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7 課時【內容∕段落】 完成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教學【側重目標】 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建立的背景。 了解西晉的治國方略,分析八王之亂的原因;識讀《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 通過對“西晉為什是一個短命王朝”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史實的能力。4、分析西晉統一全國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這一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方面的重要地位,認識到歷史上各族人民在進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書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評價任務】 獨立完成作業本68-71頁練習【學習過程】 導入新課 三國后期,魏國大權漸漸旁落。戰功卓的司馬懿掌握了魏國的實權,后來他的兒司馬昭位至大將軍,權重一時。突為傀儡皇帝的曹髦召集親信大臣密商對策, 打算除掉司馬昭。曹髦憤怒地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朕不能坐以待斃,今日和眾卿共商大計,鏟除這個逆賊!”最終司馬昭殺掉曹髦,并立曹奐為帝。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于266年廢曹奐,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城,史稱西晉。后人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比喻人所共知的陰謀或野心。 新課教學 西晉建立的背景、建立和統一? 背景:【學習過程】 ①三國后期,魏國實力增強,吳、蜀兩國日益衰落。263年,魏滅蜀。 ②曹魏中期,大臣司馬懿參與輔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軍政大權。司馬懿死后,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專權,魏國皇帝形同傀儡。 建立: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 統一: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統一了全國。 西晉統治的背景、措施和表現? 背景:西晉的皇室及許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貴族出身。 措施:西晉王朝制定了一系列優待大地主、大貴族的政策,以保護他們的利益。表現:當時的很多大貴族、大地主在治國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而是處處維護目己家族的權勢,在生活上以豪華奢侈為榮,追求享樂。 西晉能夠統一全國的原因是什么? ①北方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財力充足,逐漸超過南方。 ②吳、蜀兩國統治者日益腐朽,國力衰落。 ③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人民的愿望。 4、【材料研讀】 西晉人魯褒作《錢神論》譏諷道:錢被奉為神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凡今之人,惟錢而已!”還說錢“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日‘孔方’”。文章問世后,廣為傳誦,“孔方兄”一詞,也成了“錢”的同義詞。 這則材料說明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風氣 這則材料說明,在大地主、大貴族當權的背景下,社會上下道德淪喪,唯利是圖,享樂之風盛行。 5、八王之亂的背景 (課文86頁)①西晉初年,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后來諸王勢力日益強大。 ②晉惠帝昏庸,(皇后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 6、八王之亂的概況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 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7、“八王之亂”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課文86頁)①中原人口大量死亡…… ②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人民飽受痛苦,西晉從此衰落。 8、想一想:西晉政權的短命與實行分封諸王有什么關系 八王之亂的發生與西晉分封諸王是有關系的。 一方面,從制度層面上講,西晉大封同性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拱衛了西晉王室,但是同時也埋下了諸侯王實力過大,威脅中央統治的險患; 另一方面,從具體實施過程來看,晉武帝時期陸續派遣諸侯王 據守州郡重鎮,即“移封就鎮”,諸侯王手中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權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勢力也日益壯大,為其叛亂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9、【合作探究】 在西晉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實行過分封諸王 想想:分分封諸王對中央政權的統治會造成什么危害 西周、東周、漢朝,都曾經實行過分封制。 分封制下,受封諸王獲得土地和人口,作為交換,他們也有保衛王室、保衛國君、交納貢賦等義務。但是,由于諸侯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權力,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諸王爭霸,征戰不斷,加之國君勢力衰微,最終導致國家分裂,人民也陷于苦難之中,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分封制也是會威脅中央集權統治的。 10、出示《敕勒歌》 這是對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 11、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時間、內遷的民族內遷的路線? 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原來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人陜西關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而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西晉時,山西、陜西內遷的各族人口,已經占當地總人口的一半。 12、【合作探究】 據西晉的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 議一議:這些少數民族認為自己與漢族同祖同宗說明了什么? 為了證明自己統治地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有效統治。這也說明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中原文化具有先進性、兼容性。 13、【合作探究】 北方各族的內遷與西晉政權興衰有什么聯系? 西晉建立后,為了增加勞動力,征發賦稅和勞役。統治者鼓勵北方各族內遷。人口的增加促進了西晉初年經濟的發展。但是,西晉統治者對內遷各族進行殘酷壓迫。引起內遷各民族的反抗,最終走向滅亡。 14、【知識拓展】 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對江南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帶去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同時還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15、西晉滅亡的原因與教訓? 根本原因:統治集團的腐朽 其他原因:①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的國力,導致西晉的衰落; ②西晉統治者對內遷各族進行殘酷壓迫。引起內遷各民族的反抗,加速了西晉的滅亡。 教訓:統治階級要做到勤政愛民,政治要清明,生活要簡樸;要積極維護社會的穩定;要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堅特各民族一律平等。 16、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后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 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前涼、成漢、前趙、后趙、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北魏史學家崔鴻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時期為"十六國"。 范圍大致上涵蓋漢地中部、東部、西南部、西部,最遠可達漠北及西域。 17、前秦的統治 統一黃河流城: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 改革:氐族貴族深受漢族文明影響,皇帝苻堅漢文化修養很高。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他們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還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 影響: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 18、【拓展延伸】 東漢以來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漢民族先進的經濟文化極具吸引力 其他原因: ①北方氣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為了生存被迫內遷 ②為了躲避戰亂,北方戰爭不斷,南方相對穩定 ③中原人口減少為北方游牧民族大規模內遷提供了條件 ④各個政權和各種勢力對游牧民族力量的利用 課堂小結 【知識巧記】 一次改革:前秦苻堅改革。 兩個政權:西晉、前秦。 三個皇帝:晉武帝、晉惠帝、前秦荷堅。 三個時間: 266年、280年、4世紀后期。 五個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 七件大事:魏滅蜀、西晉建立、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八王之亂、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北方進入十 六國時期、前秦統一黃河流域。 布置作業 復習本課堂教學內容 獨立完成作業68-71頁練習【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