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講 宋明理學與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新舊教材整合:2022年高考歷史復習講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講 宋明理學與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新舊教材整合:2022年高考歷史復習講義】

資源簡介

【新舊教材整合:2022年高考歷史復習講義】
第12講 宋明理學與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

第12講 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理學與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
【課標要求】
1.2003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
(1)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2)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2.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了解唐后期至兩宋的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
關于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沒有明確規定。
【知識梳理】
【真題演練】1.(2020年江蘇·4)孟子講“覺”,佛教講“悟”,程顥、程頤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北宋僧人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國家矣,何嘗不存其君臣父子”。這反映出北宋A.儒學統治地位動搖B.儒學與佛教的融合C.理學成為官方哲學D.陽明心學影響深遠【解析】B 本題考查的是宋明理學,旨在考查結合所學知識獲取與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題干材料包括三層意思:一是孟子思想與佛教思想有相通之處;二是二程將儒家思想與佛教思想糅合;三是僧人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也有助于天下國家。綜合起來就是,北宋時期,儒學家在振興儒學的時候,將儒學與佛教糅合起來,即儒學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佛、儒融合現象。故符合題意和史實的是B項。A項不符合題意和邏輯,材料表明儒學與佛教的融合,與儒學地位動搖沒有關系;不符合史實,宋代儒學家開戰了抨擊佛道的同時,又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合理內核,發展了儒學,扭轉了魏晉隋唐以來儒學地位受到嚴峻挑戰,統治地位收到嚴重威脅的局面,到南宋時開始成為官方哲學。故錯誤。C項不符合史實和題意,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是在南宋,不是在北宋;且題干材料并未呈現儒學成為官方哲學的任何信息。故錯誤。D項不符合史實,陽明心學是在明朝,不是在北宋,時空錯位;且主體不一致,即題干材料并未提及陽明心學。故錯誤。2.(2020山東卷·5)黃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絕與巫蠱、奇技淫巧等相關的無益于民生的工商業,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皆屬本業。他作出這一論斷旨在A.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B.論證變革經濟政策的合理性C.宣揚經世致用思想D.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解析】B 本題考查的是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解題關鍵是結合所學知識對黃宗羲論斷的準確理解。黃宗羲講的話是對“崇本抑末”的新解釋,尤其是對“抑末”的解釋,他借助古代圣賢之口說,“抑末”指的是禁絕那些與無關民生的工商業,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也是本業。一個表示轉折意思的“而”,表明題干材料強調的重心就是黃贊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也是本業。因此,黃宗羲提出的論斷有正本清源之意,主張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即主張“工商皆本”。為什么黃宗羲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的主張?結合史實不難推知,明朝中后期,意即論證變革經濟政策的合理性。故符合題意的就是B項。A項,不符合題意,主體不一致,黃宗羲不滿的是傳統的“抑商”政策,并非對社會現實不滿。不符合史實,社會現實就是國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政策阻礙了工商業發展。說黃宗羲對社會不滿,往小點說就是對重農抑商政策不滿,這可是矮化大思想家黃宗羲的行為,好像黃就是一個“憤青”。黃宗羲反對的是錯誤的抑商觀念與政策,他將有利于民生工商業比喻成本業,說明他認可支持“重農”的主張。故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經世致用的意思就是所學要為社會所用,要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結合所學可知,這是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人提出的主張,反對的是一些儒學家空談義理,不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現象。故錯誤。D項,迷惑性最大,不符合史實及邏輯,黃宗羲是封建大儒,提出的進步思想還是以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為主要目的,他的思想還沒有轉化為改造封建社會的新路——資產階級思想。因此,黃宗羲提出的論斷主要著力點不可能是要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發展。故錯誤。3.(2020年全國I卷·27)清代,纂修宗譜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每部宗譜均有族規、家訓,其內容主要包括血緣倫理、持家立業、報效國家等。這表明,宗譜的纂修A.反映了科舉制度的導向作用B.體現了儒家思想觀念C.維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統純正D.確立了四民社會結構【解析】B 本題考查的是儒家思想對社會的影響,解題關鍵是抓住題干材料中宗譜內容包含有儒家思想的關鍵信息。“持家立業、報效祖國”,體現的就是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纂修的每部宗譜都體現了儒家思想。故符合題意就是B項。A項,主體不一致,題干材料的主體是宗譜纂修,而非科舉制。不符合邏輯,題干材料并沒有呈現纂修宗譜受科舉制影響的邏輯因果關系。故錯誤。C項,主體不一致,纂修宗譜是普遍的社會行為,這并不是社會上少數的士族的行為。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并沒有呈現纂修宗譜的時候,把那些血統不純正的人排斥在外的信息,故無法體現“維持了家庭的血統純正”的效果影響。故錯誤。D項,主體不一致,題干材料并沒有提到關于士農工商四民社會結構的信息;不符合史實,士農工商四民的社會結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逐漸確立。故D項錯誤。4.(2020年海南卷·5)《明夷待訪錄》載:“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這一論述表明該書作者A.主張廢除宰相制B.倡導無為而治C.傾向于限制君權D.反對王位世襲【解析】C 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辨析歷史信息的能力。最簡單的辦法:(1)直選法:《明夷待訪錄》→黃宗羲→黃宗羲的思想主張(a.對君主專制制度猛烈抨擊,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b.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權;c.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法制來抑制君權;d.反對重農抑商,認為工商皆本);看看四個選項哪個符合黃宗羲的思想主張,哪個選項就是正確答案。很顯然,只有C項與黃的思想主張吻合。(2)排除法,即不看題干材料,直接看選項來判定。A項,黃宗羲認為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弊端多多,因此黃不可能主張廢除丞相制度;B項,黃宗羲是明清之際的大儒,而倡導無為而治的是道家思想主張;D項,黃宗羲盡管是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但是他對宋明理學的態度是批判繼承,維護的依然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反對王位世襲制是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因此,A、B、D三項均不符合史實,故C項為正確答案。但我必須要說明的是,這兩種解題方法我都不太感興趣,因為史老師始終強調:解答選擇題的最主要依據是題干材料,即弄清楚題干材料意思,然后帶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題干意思去看四個選項,既能迅速做出正確選擇,也符合史料閱讀的正確路徑。下邊我們就按照史老師講的方法思路來解決本題。題干材料共有三句話,我們結合所學知識,逐字逐句閱讀、解讀材料: 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上古時期,即部落聯盟時期(或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采取禪讓制,傳賢不傳子,首領之位就像后來的宰相一樣,不會在一家一姓中傳承。 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夏朝以后,王位繼承實行傳子制度,但宰相人選采取傳賢而不傳子的制度。 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天子(國家最高統治者)之子并不一定都是賢者,因此就仰賴傳賢的宰相制度,來彌補(不賢)天子的不足與弊端,即利用傳賢的宰相制度來彌補天子傳子制度的不足。正因為如此,有了傳賢的宰相制度,也就使得天子傳子的制度具有了傳賢之意。綜合起來,黃宗羲的意思就是,天子傳子制度具有弊端,必須仰賴傳賢的宰相制度來彌補其中的不足。換言之,利用宰相制度,防止不賢的天子搞專制獨裁而給國家帶來麻煩與災難,即利用宰相制度來限制君權。因此符合題意就是C項。A、B、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也不符合史實,均為錯誤項。5.(2020年海南卷·6)民俗錢幣是古錢幣的一種,大多由民間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圖2寓意
圖2 清代民俗錢幣圖案A.學以致用的價值取向B.仁者愛人的思想主張C.心外無理的哲學思想D.克己復禮的行為規范【解析】A 本題考查的是清代思想文化,旨在考查正確解釋歷史事物,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題干材料給的兩幅古代民俗錢圖片,上邊鑄刻的文字是“狀元及第”、“獨占鰲頭”,顯然這是民間對讀書人所寄托的美好愿望——考取狀元,考出好成績。換句話說,這種美好寓意說的就是,讀書就要考科舉,而且要考取好的功名。這反映的本質就是,民間對讀書學習的認識,即學以致用的價值取向。故符合題意的就是A項。B項不符合題意,仁者愛人是孔子倡導的,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這與題干材料中民間百姓對讀書學習認識沒有關系,故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民間百姓認為讀書學習就是要考取功名,心外無理是陸王心學倡導的,意思是理或天理即儒家道德規范就在人的心里,無需向外探求,只需發明本心、致良知即可,這兩者之間沒有關系,故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克己復禮是孔子倡導的要通過正名的方式恢復已經被破壞的禮樂文明的社會秩序,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禮的準則,這與民間對讀書學習的美好愿望沒有關系,故錯誤。6.(2019年全國Ⅱ卷·26)程顥詩云:“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其體現的主旨是A.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B.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C.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C.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B 本題考查的是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根據所學知識正確理解和解釋史料的能力,以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認識歷史本質的能力。程顥是北宋著名理學家,他的詩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考生從詩中“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應認識到詩人在自然萬物、四季變化中體會的“道”,最后又歸結到“富貴不淫貧賤樂”的生活態度中。與所學知識結合,理學家所說的“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同時又是“倫理”之理。詩中內容豐富,但主旨明了,故正確答案為B。A項不符合題意,儒家思想盡管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題干材料沒有該主張的相關信息。故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和史實,儒家思想不提倡個體張揚自我人生的態度,這也恰好是儒家思想反對的,且題干材料并沒呈現該信息。故錯誤。D項主體不一致,體感材料主體是儒家思想,并非道家倡導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故錯誤。7.(2018年全國Ⅲ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區,雕印出版個人著作之風盛行,有人謔稱:“老童(生)、低秀(才),胸無墨、眼無丁者,無不刻一文稿以為交游酒食之資。”士大夫間也流行將書籍作為禮物。這種現象可以說明當時A.學術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顯著提高C.經世致用思想影響廣泛D.崇尚文化的氛圍濃厚【解析】D 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文化,屬于本質類試題,學科素養主要體現的是唯物史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原理)和歷史解釋。題干材料說的是明中期以后雕印出版個人著作之風盛行,透過表象看到的本質——這種社會存在反映的是社會上崇尚文化的氛圍濃厚,正確答案D項可以說,秒殺。A項,題干中的“老童(生)、低秀(才),胸無墨、眼無丁者,無不刻一文稿以為交游酒食之資”,這是對一些舞文弄墨、附弄風雅的人的諷刺嘲笑,與“學術文化”沒有任何關系,故A項不符合題意,屬于錯誤項。B項,用常識即可排除,士大夫刊印自己個人的著作,與士大夫的地位提高沒有關系。C項,題干材料說“無不刻一文稿以為交游酒食之資”,這與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的“經世致用思想”沒有任何關系,故C項錯誤。8.(2018年天津卷·1)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這一說法A.強調了君主至尊的觀念B.體現了儒家傳統的民本思想C.呼應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D.推動了儒家思想的新發展【解析】B 本題考查的是儒學思想發展之宋明理學,旨在考查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題干材料的意思是,朱熹認為國家、社稷的根本在于民,而君之尊系于國家、社稷的存亡,即國家、社稷和君主統治的根本在于民。簡言之,大儒朱熹宣傳倡導民本思想。結合所學可知,“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朱熹對儒家經典做注解,對孔孟儒家原典宣傳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做了進一步闡釋。故符合題意的就是B項。A、C兩項均不符合題意,主體不一致,故予以排。D項有一定迷惑性,題干材料呈現的內容是朱熹對儒家民本思想的闡發而已,并非新發展。故錯誤。9.(2016年海南卷·9)清代有女詩人作詩曰:“人生德與才,兼備方為善。獨至評閨材,持論恒相反。有德才可賅(兼有),有才德反損……我意頗不然,此論殊褊淺。”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備成為主要的評價標準C.出現了對傳統倫理思想的反思D.產生了維護自身權益的訴求【解析】C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有效解讀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題以清代女詩人夏依蘭的詩句為題材,詩文表述了詩人對當時社會流行的評論女性的標準有著不同看法,即她反對用德才兼備來評論女性,也可以說是詩人對傳統倫理思想的反思,故C項正確。A、B、D項都不符合材料所表述的內涵,均錯誤。10.(2016年江蘇卷·5)明末思想家李贄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頭發留著長須,“儒帽裹僧頭”,穿著亦僧亦儒的怪異服裝;他講學傳道,卻收女弟子。由此可見,李贄A.致力于儒學和佛教的融合B.認可明代婦女地位的變化C.力圖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C 題干材料講的是“異端”思想家李贄的怪異行為,透過表現看到的本質就是,李贄對封建傳統的反叛,即違背傳統的禮教,顯然是想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故符合題意就是C項。A項不符合史實,李贄批判的是程朱理學,并沒有致力于儒學與佛教的融合,況且程朱理學本身就是儒道佛三教思想會通的產物,故A項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和邏輯,明代婦女地位低下,李贄倡導男女平等思想,說明李贄并不認可明代婦女的低下地位,故B項錯誤。D項不符合史實,李贄認為“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教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顯然是反對程朱理學空頭說教,主張“理”要與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怎么可能渴望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項錯誤。11.(2015年海南卷·5)北宋僧人契嵩說:儒教“大有為”而“治世”,佛教“大無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于治”。這反映了A.佛教主動適應社會現實B.儒、佛開始出現合流C.佛教成為社會主流思想D.儒學統治地位發生動搖【解析】A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歷史上的具體言論和事實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儒家與道教、佛教的相互影響與發展是教材上已經講述的內容,其中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已經互相吸收乃至滲透,不能說宋代才開始岀現合流,故而B項錯誤。古代中國,雖然佛道二教在特定時期有著很大影響,但是從來沒有撼動儒學的統治和主流地位,因此C、D不正確。自從佛教傳人中國以 來,一直面臨著如何適應中國社會的問題,宋代僧人強調佛教“治心”,與儒學殊途同歸,正是主動適應中國社會現實的一個鮮活例子,因此A項正確。12.(2014年全國Ⅱ卷·26)人性是先秦以來一直討論的問題。基于對人性的新認識,宋明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他們認為人性A.本質是善 B.本質為惡C.非善非惡 D.本善習遠【解析】D本題以宋明理學為考查范圍,旨在考查考生調動運用知識,說明歷史現象和歷史難點的能力。題干直接點岀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這一考生熟知的主張,要求考生辨析這一主張與中國古代“人性觀”的聯系。考生通過傳統文化《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可以選出正確答案,A、B兩項分別是先秦儒家 中孟子與荀子(及法家)的主張,并非宋明理學的新認識,因而不正確,C項乃佛教的一種主張,且不具有本質與外在二元對立之意,因而也是不正確的。正確答案為D13.(2014年大綱卷·17)明清時期,纂修族譜以尊崇人倫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名門望族、寒門小姓都以修譜為大事。這一現象反映出A.宗族觀念受到人口流動的沖擊B.宗族成為社會等級的表現形式C.理學成為維系宗族的思想基礎D.先秦時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解析】C 解題關鍵是抓住關鍵詞句——“纂修族譜以尊崇人倫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意思有兩個,一是纂修族譜是普遍社會現象,受到社會的重視;二是族譜目的是尊崇人倫。結合所學可知,尊崇人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就是理學。因此題干材料的意思就是,明清時期,理學對纂修族譜影響很大,纂修族譜就是通過“尊崇人倫”來維系宗族和凝聚宗族的力量。符合題意就是C項。A項,不符合題意和邏輯,材料并未呈現宗族觀念受人口流動沖擊的信息,也沒有因此影響家族穩定而纂修族譜的邏輯。故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和邏輯,宗族并非社會等級的表現形式,同一宗族內部也有貴賤之分;古代社會的等級往往與所處的社會階層、社會地位有關,如通常所說士農工商就是社會等級的表現,故錯誤。D項,不符合史實,秦漢以來,宗法制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留下僅僅是宗法觀念罷了;不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強調纂修族譜以突出尊崇人倫的思想,先秦的宗法制度沒有丁點關系。故錯誤。14.(2013年全國Ⅰ卷·25)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A.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D.陸王心學日益興起【解析】C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論證與闡釋歷史問題的能力。本題涉及中國古代史上儒學發展變化的內容。自漢至唐的儒學,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后,其正統地位開始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戰,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他們又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的儒學體系——理學,即“程朱理學”。其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由于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教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統治。所以A項和D項不符合史實,是錯項。而B項與材料所反映的內容不相符和,將其排除;故只有C項最符合題意,反映了程朱理學成為儒學正宗這一變化。15.(2012年新課標卷·27)理學家王陽明說:“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則一而已……四民異業而同道。”在此,王陽明A.重申傳統的“四民”秩序B.主張重新整合社會階層C.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百姓生計D.闡發的根本問題是正心誠意【解析】D 此題旨在考查考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 正確理解材料信息。材料強調的是每個行業各有職分,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資質、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以求盡其本心,其根本要旨在于有益于杜會人生,僅此而已。士、農、工、商雖然本業職分不同,但有益于社會人生的根本是一樣的。即無論是何人,選擇了何職業都要各自恪守本分,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各盡其心、各守其責。從材料闡發的意思可見四民有序不能涵蓋材料內容,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要整合社會階層的意思,故B項不正確;關注百姓生計也不符合材料表述的內容,故C項錯誤。由此可見,只有D項符合材料本意,且也是宋明理學發展到“心學”階段的思想特征。16.(2011年新課標卷·26)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說:“使朝廷之上,閭閻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與這一論述的精神實質最為接近的是A.天下興亡,匹夫有責B.民為邦本C.天下為公D.民貴君輕【解析】C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辨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題考査內容涉及明、清之際的儒學,從材料所給信息中,雖旨在反對君主個人專制,但并非在說“民貴君輕”,主旨亦非強調民眾個體對于國家的責任,而是大家都應在知識水平提升的基礎上,擁有對國家大事的發言權。因而,C項最為相合。要正確答出此題,還需要對“天下為公”本身要有正確的理解。《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為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國家為全國人的國家。17.(2010年新課標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與之相對立的觀點是A.“心外無物”B.“天地為萬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間者,物也”D.“舍天地則無以為道”【解析】A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選項的分類,B、C、D三項均為唯物主義,A項唯心主義,故正確答案為A項。王安石所說的“形者,有生之本”的大概意思就是,先天的心理能力是從物質產生的,這種物質就是形體。這是一種唯物主義思想,與之對立的當然就是唯心主義思想,而陸王心學倡導的就是“心外無物”就是唯心主義思想。 18.(2013年全國Ⅰ卷·48)[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材料 韓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當時皇帝崇信佛教,耗費大量財富。韓愈力加諫阻:“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當時士大夫熱衷于辭藻綺麗、對仗工整但空洞無物的駢體文,朝廷亦將之作為選才重要標準。韓愈首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仿先秦散文,“文以載道”。在他看來,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傳的“道”,在孟子死后失傳,他承擔起了重續“道統”的責任。韓愈提倡的“道統”就是孔孟的仁義道德思想,同時也作了一些新的闡釋。他一面講博愛,一面又講“義”。他所說的“義”,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論證儒家的仁義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為其反佛提供理論根據。韓愈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的背景。(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韓愈對儒家發展的作用。(7分)【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歸納概括材料,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既需要全面,還要還原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這樣才能符合歷史實際。該題以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為切入點,設置的第一個問題,答案應遷移唐后期的歷史背景;同時通過解讀材料,即可提煉、歸納出唐朝由盛到衰、佛教盛行、內容空洞的駢體文流行,以及華夏傳統受到沖擊等信息。第二問主要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歸納概括和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考生應從材料給出的有效信息:韓愈提倡的“道德”就是孔孟的仁義道德思想,他所說的“義”,旨在論證儒家的仁義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為其反佛思想提供理論根據。由此可以得出韓愈對儒學發展的作用:排斥佛學,弘揚儒學;提出“道統”論,承上啟下;成為宋代理學的先聲。【答案要點】(1)唐朝由盛轉衰;內容空洞的駢體文流行;佛教盛行,華夏傳統受到沖擊。(2)排斥佛學,弘揚儒學;提出“道統”論,承上啟下;成為宋代理學的先聲。19.(2015年天津卷·14)(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孔子極為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孔子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個人自我道德品格修養,具備忠信、孝悌、克已、禮讓、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德?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孔子的政治抱負。(6分)材料二 君子之為學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撥亂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勢之何以流極而至于此,則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號為通經者,大都皆口耳之學,無得于心,既無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2)材料二中,顧炎武提倡的治學目的是什么?他的學術實踐在當時有何意義?(4分)(3)上述兩位思想家的主張有何共同點?結合當今時代,談談你的認識。(6分)【解析】(1)根據材料一中“孔子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個人自我道德品格修養,具備忠信、孝悌、克已、禮讓、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可知,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應具備兩方面的品質:一是注重自我修養,二是具有經世濟民情懷。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一個政治動亂、禮樂破壞的時代,他的政治抱負就是要改變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的政治局面,“克己復禮”,匡正社會秩序。(2)本問主要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歸納、概括,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歷史事物給予正確認知的能力。根據材料二中“近世,號為通經者,大都皆口耳之學,無得于心,既無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顧炎武提倡的治學目的是為社會現實服務,經世致用。顧炎武對理學的空談義理進行了批判,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3)本問主要考查學生既能從宏觀上把握材料總體信息,又能從微觀上比較細節特征,并闡明自己認識的能力。通過閱讀分析出材料可知,孔子和顧炎武兩位思想家都強調個人應具有經世濟民的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然后在從宏觀上談談自己的認識,如社會責任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當代青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優秀的文化傳統,肩負起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重任。【答案要點】(1)品德:注重個人自我修養;具有經世濟民情懷。(4分)抱負:改變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的政治局面,主張“克己復禮”,匡正社會秩序。(2分)(2)目的:經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意義:批判空談,開樸實學風先河。(2分)(3)共同點:強調社會責任感。(2分)認識:社會責任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當代青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肩負起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重任。(4分)20.(2015年安徽卷·36)(26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善觀水者,必觀其瀾。明末清初以下,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一些有識之士,勇立潮頭,審時度勢,引領時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論所體現的思想作為時代精神,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論
顧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絕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 ——《日知錄》
魏源 1794-1857 廣東互市二百年,始則奇技淫巧受之,繼則邪教毒煙受之,獨于行軍利器則不一師其長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 ——《海國圖志》
陳獨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豐批評時政,青年修養,亦不豐討論政治,然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號《答顧克剛》
(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論分別反映的社會問題及主張。(12分)(2)根據材料,聯系明清以來歷史發展的趨勢,簡析有識之士引領時代的原因。(14分)【解析】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對三則史料的準確解讀,材料一是顧炎武對宋明理學的批判,由“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分析歸納;材料二是魏源提倡學習西方,結合”邪教毒煙受之“及所學信息分析歸納;材料三是陳獨秀提倡青年關注國民革命,結合“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分析歸納即可。第(2)問,主要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聯系明清以來歷史發展的趨勢,即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國社會的演變方向,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考慮作答,這里尤其要注意題目設問強調的“趨勢”,不要把各領域的具體史實一一羅列。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綜合思考,可以從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順應時代潮流,善于反思現實的具體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歸納。【答案要點】(1)顧炎武:宋明理學脫離社會現實,明末文風空疏;提倡崇實致用的學風魏源:西方列強入侵,清廷昧于大勢,對西方文明缺乏正確認識;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陳獨秀:民族危機嚴重,北洋軍閥專制統治,民主共和徒有虛名;關注國民革命,提倡思想啟蒙。(2)趨勢: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強侵略不斷加深,西學東漸。原因:關注現實,以天下為己任;順應時代,開拓創新;文化自覺,富于批判精神;才學卓越,善于吸納其他文明。21.(2015年江蘇卷·21)(12分)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對保持國家的穩定和統一發揮了積極作用。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對于一個旁觀者來說,4世紀時世界歷史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羅馬帝國總算歷劫而存,而中華帝國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可是中華帝國在羅馬帝國已不復存在時最后重新組成。中華帝國為什么能恢復而羅馬帝國卻不能,一個原因可能是中國王朝比拜占庭帝國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國的傳統。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機遇而是按才干選拔的官僚知識分子行使權力,那他就會實行公正的道德的統治。中國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臘文有著更大的文化上的連續性。 ——摘編自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革》材料二 理學家提出“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論證明確的哲學體系,這是兩漢的粗糙儒學所無法比擬的。理學家以儒家“圣人”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現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它摒棄佛道所宣揚的彼岸世界,不相信靈魂不滅、輪回轉世之說,而力求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哲學。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請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國穩定和統一的因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機遇而是按才干選拔”所涉及的制度。(6分)(2)據材料二,指出理學的積極作用。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儒學由“粗糙”趨向“精微”的原因。(4分)(3)據上述材料,說明中華文明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基本特質。(2分)【解析】第(1)題第一小問,考查的是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史實,旨在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結合所學整合信息及概括作答的能力。第一小問,由材料一中“保留了帝國的傳統”可得出“充分保留傳統”的結論;從“皇帝……按才干選拔官僚,實行……公正的道德的統治”,可得出“制定合理的選官制度,實行德治”的結論;從“中國的文字……有著更大的文化上的連續性”,可得出“漢字延續功能強”的結論。第二小問,從材料中“按照出身……選拔官僚”,可知此處對應的制度為九品中正制;由材料中“按才干選拔……官僚”可知此處對應的制度是科舉制。第(2)題主要考查宋明理學。旨在考查學生在相應的材料中尋找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答題的能力。第一小問“積極作用”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理學家……充分肯定人的現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即可得出“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注重道德品質的培養”的結論;第二小問“原因”可從佛道思想對儒學的挑戰、宋明理學家的創新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題,本問需要從宏觀上和微觀上兩個層面把握兩則材料信息,旨在考查學生歸納、概括,以及分析認知的能力。據材料一“中國王朝比拜占庭帝國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國的傳統”、“中國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臘文有著更大的文化上的連續性”得出延綿不斷(尊重傳統),據材料二“它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與時俱進)的特點。 【答案要點】(1)因素:充分保留傳統;合理選官;實行德政;漢字文化延續功能強。(4分)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2分)(2)作用:引導人們關注現實;有利于培養道德品質。(2分)原因:儒學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戰(沖擊);復興儒學的需要(宋明理學家的學術創新)。(2分)(3)特質:延綿不斷(尊王傳統);兼收并蓄(與時俱進)。(2分)22.(2019年北京卷·37)(38分)歷史·記憶歷史記憶與時代使命材料二 黃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兩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備受推崇。梁啟超與譚嗣同等曾將《明夷待訪錄》“節鈔”送人。革命黨人陳天華認為,《明夷待訪錄》“雖不及《民約論》(又譯《社會契約論》)之完備,民約之理,卻已包括在內”。該書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興中會的宣傳品。民國時期,梁啟超反思說:“疇昔談立憲、談共和者,偶見經典中某字某句與立憲、共和等字義略相近,輒摭拾以沾沾自喜,謂此制為我所固有。其實今世共和、立憲制度之為物,即泰西亦不過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傳播既廣……以為所謂立憲、共和者不過如是,而不復追求其真義之所存。”(2)評析清末民初關于黃宗羲的“記憶復興”這一現象。(12分)【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思想,在近代史上不同階段不同待遇的分析評價。從學科核心素養來看,考查的是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黃宗羲的“記憶復興”在辛亥革命前和革命后,知識界對其評價不同,要將其置于特定的時空背景下,才能得出不同時期評價待遇不同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作用;之所有在不同時期評價待遇不同,須用唯物史觀之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原理來分析;從家國情懷角度看,對傳統文化在不同時期發揮的作用影響要辯證看待。【解讀題干】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是解決問題時首先要把“器”解決好,這個“器”明面上指的是“善其事”的工具,引申指的就是方法思路。根據這個思路,我們先分析考慮解決本題的方法思路。一般來說,評析題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評析某種歷史觀點題,類似于全國新課標卷2011年第41題“評材料中關于西方崛起的觀點”和2012年的第41題“評析‘沖擊—反應’模式”;第二種是評析某種歷史現象題。本題屬于評析題中的第二種情況,怎么解決呢?評析,就是評價分析的意思,先析后評,分析的是原因背景,評價的是影響作用。具體來說:第一步,解釋“黃宗羲的‘記憶復興’”這一現象的含義;第二步,分析作答“某種歷史現象”的原因背景;第三步,評價作答“某種歷史現象”的結果影響;第四步,概括性總結。下邊我們就按照這種方法思路解讀此問。【解讀材料】①黃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兩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備受推崇。梁啟超與譚嗣同等曾將《明夷待訪錄》“節鈔”送人。 結合所學基礎知識,解讀如下:a.明末清初的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指出君主專制是“天下大害”,提倡民本,具有一定民主啟蒙作用。b.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變法改革,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他們宣傳黃宗羲的思想主張,說明雙方的思想主張共同之處——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民本。c.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黃宗羲的主張,就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合理的內核,以爭取更多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對其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支持。d.康梁發展了的維新變法思想,有的一個特點,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政治學說相結合。這種“祭出孔子亡靈”的做法,目的就是為了減輕維新變法的阻力。②革命黨人陳天華認為,《明夷待訪錄》“雖不及《民約論》(又譯《社會契約論》)之完備,民約之理,卻已包括在內”。該書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興中會的宣傳品。 a.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民本”的思想,借助傳統文化的合理成分,以達到更好的宣傳其革命的思想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度,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度的目的。b.資產階級革命派將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與啟蒙思想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做比較,一方面說明這兩部著作具有共同性——宣傳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民本;另一方面說明革命派對黃宗羲的主張賦予了近代意義。③民國時期,梁啟超反思說:“疇昔談立憲、談共和者,偶見經典中某字某句與立憲、共和等字義略相近,輒摭拾以沾沾自喜,謂此制為我所固有。其實今世共和、立憲制度之為物,即泰西亦不過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傳播既廣……以為所謂立憲、共和者不過如是,而不復追求其真義之所存。” a.近代史上,中國知識界有一種說法叫“西學中源說”,尤其是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知識分子,為了減少宣傳西學的阻力,最終達到通過變革以挽救民族危機的目的。認為西學宣傳的很多東西,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文化早已有之,認為今天學習西方的東西,實質上是學習老祖先的東西。b.清政府被推翻后,進入民國時期,梁啟超開始反思“西學中源說”,認為傳統文化中的有些語句與近代的“立憲”、“共和”僅僅是字義相近罷了,根本就不具備資本主義性質,因為今天所說的“共和”“立憲”,乃是起源于西方的民主思想。就黃宗羲而言,他是封建大儒,反對的僅僅是君主專制,非但沒有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反而是在維護封建社會制度,即“并沒有開拓出一條改造封建社會的新路”。c.主張追求真正的“共和”“立憲”的民主思想,進而實現真正近代意義的民主制度。為什么梁啟超會有這樣的主張?結合基礎知識,可以遷移到陳獨秀開展新文化運動的初衷——補辛亥革命缺失的思想解放課去理解。袁世凱取代孫中山,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民主共和逐漸遭到破壞,民主共和徒有虛名,但許多人認為中國歷史上所說的“共和”“立憲”或許就是目前這個樣子,為了解放思想,促使人們正確區分近代意義上的“共和”、“立憲”與中國傳統文化所說的不同,從而達到真正理解并努力追求,繼而開展反對北洋軍閥統治,最終真正實現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的目的。綜上,在民國時期,黃宗羲“記憶復興”現象逐漸淡化,并退出了歷史舞臺。【整理答案】①黃宗羲“記憶復興”,是近代史上資產階級思想家借助宣傳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君主專制,提倡民本),以期達到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目的。②黃宗羲“記憶復興”現象出現原因:a.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都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b.為了減輕維新變法的阻力,維新派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政治學說相結合,即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合理的內核,以爭取更多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對維新變法思想的支持。c.革命派將黃宗羲的政治主張與啟蒙思想做比較,并大力宣傳,給其思想賦予了近代意義。因此社會上出現了黃宗羲的“記憶復興”的現象。③黃宗羲“記憶復興”現象的結果影響:a.民國時期,面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知識分子開始反思“黃宗羲‘記憶復興’現象”,認為傳統文化中的反對君主專制和提倡民本,不具備資本主義性質。主張追求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思想,實現真正的民主制度。黃宗羲“記憶復興”現象逐漸淡化,并退出了歷史舞臺。 ④概括性總結:總之,黃宗羲“記憶復興”現象,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宣傳手段,是特定的時代環境下出現的現象。【參考答案】答案示例:黃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對封建專制,提倡民主(民本)。晚清時期,維新、革命志士主張開啟民智,反對君主專制,宣傳民主思想。他們一方面引入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另一方面又積極發掘中國傳統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為自己政治主張的理論依據。黃宗羲的思想符合維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視。他們將《明夷待訪錄》與盧梭《民約論》相比附,宣傳“人民主權”思想,反對君主專制,從而賦予黃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義,社會上出現了對黃宗羲“記憶復興”的現象。進入民國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體建立,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時代的要求以及國人關注熱點已發生變化,對黃宗羲政治思想的關注逐漸淡化。總之,清末民初對黃宗羲的“記憶復興”是對時代需求的回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株洲市| 梅州市| 鄯善县| 通山县| 穆棱市| 诏安县| 长汀县| 胶州市| 临邑县| 如皋市| 海宁市| 明水县| 纳雍县| 新干县| 巍山| 青冈县| 靖远县| 南城县| 大同县| 太和县| 军事| 南昌市| 萝北县| 淮北市| 枣强县| 遵义市| 曲周县| 南丰县| 五台县| 林周县| 钦州市| 广德县| 马龙县| 大余县| 尼勒克县| 罗甸县| 比如县| 滦南县| 顺义区| 芒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