.工商業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結構的變動C.財富分配不均引起貧富分化加劇D.無業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業的發展【解析】B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試題的能力。明朝后期中國經濟出現區域性分工,松江是當時中國的棉紡織中心。當地大量人口脫離農業生產,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無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精耕細作農業在明清江南地區發展迅速, 正是工商業發展的基礎;從事農業人口的減少并不意味農業的必然衰退,材料中也沒有農業衰退的表述,故可排除A選項。盡管農民離開土地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貧富分化,但材料并未呈現他們離開土地“游手趁食”的原因,也沒有說明他們作為農民與“去農”后作為工商業者、游民后經濟狀況有何差異,故 C項單獨來看成立;但并不是據材料“可知”的內容。一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只能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也不排除他們轉而成為手工工場的工人,從而有利于手工業的發展;但這只是材料所反映的部分內容,故可排除D項。在棉紡織中心的松江,由于棉紡織業的發展,棉花、棉布在此大量集散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引起 經濟結構改變進而帶來了社會結構的改變,故B項正確。27.(2012年海南卷·7)明初規定,生員須穿玉色衣服,加飾青黑色邊條。明后期江南讀書人則崇尚“婦人紅紫之服”,有人作詩云:“昨日到城郭,歸來淚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這一變化直接反映了A.理學思想的影響B.專制制度的松弛C.市民階層的興起D.社會風尚的變化【解析】D 本題考查的是明朝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對社會的影響。題干材料呈現了讀書人由穿“玉色衣服,加飾青黑色邊條”衣服到“崇尚‘婦人紅紫之服’”的信息,這直接反映的就是社會風尚的變化,故D項正確。A項,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沒有呈現理學對讀書人穿衣服變化影響的信息;不符合邏輯推理,在明朝程朱理學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無法推導出理學思想影響對讀書人穿衣服變化影響的結論。故A項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后來出現了宦官專權,更是君權強化的表現,即明朝不存在專制制度松弛這一說,加之不符合邏輯,明朝前期政府規定讀書人穿“玉色衣服,加飾青黑色邊條”衣服,如果說這是受君主專制的加強的影響,那么后期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讀書人穿衣服風俗不應該發生變化,但是題干材料說的很清楚——讀書人穿衣服發生了變化,所以這就反證了專制制度松弛與否與讀書人穿衣服的變化沒有關系。故B項錯誤。C項,主體不一致,題干材料說的主體是“讀書人”,而非“市民”;不符合史實,市民階層產生唐朝,興起于宋代,發展壯大于明清時期。故C項錯誤。28.(2016年海南卷·26)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3分)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賜以《大統歷》及文綺、陶鐵器等,后“以陶器七萬、鐵器千就其國市馬”。從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賜,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學校學習,新王繼位必請明廷冊封,使用明朝皇帝年號。明朝特地“賜閩中舟工三十六戶,以便貢使往來”。江西饒州人朱復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職達40 余年。琉球“一歲常再貢三貢”,隨貢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員眾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貢,毋過百人,不得附攜私物”。此后數十年中,琉球不斷請求增加朝貢次數。明嘉靖后期,倭寇襲擾琉球。琉球“遣兵邀擊,大殲之”。 此后,琉球“外御強鄰,內修貢不絕”。萬歷四十四年(1616),日本試圖進犯雞籠山(今臺灣),琉球“遣使以聞,(明朝廷)詔海上警備”。——據《明史·琉球傳》(1)根據材料,概括琉球與明朝的關系。(8 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琉球與明朝貿易的特點。(5分)【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準確解讀和獲取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為考生提供了有關明代琉球的新知識,有助于考生更好地認識這段歷史。第(1)問屬于概括歸納題,可根據我講的方法思路比較輕松的解決。①由材料“接受明廷封賜”“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學校學習”,可得出受明朝冊封,學習明朝文化;②由材料“琉球“遣兵邀擊,大殲之” ,可得出協助明朝抵御倭寇;③由“外御強鄰,內修貢不絕”,可得出不斷與明朝加強貿易。第(2)問屬于變相的概括歸納題,也可根據史老師講的方法思路比較容易的解決。①由材料“琉球遣使“入朝””“新王繼位必請明廷冊封,使用明朝皇帝年號”,可得出主動與明朝交往的特點;②由材料“數十年中,琉球不斷請求增加朝貢次數”,得出主動要求擴大貿易規模的特點;③由材料“明朝特地“賜閩中舟工三十六戶,以便貢使往來”,可得出明朝有意將臺灣納入管理之下。【答案】(1)關系:接受明朝冊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貿易往來密切,人員交流頻繁。(8分)(2)特點:琉球主動尋求與明朝貿易;要求擴大貿易規模;明朝竭力將與琉球的貿易納入到朝貢體制(官府控制)之下。(5分)29.(2017年江蘇卷·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海外貿易一度活躍。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紅薯傳入中國,提高了糧食產量,使許多原本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在浙江湖州,每畝桑田出售桑葉可獲利5兩白銀,比種植水稻要高出一到兩倍。當地部分養蠶人自己不種桑樹,依靠購買桑葉養蠶。嘉定縣因種植棉花,“不產米,仰食四方”。當時商業很發達,商人擁有雄厚的資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鏹(白銀)有至百萬者”,而資本二三十萬兩白銀的,只能算是中等規模的商人。材料二 明朝嘉靖、萬歷年間,民間海外貿易興起,中國海商的足跡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國。他們用瓷器、絲織品換取南洋的香料、藥材和珠寶。歐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來后,則用白銀換取中國的生絲和瓷器。隆慶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開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設督餉館,私人海上貿易取得某種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貿易中,中國始終處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銀來支付貿易逆差。海外白銀的流入,增加了國內白銀的總量,擴大了白銀的流通范圍。貨幣開始以白銀為主。 ——以上材料摘編自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4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明朝海外貿易“一度活躍”的原因,說明海外白銀流入中國的主要背景。(7分)(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海外白銀流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3分)【解析】第(1)問屬于概括歸納題,可根據我講的劃分層次、標出關鍵詞句、轉化語言和羅列答案的方法去解決。①據“使許多原本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得出經濟作物大量種植,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據“時商業很發達,商人擁有雄厚的資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鏹(白銀)有至百萬者’,而資本二三十萬兩白銀的,只能算是中等規模的商人”,得出商業發達,商人資本雄厚,出現商幫。第(2)問的兩個問題均屬于分析因果題,最大限度提取材料中關于原因的信息,然后再結合所學知識補充完善即可。第一小問:①據“明朝嘉靖、萬歷年間,民間海外貿易興起,中國海商的足跡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國”,得出中國商人主動參與海外貿易;②據“明朝政府開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設督餉館,私人海上貿易取得某種程度的合法地位”,得出政府開放海禁,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第二小問:①據“在明朝的海外貿易中,中國始終處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銀來支付貿易逆差”,得出由于中國受工業品在海外受歡迎,中國在海外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外國不得不支付大量金銀;結合時代背景可補充新航路開辟、西歐國家掠奪了美洲大量金銀等內容。第(3)問屬于分析因果題,可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海外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加強了與世界的經濟交往;使得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答案】(1)表現:經濟作物大量種植;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資本雄厚;商幫(徽商、晉商)活躍。(2)原因:中國商人主動參與海外貿易;政府開放(放松)海禁;設立專門管理機構。背景:新航路開辟;殖民者掠奪美洲白銀(貴金屬);中國手工業品在海外受歡迎;外國無合適商品與中國交換,不得不用白銀支付。(3)作用: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商業繁榮);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30.(2020年全國Ⅲ卷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周公東征勝利后,在廣闊的征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城”,“國人”居于城內,“野人”居于城外,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時期的“國”指天子諸侯之都城,其建設有一套理想化的標準模式。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象征,秦以后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劃傳統。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材料二 公元前8世紀,希臘城邦興起,為數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規模的神廟,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廣場即市政廣場是城邦社會與政治活動中心。在許多城邦,人民憑看對土地的擁有權而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行。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大片的農村地區,這是城邦的主要經濟基礎。 ——摘編自黃洋等主編《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西周時期的都城和古希臘城邦的特點。(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希臘城邦興起的歷史條件。(6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對中華文明發展的影響。(7分)【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城市發展,保持了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特點。從難度來看,第(1)(2)問比較簡單,第(3)問有一定難度。從試題類型來看,第(1)問屬于概括歸納題,具體方法是:逐句逐字閱讀材料,根據標點符號、主體或意思劃分層次;標出關鍵詞句;結合所學,轉化語言;羅列答案,規范書寫(序號化、段落化和要點化)。第(1)問12分,西周和古希臘各作答三點以上,共六點以上即可。第(2)問表面上屬于概括歸納題,但事實上,題干材料中沒有多少有價值的信息,那怎么辦?分析轉化問題,發現問題可轉化為城邦國家產生的條件,可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分析;6分,作答三點以上。第(3)問屬于分析因果題,具體方法:依據材料相關信息,主要是結合課本所講的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等內容及從早期政治制度對后世整體的影響,整合歸納;7分,作答四點即可。下邊就按照我們一貫的方法思路進行解讀。【解讀材料】帶著問題,逐字逐句閱讀材料,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①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周公東征勝利后,在廣闊的征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城”,“國人”居于城內,“野人”居于城外,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上;國人、野人分居城內外;國人野人都有一定政治權力;國人野人有等級或身份之別。②西周時期的“國”指天子諸侯之都城,其建設有一套理想化的標準模式。→都城是國家政治中心;具有標準化、理想化模式。③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象征,秦以后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劃傳統。→建宗廟;立社稷;與宗法、祭祀密切相關;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對后世城市建筑有影響。材料二①公元前8世紀,希臘城邦興起,為數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多建在高地或山丘上;有城墻等防御設施。②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規模的神廟,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廣場即市政廣場是城邦社會與政治活動中心。→建有神廟;建有廣場等社會與政治中心。③在許多城邦,人民憑著對土地的擁有權而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行。→公民享有廣泛政治權力。④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大片的農村地區,這是城邦的主要經濟基礎。→城邦即國家;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整理答案】(1)西周都城特點:(答案太多,分類整理)①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上;都城是國家政治中心;與宗法制、祭祀密切相關。②居民:國人、野人分居城內外;國人野人都有一定政治權力;國人野人有等級或身份之別。③建筑:具有標準化、理想化模式;建宗廟,立社稷;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古希臘城邦特點:①政治:城邦即國家;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②居民:公民享有廣泛政治權力;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力。③建筑:多建在高地或山丘上;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建有神廟;建有廣場等社會與政治中心。(2)古希臘城邦興起的歷史條件:即城邦國家產生的條件①地理上: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山巒疊嶂,土地條塊分割,多優良港灣。②經濟上:工商業發達。③政治上:有獨立自治的傳統。 (3)西周政治制度對中華文明發展的影響①結合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奠定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②結合宗法制: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③結合禮樂制度: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最初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源頭。④總體上:西周的政治制度為中國后世的政治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參考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建有宗廟和社稷;國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古希臘:公民享有參政權;建有神廟、廣場、城墻等設施;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2)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發達的貿易;獨立自治的傳統。(3)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奠定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禮樂制度促進了儒家學說和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為中國長時期政治結構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