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講 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和資本主義萌芽講義---2022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舊教材整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講 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和資本主義萌芽講義---2022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舊教材整合)

資源簡介

第10講 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和資本主義萌芽
【課標要求】
1.2003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2.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無明確規定。
【知識梳理】
【真題演練】
1.(2019年北京卷·14)據《夢溪筆談》記載,張詠任崇陽知縣時,因“民不務耕織”而唯以植茶獲利,遂下令將茶樹全部砍掉,改種桑麻。有人入市買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種而費錢買菜?”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壟斷茶利,商業環境惡劣B.農副產品較少,貨幣使用率低
C.地方官員固守重農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會地位較以往愈加低下
【解析】C 題干材料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因民不務耕織而唯以植茶獲利,遂下令將茶樹全部砍掉,改種桑麻”,可推知地方官員通過行政命令維護小農經濟的生產;二是“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種而費錢買菜”,可推知地方官員竭力維護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透過地方官員的話語表象看到的本質就是——宋政府重視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抑制商業發展,即堅守重農抑商的思想。故C項為正確答案。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官府對農業的重視和對商業的輕視,并沒有呈現政府壟斷茶禮的信息,故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結合所學宋代商品經濟發展,金屬貨幣的使用滿足不了交換需要,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說明貨幣量使用率很高;不符合邏輯,人們看到種植經濟作物獲利多,于是紛紛大量種植所謂的農副產品,所以農副產品較少的說法是錯誤的。故B項錯誤。D項,主體不一致,題干材料的是地方官員農業商業的態度,而非商人社會地位;加之題干材料并沒有呈現商人社會地位上升與下降的信息。故D項錯誤。
2.(2018年江蘇卷·1)被孟子稱為“賤丈夫”的民間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場上去交易。他們只能在野外找個土崗,“以左右望”,獲取利益。后來,民間商人向政府納過稅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場上進行交易了。這一變化反映了A.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B.民間商人推動商業市鎮崛起
C.政府不再監管商業活動 D.民間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D 題干材料反映了商人在城里經商從非法到合法的變化。符合題干材料意思的就是D項。A項,不符合史實,重農抑商的政策是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的經濟政策,沒有那個王朝放棄改政策的現象;不符合史實,“商人向政府納過稅”,如果是重稅,那么這種做法也屬于抑商政策,而且對商業征收重稅的現象基本上長期存在。故錯誤。B項,不符合邏輯,題干材料并沒有呈現“民間商人推動商業市鎮崛起”的邏輯信息;主體不一致,材料只是提及民間商人在城里經商從非法到合法的變化,與商業市鎮崛起無關,故B項錯誤。C項,商人“可以在城里的市場上進行交易”,與政府不再監管市場商業活動沒有必然關系;加之“不再”太絕對,故C項錯誤。
3.(2018年海南卷·5)明中后期,有人議論,“商亦無害,但學者不當自為之,或命子弟,或托親戚皆可”,否則一家老小都沒有辦法養活。這一議論反映了
A.農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義盛行C.傳統義利觀廢弛D.抑商觀念削弱
【解析】D 本題考查的主干知識為“重農抑商”政策,考查學生理解并辨析歷史信息、正確解釋歷史事物,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以及準確掌握歷史時序,將歷史事物置于特定歷史環境下進行分析的能力。由“商亦無害”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農本思想未被否定,故 A 項排除;由“學者不當自為之”以及所學知識可知,當時重商主義并未盛行,故 B 項排除;由所給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傳統義利觀并未廢弛,故 C 項排除。D 項“抑商觀念削弱”正確。本題設置新情境,從另外的角度告訴學生新知識,即中國古代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在有些時期、有些地區是松動的、削弱的。
4.(2017年浙江卷·7)清初兩淮和兩浙的鹽商家庭總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鹽商家庭卻已產生了280余名進士,占全國進士總數的1.88%。這一現象反映了
A.商人謀求轉變社會地位B.鹽商經濟實力迅速提高
C.士貴商賤觀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優厚待遇
【解析】A 結合所學知識,對題干材料所述史實進行邏輯推理如下:鹽商謀求提高社會地位(官本位的社會形成普遍社會現象)→加大了對子女的教育投資→鹽商家庭產生了許多進士。符合邏輯推理就是A項,故正確答案為A項。B項迷惑性最大,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并沒有呈現鹽商經濟實力從清初到乾隆時期迅速提高的信息,故B項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并沒有呈現士貴商賤觀念改變與否的信息;不符合史實,士貴商賤觀念在清朝前期依然存在,故C項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沒有呈現商人得到政府優厚待遇的信息;不符合邏輯,鹽商家出了許多進士,并不能說明商人得到政府的優待。故D項錯誤。
5.(2015年海南卷·8)雍正帝指責地方官員:“此當青黃不接之際,朕待報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來奏,何雨水糧價竟無一語及之,汝任地方之責,試思寧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強調重農意識B.關心百姓疾苦 C.申飭官員無能D.關注地方穩定
【解析】D 本題利用材料設置情境,考查的是考生閱讀材料,正 確解讀材料信息并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歷史 表象揭示歷史本質的能力。涉及的主要內容是對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本質的理解,選項的設計也在不同的側面提供對材料的解讀, 考查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深度。A項有一定的迷惑性,重農意識是指重視農業生產的思想,皇帝在這一情境下關心糧價的真實意圖并非 重農意識的體現,B項和C項也具有迷惑作用,關心糧價表面上似乎 是關心百姓生活,但本質上還是擔心糧價過高引發百姓不滿,引發統 治危機;C項從材料里能看岀字面意思是申飭官員無能,但實際上也 是在擔心官員的處置不當引起百姓不滿,所以,本題解題的關鍵就在 于理解作為專制帝王的雍正皇帝真正關注的是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統治的穩固,故D項正確。
6.(2014年大綱卷·12)漢初,官方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但后來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員級別)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B.休養生息造成消費觀念的改變C.官員與商人的社會地位漸趨一致D.原有規制受到商業發展的挑戰
【解析】D 結合所學知識對題干材料分析可知,商業發展,商人實力發展壯大→商人消費著只有兩千石高官才能使用的車輿冠服,帶領仆從人員吃喝玩樂,驕奢淫逸之風日盛→漢初對商人的嚴格限制受到挑戰。符合題意是D項。從材料關鍵詞“假二千石輿服”可見商人的兩千石是花錢買來的,這說明抑商政策并沒有改變,故A項錯誤。“休養生息造成消費觀念的改變”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即不符合題意,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并沒有把商人與官員的社會地位做對比,另外一個“假”字就可知道,商人的這種“輿服導從作倡樂”消費是違法的,更不可能與官員社會地位漸趨一致,故C項錯誤。
7.(2014年福建卷·14)乾隆以后,“關東每歲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載豆、麥、雜粟,一歲三運以為常”。據此,判斷有誤的是
A.商品經濟繁榮B.長途販運發達C.區域經濟發展D.抑商政策改變
【解析】D 材料意思是關東每年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每年載三次豆、麥、雜粟等貨物,從材料信息可以判斷當時長途販運貿易興盛,商品經濟繁榮,故A項敘述正確,但不符合題干設問要求。關東到上海,路途遙遠,體現長途販運發達,故B項敘述正確,但不符合題干設問要求。關東每年三次將大量農產品運輸到上海銷售,說明區域經濟發展,故C項敘述正確,但不符合題干設問要求。D項,不符合史實,清代依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如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閉關鎖國政策是重農抑商政策的表現;不符合邏輯推理,關東農產品每年三次運往上海(因),這并非不能說明抑商政策發生變化(果),一果往往是多因引起的,一因未必就一定產生某種果。故D項敘述錯誤,符合題干設問要求,是正確答案。。
8.(2014年江蘇卷·4)明隆慶初年,“撫臣涂澤民用鑒前轍,為因勢利導之舉,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易只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載,幸大盜不作,而海宇宴如。”這說明當時
A.官府廢止明初以來“海禁”B.官府有條件地開放“海禁”
C.巡撫掌握對外貿易決策權D.官方朝貢貿易體系已瓦解
【解析】B 題中材料沒有反映官府廢止明初以來“海禁”的信息,故A項錯誤;“請開市舶,……易只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表明官府有條件開放了“海禁”,故B項正確;“奉旨允行”表明皇帝掌握對外貿易決策權,故C項錯誤;“易只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并不能表明傳統的朝貢貿易體系已經瓦解,故D項錯誤。
9.(2013年廣東卷·13)東漢初年桓譚上書說:“(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長廉恥也。今富商大賈,多放錢貨……收稅與封君比入。”據此推論合理的是A.東漢初年金融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B.東漢初年商人與封君勾結,中央集權削弱C.東漢初年商人經濟實力強,桓譚建議厲行重農抑商D.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基本政策,桓譚描述的現象不存在
【解析】C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長廉恥也”,意思是重農抑商政策可以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構建禮義廉恥的社會氛圍。“今富商大賈,多放錢貨……收稅與封君比入”說的是富商大賈實力與封君一樣。“比”是差不多的意思。綜合起來的意思是,桓譚認為應該厲行重農抑商政策,以此來構建商業過度發展引發的不良社會現象。符合題意就是C項。A項,“資本主義萌芽”是在明中葉,與史實不符,故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材料既沒有呈現商人與封君勾結的信息,也無法反映東漢中央集權遭到削弱的史實,故錯誤。D項,一是桓譚上書說應該厲行重農抑商政策,并不能推導出當時沒有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二是桓譚上書反映的就是當時的社會現象,說桓譚反映的現象不存在,這種說法過于絕對,加之孤證不立。故錯誤。
10.(2013年山東卷·10)《漢書·食貨志》記載:“賈人有市籍,及家屬,皆無得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貨。”該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經營范圍B.增加賦稅收入C.加強商人戶籍管理D.保護小農經濟
【解析】D 題干材料的意思是西漢政府明確規定,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屬不得占有田地,膽敢違反禁令,就要沒收其買賣的田產和經營的貨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經濟凋敝,國力貧困,政府抑制商業,實施旨在保護小農經濟的措施,符合題干材料強調的“以便農”,故正確答案為D項。A項,不準商人占有田地,與商業經營范圍沒關系,故錯誤。B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到賦稅問題,故錯誤。C項,材料強調商人不能做什么,與戶籍管理沒有關系,故錯誤。
11.(2013年浙江卷·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騎,雕鞍銀鐙,裝飾煥爛,從以童騎,騁以康莊,此最為僭越。伏請切令禁斷。”以下對當時商人地位的判斷,錯誤的是
A.經濟地位優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會的鄙視D.實際上沒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解析】C 從當時商人的乘馬“雕鞍銀鐙,裝飾煥爛”,可見其經濟地位優越,A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干設問要求。宰相王涯認為商人乘馬“雕鞍銀鐙,裝飾煥爛”是一種“僭越”行為,且為“前代所禁”,可見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沒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B、D兩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干設問要求。C項,題干反映的是宰相王涯個人的看法,與“全社會”無關,故表述過于絕對;唐代商運發達,商人群體在社會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雖然社會主流觀點對商人是鄙視的,但遭受“全社會”的鄙視顯然與史實不符。故C項說法錯誤,符合題干設問要求,是正確答案。
12.(2012年大綱卷·14)清帝雍正朱批諭旨說:“山右(今山西)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猶肯力農,再次者謀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聯所悉知,習俗殊可笑。”這反映出當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經躍居首位B.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已被拋棄
C.重農抑商政策并沒有得到實施D.傳統觀念因追求財富而改變
【解析】D 雍正帝看到山西人給自己的子女選擇職業排行榜,把讀書排在最末位,把經商放在第一位,覺得非常可笑。這反映了雍正帝對這種排行非常不認可,透過表象看到的本質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士農工商社會階層傳統觀念的固守與變革,即雍正帝對這種傳觀念的固守和山西人對這種傳統觀念的變革。清朝時期,商業發展的重要表現就是形成了商幫,其中晉商就是典型代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追求財富使得山西人對傳統的固化了的士農工商社會階層及讀書做官的觀念發生了改變,于是就有了材料中選擇職業的新排行。符合題意就是D項。A、B兩項,不符合邏輯,對職業選擇的排行,與社會地位變化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而且這兩項的敘述也不符合史實,重農抑商的政策的政策沒有改變,士農工商得知社會地位排行也不可能發生變化,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更不可能拋棄。故A、B兩項均錯誤。C項,一是不符合史實,重農抑商的政策是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的經濟政策,清朝在抑商方面更突出;二說法太很絕對,加之不符合題意,如果說山西人對抑商政策的認識有改變,但題干并沒有呈現當地人重農思想發生了變化。故C項錯誤。
13.(2012年福建卷·15)《司馬光奏議》載,“夫農、工、商賈者,財之所自來也。……公家之利,舍其細而取其大,散諸近而取諸遠則商賈流通矣,農、工商賈皆樂其業而安其富,則公家何求而不獲乎?”在這里,司馬光
A.堅持“重農抑商”政策 B.指出促進商業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農本商末”觀點D.說明保持社會穩定的必要性
【解析】B 題干材料的大概意思是,農、工、商賈,是社會財富的來源。公家的利益,應該是忽視末節而著眼整個全局,把遠處農工產品讓商賈調撥到近處獲利,那么就會使產品流通,農、工商賈皆樂其業且安其富,而公家又怎會沒有收獲呢?即司馬光認為商業流通很重要,國家不應鼓勵商業流通,在商賈獲利基礎上,通過稅收,使商業像農業和手工業一樣,均能為國家稅賦作出貢獻,三者并存客觀合理。這是對傳統“重農抑商”思想觀念的否定。符合題意的是B項。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屬于錯誤答案。
14.(2012年大綱卷·13)唐太宗說:“工商雜色之流……止可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強調的是
A.防止官商勾結B.維持社會等級C.重義輕利D.重農抑商【
解析】B 從材料中唐太宗說的話語可以看出,統治者不但把工商業者歸入“雜色之流”,而且杜絕了他們入仕為官的途徑,體現了統治者對工商業者的歧視與嚴格限制。根據最近原則之統治者采取實施某種政策措施,從根本上來講是為了鞏固統治可知,唐太宗說的話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社會等級,故B項符合題意,是正確答案。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均屬錯誤答案。
15.(2020年全國Ⅰ卷 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表2 清末新政時期部分商務法規、章程內容
商會簡明章程(1904年) 商務繁富之區設立商務總會,商務發達稍次之地則設商務分會。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規定享有的權利和應遵循的通行規則等。
公司律(1904年) 規定公司的創辦程序、組織形式與經營方式,商辦公司與官辦公司、官商合辦公司“享一體保護之利益”。
獎給商勛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機器者,獎以三等至一等商勛,賞加四品至二品頂戴。
華商辦理農工商實業爵賞章程(1907年) 凡集股創辦企業的華商,根據資本額多少,可分別獲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賞。
——摘編自朱英《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等
(1)根據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興商務方面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材料中的法規、章程對傳統商業的突破性意義。(9分)
【解讀題干】本題考查的是清末新政,試題材料按照編年史體例,以表格的方式呈現的,這種方式在全國卷試題還比較罕見。從題型來看屬于常規題,第(1)問屬于概括歸納題,難度不大,注意提取有效信息時,務必做到縱橫馳騁,即從表格的縱橫兩個方面整合歸納材料,然提取信息(從特殊到一般,從具象到抽象),6分,做答案三點以上。第(2)問屬于分析因果題,注意題干限定詞“對傳統商業突破性”,這就要求把中國古代傳統商業中的如抑商政策、商人社會地位、行會的經營方式等,和材料所給的新政中商業法規章程相關內容做對比,然后才能總結出“突破性”意義,難度比較大;9分,作答四點以上。下邊我們一起直接逐字逐句閱讀材料,一邊概括總結措施,一邊總結突破性意義,“畢其功于一役”;最后整理答案時,在整合歸納,言簡意賅的予以呈現。
【解讀材料】①縱向:商會簡明章程(1904年);商人通例(1904年);公司律(1904年);獎給商勛章程(1906年);華商辦理農工商實業爵賞章程(1907年)→措施:制定章程,頒布商律。突破性意義:從抑商變為護商。②商務繁富之區設立商務總會,商務發達稍次之地則設商務分會。→措施:設立商會。突破性意義:從行會到商會,鼓勵發展商業。③肯定商人的地位,規定享有的權利和應遵循的通行規則等。→措施:保護商人合法權益。突破性意義:從抑制商人社會地位,到肯定商人社會地位。④規定公司的創辦程序、組織形式與經營方式,商辦公司與官辦公司、官商合辦公司“享一體保護之利益”。→規范商業經營行為。突破性意義:從“重稅困辱之”到維護護商人合法權益。⑤凡制造新式機器者,獎以三等至一等商勛,賞加四品至二品頂戴。→授予商勛,獎勵發展工商業。突破性意義:從壓制商人的社會地位到提高商人社會地位。⑥凡集股創辦企業的華商,根據資本額多少,可分別獲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賞。→授予政治爵位,鼓勵發展工商業。突破性意義:從士農工商的等級觀念,壓制商人社會地位到提高商人政治地位。
【整理答案】(1)措施①制定章程,頒布商律。②設立商會。③保護商人合法權益。④規范商業經營行為。⑤授予商勛和政治爵位,鼓勵發展工商業。(2)意義①突破了抑商政策,實行保護、獎勵商業的政策。②突破了行會限制,設立商會,鼓勵商業。③突破了士農工商的等級觀念,授予商勛、爵位,提高了商人社會地位。④突破“重稅困辱之”觀念,維護商人合法權益。
【參考答案】(1)廣泛組織商會;制定商律,保護商人開辦公司的各項權益;對商人授予商勛和爵位。(2)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動搖了傳統義利觀;突破了舊式商業組織的束縛。
16.(2020年北京卷·19)(9分)“十三行”
材料一 1685年,清廷始開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請外貿特許經營權的貿易組織),開設“洋貨行”,與洋商進行貿易。此后洋貨行數目不斷變化,但在廣州俗稱“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須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離境。1757年,清廷將廣州定為唯一的外貿商埠。“豪商大賈,各以其土所宜(當地特產)相貿,得利不貲,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頒布《防范外夷規條》,規定洋商到廣州后,應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開洋行之家,概不許寓歇。其買賣貨物,必令行商經手方許交易。”清廷還規定,外國商船到廣州后,“進口貨物應納稅銀,督令受貨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時輸納(納稅)。至外洋夷船出口貨物應納稅銀,洋行保商為夷商代置貨物時,隨貨扣清,先行完納。”《南京條約》簽訂后,十三行逐漸衰落。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評析十三行的興衰。(9分)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的對外貿易政策中特設的管理機構——十三行,旨在考查獲取與解讀歷史信息、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從試題類型來看,本題屬于評價類試題,問題用語為“評析”,根據史老師講的解答非選擇題六大題型之評價題的方法思路來看,本題作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十三行設立的背景;二是十三行具體內容即十三行的職能;三是十三行設立產生的影響。本題設置的分值為9分,作答一個方面給分3分,可作答兩點內容,合起來,本題作答共需六點即可。解答本體的具體步驟:(1)獲取與解讀材料信息。(2)按背景、內容(即職能)和影響分類整理。(3)結合所學和整理的信息具體作答。(4)收尾總結,對十三行的興衰作整體評價。
【解讀材料】獲取與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①1685年,清廷始開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請外貿特許經營權的貿易組織),開設‘洋貨行’,與洋商進行貿易。→興起背景:清朝前期曾實行海禁政策,限制對外貿易。②1757年,清廷將廣州定為唯一的外貿商埠。‘豪商大賈,各以其土所宜(當地特產)相貿,得利不貲,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庫’。→興盛原因:十三行獲得對外貿易的壟斷權,依靠這一特權賺取了大量財富。③清廷頒布《防范外夷規條》,規定洋商到廣州后,應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清廷還規定,外國商船到廣州后,‘進口貨物應納稅銀,督令受貨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時輸納(納稅)。至外洋夷船出口貨物應納稅銀,洋行保商為夷商代置貨物時,隨貨扣清,先行完納’。→職能:十三行是中西溝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種新型的半官方組織,兼有對外貿易、監管外國商人和負責繳納關稅等。④《南京條約》簽訂后,十三行逐漸衰落。→衰落原因: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壟斷,西方國家對華貿易難以擴大,引起它們的不滿。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中外貿易范圍擴大,外商可以與中國商人自由貿易。十三行由此喪失了貿易壟斷權而開始衰落。
【整理答案】(1)十三興起發展背景:清朝前期曾實行海禁政策,限制對外貿易。一口通商后,十三行獲得對外貿易的壟斷權,依靠這一特權賺取了大量財富。(2)十三行的職能:十三行是中西溝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種新型的半官方組織,兼有對外貿易、監管外國商人和負責繳納關稅等。(3)十三行衰落原因: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壟斷,西方國家對華貿易難以擴大,引起它們的不滿。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中外貿易范圍擴大,外商可以與中國商人自由貿易。十三行由此喪失了貿易壟斷權而開始衰落。總之,十三行是清朝應對世界近代貿易發展的消極舉措,其興盛是一種沒有前途的畸形發展,其衰落是中國被卷入國際市場的必然結,是清朝不適應世界近代化發展潮流的必然結果。
【參考答案】清朝前期曾實行海禁政策,限制對外貿易。1685年清政府放開海禁,次年廣州開始設立十三行。一口通商后,十三行獲得對外貿易的壟斷權,依靠這一特權賺取了大量財富,十三行因此走向興盛。十三行是中西溝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種新型的半官方組織,兼有對外貿易、監管外國商人、負責繳納關稅等職能。然而,此時清政府對西方人仍抱有疑懼心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華進行自由貿易。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壟斷,西方國家對華貿易難以擴大,引起它們的不滿。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簽訂《南京條約》,被迫開放五個通商口岸,中外貿易范圍擴大,外商可以與中國商人自由貿易。十三行由此喪失了貿易壟斷權,因此開始衰落。近代中國面臨著如何與世界接軌的難題,十三行的興衰就是這一問題的縮影。因為不能適時應變,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7.(2019年新課標卷Ⅱ·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康熙時解除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設立四處海關,管理對外貿易。海關設置后即制定稅則,不分進出口,往來貿易統一征稅,包括正稅和雜稅,稅率總計10%左右。乾隆時期對浙海關稅率提高兩倍,試圖“寓禁于征”,但效果不顯著,之后實行粵海關一口通商。——摘編自韋慶遠、葉顯恩主編《清代全史》等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規定,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根據這個稅則,一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征的稅率大幅降低,出口稅率一般也比過去降低。此后,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于出口稅率。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等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海關稅率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15分)
【解析】本題以中國歷代海關稅率變化為題材,考查了中國對外經濟發展交流的史實,對應的是當今的世界熱點——中美貿易戰。試題難度不大,只要認真解讀材料,并能充分利用時空觀念,緊密聯系基礎知識,得個高分甚至滿分還是比較容易的。下邊結合我對高考試題多年研究總結出的方法思路,我們進行詳細解讀。】、
【解讀題干】①試題類型:比較區別題和分析因果題。②作答依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根據材料一、二”含有對比比較之意,注意比較區別題作答方法思路。③作答主體:(鴉片戰爭前后)海關稅率。④作答指向、思路:a.海關稅率的變化:“變化”作答用詞一般是“從……到”、“過去……現在……”、“越來越……”、“開始”、“提高(上升、增加)或降低(下降、減少)”等。b.海關稅率的變化原因:以材料所給的時空為切入點,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緊密聯系所學基礎知識,綜合考慮作答。⑤答案數量:15分,兩小問作答數量合起來至少七點,即每小問答上三到四點即可。
【解讀材料】A.關于“概括海關稅率的變化”的方法思路:a.最大限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別提取材料一、二各自獨特之處。b.就每個材料而言,分層提取有效信息。c.根據基礎知識,轉化語言,使之符合學科術語。d.歸類對比,書寫答案,務必做到序號化、段落化和要點化(最重要,言簡意賅,干凈利落,切記過度解釋)。①清康熙時解除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設立四處海關,管理對外貿易。海關設置后即制定稅則,不分進出口,往來貿易統一征稅,包括正稅和雜稅,稅率總計10%左右,乾隆時期對浙海關稅率提高兩倍,試圖“寓禁于征”,但效果不顯著,之后實行粵海關一口通商。→a.海關主權獨立;b.不分進出口稅率; c.稅率比較高; d.實行海禁即閉關鎖國政策。②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規定,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根據這個稅則,一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征的稅率大幅降低,出口稅率一般也比過去降低。此后,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于出口稅率。→a.鴉片戰爭戰敗,清政府海關主權不獨立;b.晚清海關稅率較鴉片戰爭前降低;c.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使晚清進口稅率低于出口稅率,或出口稅率高于進口稅率,進出口稅率有區別。B.關于“海關稅率的變化原因”的方法思路:根據題干材料所提供的時空信息,聯系基礎知識,一方面從材料提取變化原因,一方面結合所學知識補充完善。由“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值百抽五”可以聯系到鴉片戰爭、《南京條約》、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等史實,回答晚清海關稅率應該是比較得心應手。
【整理答案】變化:①從區分進出口稅率到不區分進出口稅率。②進口稅率低于出口稅率,或出口稅率高于進口稅率。③海關稅率較鴉片戰爭前降低。原因:①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國門被打開,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②《南京條約》簽訂,協定關稅,使晚清喪失了海關主權獨立性。③列強為了向中國傾銷商品,竭力壓制中國海關稅率。④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列強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供應地。
【參考答案】變化:從不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到區分進口稅率和出口稅率,并且出口稅率高于進口稅率;晚清海關稅率較鴉片戰爭前降低。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貿易,鴉片戰爭后國門被打開;協定關稅,海關主權喪失;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
18.(2018年天津卷·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三 中國傳統農業是在國家全力倡導、監督下得以發展成為一種進步的形態。但是,“農為國本”,這話的反面,農業受到特別“照顧”的同時,也意味著國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養支撐。正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對農業的強控制,使農業本身受到重壓,更使農業發展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射到其他的經濟領域,整個經濟結構缺乏自身運行的獨立機制,變得非常僵硬,難以變革。
——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3)概括材料三中“農為國本”的兩面性。(2分)從經濟角度分析農業發展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射到其他的經濟領域”的原因。(5分)
【解析】第一小問兩面性,據材料三中“‘農為國本’,這話的反面,農業受到特別“照顧”的同時,也意味著國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養支撐。正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對農業的強控制,使農業本身受到重壓,更使農業發展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射到其他的經濟領域”,推知答案:一方面重視農業,促其發展,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嚴控重壓,使其難以變革。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三中“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對農業的強控制,使農業本身受到重壓”,得出答案:對農業的重壓,使農民缺乏剩余和積累;據材料三中“更使農業發展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射到其他的經濟領域,整個經濟結構缺乏自身運行的獨立機制”,得出答案:對工商業的抑制,使農業資源難以進入工商領域;再結合所學,古代農業之所以難以擴展到其他的經濟領域,以其根源決定的,得出答案:自然經濟的封閉性。
【參考答案】 (3)兩面性:一方面重視農業,促其發展,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嚴控重壓,使其難以變革。原因: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對農業的重壓,使農民缺乏剩余和積累;對工商業的抑制,使農業資源難以進入工商領域。
19.(2017年全國Ⅱ卷·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時期,各地奏請開礦,清廷經常以“開礦聚集亡命,為地方隱憂”為由,下達“嚴行封禁”“永遠封禁”等命令;對一批朝廷獲利甚多的礦產,則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嚴加控制。1872年,李鴻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多,“可憂孰甚”。他建議清政府“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于富國強兵之計殊有關系”。清政府采納李鴻章建議,決定先在部分地區試辦“開采煤鐵事宜”。 ——摘編自戴逸主編《簡明清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間與19世紀70年代礦業政策的差異及原因。(15分)
【解析】本題以清前期、近代清晚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的開礦政策為線索,重點考查考生對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采取的不同開礦政策的比較分析和綜合把握能力。就中國歷史而言,開礦政策不過是個小的切口,但卻足以反映出三個不同時代大的歷史狀況,折射出不同時代的不同特點。該題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中三種不同礦業政策的差異及其產生的背景、原因和特點。該題第(1)問,要求考生調動所學知識,比較雍正時期和洋務運動時期礦業政策的差異和產生差異的原因。雍正時期,我國處于封建社會晚期,傳統的農業經濟占主導,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因而實行礦業嚴禁的政策,使我國礦業得不到發展。到了近代,歷史發生巨大變化,外國列強開始不斷侵略中國,這種侵略不僅表現在政治上、軍事上,更表現在經濟上。為了維護統治,挽救危機,清政府掀起了洋務運動,發展了近代機器生產。而近代機器生產離不開煤、鐵,但當時煤等礦產品大多來自外國,使中國自己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于是,改變原有的禁礦政策,實行開放礦業的政策勢在必行。開放礦業是在列強侵略的背景下清政府的被迫之舉。該問中礦業政策的差異,在材料中即可比較概括出來,產生的原因則需將相關所學知識遷移到材料中進行綜合分析,方可得出。
【參考答案】 (1)差異:雍正年間:限制開礦,政府壟斷。19世紀70年代:允許開礦,官督商辦。原因:雍正年間: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清廷認為開礦影響社會穩定;政府謀取礦利。19世紀70年代:列強的經濟侵略;洋務運動的推動;煤鐵等關系到國防、民生,需求很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顺县| 梁山县| 阿克苏市| 龙门县| 宜春市| 仁化县| 洱源县| 迁安市| 玉屏| 增城市| 偃师市| 邳州市| 伊宁市| 武穴市| 图们市| 北京市| 卢氏县| 阿拉尔市| 依兰县| 察雅县| 裕民县| 宽甸| 山阴县| 高州市| 宜州市| 永兴县| 邵阳市| 建阳市| 开平市| 江源县| 皮山县| 荥经县| 凤阳县| 华阴市| 祁东县| 鹤庆县| 伽师县| 磐石市| 高要市| 东安县|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