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編號 授課時間 授課地點 教室課題名稱 辛亥革命時期的政治概況和文化 課時數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實踐,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政府而進行的艱苦斗爭。2、深刻認識資產階級軟弱性決定了他們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徹底勝利。過程與方法目標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史料,進行討論、探究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感受烈士革命首創精神和視死如歸的精神,感受中國近代建立民主的艱難嘗試 。教學重點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同盟會的革命活動。教學難點 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和辛亥革命評價。教材處理 適當刪減,稍有補充教學方法 教法設計 圖表輔助法、討論法、講解分析法學法設計 討論法、評價法教學資源準備 教學資料 教材、網絡資源信息資源 網絡信息、教學內容儀器設備 多媒體耗 材作業布置 辛亥革命為什么會失敗?它的失敗說明了什么?教學反思教 學 過 程 實 施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與活動 教學方法與手段一、導入新課二、講授新課 同學們,我們來看一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容:一百多年前,在廣東香山翠亨村的一棵大樹下,一位老人正在給一群孩子講太平軍的故事。故事剛講完,就有一個孩子站起來,攥緊拳頭,稱贊太平軍首領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發誓要做“洪秀全第二”。這個孩子就是童年的孫中山。他后來學醫,通過實踐,認識到“醫術救人,所濟有限”。而“醫國”比“醫人”更重要。他決心尋求救國的道路。那么,孫中山尋求的救國的道路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孫中山尋求的救國道路,這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第一節 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一、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1、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及其破產3、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1、孫中山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興中會,1895年成立。2、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與組織工作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民報》三、三民主義學說和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一)三民主義學說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的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1.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2.民權主久的內容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3.民生主義的內容是“平均地權”。基本方案是:核定地價,按價征稅,漲價歸公,按價收買。(二)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1.論戰的內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這是論戰的焦教 學 過 程 實 施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與活動 教學方法與手段點。(2)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3)要不要社會革命。2. 論戰的意義:(1)論戰劃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實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參加到革命的行列。(2)論戰使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三民主義思想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壯大。3.論戰的局限:(1)革命派未能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2)缺乏對民主建政的深入認識,其方案也不十分具體和具有可操作性。(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對封建主義聯系起來,從而無法真正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第二節 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一、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覆滅和中華民國的建立(一)各地武裝起義與保路風潮 1911年的廣州起義(二)武昌起義和各地響應1911年10月10日(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2.政權性質: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3.法典: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二、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一)歷史意義: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統治。2.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國的建立。教 學 過 程 實 施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與活動 教學方法與手段(二)局限性1.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2.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3.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發揮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作用。三、北洋軍閥的統治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一)北洋軍閥的統治從1912年袁世凱掌權到1927年張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權達十五六年之久。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治。2.在經濟上,北洋政府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復古。(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1.發動“二次革命”2.組織中華革命黨3.發動護國戰爭4.發動第一次護法運動(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統治,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第二,是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課后作業:辛亥革命為什么會失敗?它的失敗說明了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