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6 課時【內容∕段落】 完成第16課《三國鼎立》教學【側重目標】 1、了解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通過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史實,使學生能正確評價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等,提高歷史地看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提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總結曹操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對比《三國演義》里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間的差別,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明確曹操統一北方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據走向局部統一,由混戰趨向相對穩定的過程,因此是歷史的進步。 5、認識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6、認識三國都重視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發。【評價任務】 獨立完成作業本64-67頁練習【學習過程】 導入新課 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開篇語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認為這句話正確嗎 從春秋戰國到三國的史實是否驗證了這一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東漢末年,為什么會涌現出像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孫權、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 他們都有什么樣的作為? 對后世有什么樣的影響 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是叱咤風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為他們出謀劃策,為什么到頭來卻依然要三分天下呢 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激戰 三國是指哪三個政權 分別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建立的 開國君主都是誰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從這一課的學習中尋找答案吧。新課教學 1、官渡之戰的背景? 東漢末年,政局混亂,東漢王朝已形同虛設,各地出現了盤踞一方的軍閥。 2、戰爭的雙方:曹操和袁紹。 (1)曹操 ①占據地點:河南一帶。 ②勢力壯大的原因: 政治上:把漢獻帝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并招攬各種人才; 經濟上:采用屯田的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的民眾從事農業生產,既解決了大批流民的生計,又籌集了軍糧。 (2)袁紹 ①占據地點:黃河以北。 ②實力:兵多糧足,實力強大。 3、官渡之戰的目的、時間、地點、過程、結果? 目的:吞并對手,稱雄北方。 時間、地點:200年、官渡。 過程、結果: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偷襲袁軍的糧囤,燒掉其全部軍糧,迅速殲滅袁軍主力。 4、【相關史事】 當時袁紹擁兵10萬,戰馬萬匹,兵力上占有絕對優勢。兩軍在官渡相持時,袁紹的謀士許攸降曹,告之袁軍糧草輜重屯于烏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襲烏巢,燒掉袁軍糧草,進而大破袁軍。最后袁紹只帶800名殘兵逃過黃河。 5、官渡之戰的意義是什么? 這是三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6、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曹操取勝的關鍵在哪里?(曹操勢力的逐漸強大的原因和舉措?) 袁紹:剛愎自用,不肯聽人建議。 曹操:精于謀略,從善如流,能以誠心待人,能寬容人。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袁紹所沒有的優勢。 7、說說曹操是個什么樣的人物 曹操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 曹操并不像三國演義里講的完全是個反面人物。他在征討袁紹勝利后,寫了這樣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8、統一北方后的曹操的壯心是什么? 他的壯心是統一天下 9、赤壁之戰的背景? 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準備進而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曹軍占領荊州后,劉備率軍從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諸葛亮聯絡孫權,共謀抗曹之計。孫權聽從將軍周瑜和諸葛亮的意見,決定與劉備聯合迎戰曹軍。 10、赤壁之戰的時間、地點、交戰雙方、實力對比、過程、影響? 時間、地點:208年、赤璧 交戰雙方:曹軍和孫劉聯軍。 實力對比:曹軍的兵力有20余萬,孫劉聯軍只有約5萬人。 過程:針對曹軍不習水戰、船艦連在一起的弱點,周瑜采納部下黃蓋的建議,由黃蓋向曹操詐降并用火攻,燒毀了曹軍船艦及營寨,燒死和落水的士兵無數。周瑜隨即率領軍隊攻殺過來,曹軍大潰,曹操帶著敗兵北撤。 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1、赤壁之戰后的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赤壁之戰后,曹操戰敗逃回北方,一時無力再南下。 劉備則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并進而取得四川、云貴地區。 孫權保住了江東和江南地區(福建、廣東),一邊又搶奪了劉備在湖北、湖南的 勢力范圍。 最終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12、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 (1)曹軍來自北方,不服水土,不習水戰。 (2)曹操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松懈輕敵。 (3)孫劉聯軍采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 (4)當時統一全國的條件還不成熟。 13、赤壁之戰中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 驕兵必敗,要謙虛謹慎;要善于利用自然條件;團結合作有利于戰勝強大的敵人…… 14、三國是指哪三國,分別是什么時候由誰建立的? 220年,曹丕自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 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 15、三國鼎立后各國為穩定社會環境,均采取什么積極有效的措施? (課文83頁) 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 蜀漢: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 16、【歸納比較】(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比較表略) 17、【合作探究】 有人說: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也有人說: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退步…… 你是如何認識這種歷史現象的? 從統一和分裂的角度看,分裂是歷史的倒退。 國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反之,國家分裂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 從大規模的分裂與局部統一的角度看,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因為從東漢末年開始,大小數十個軍閥割據勢力的存在使國家的分裂成了既成的事實,而魏、蜀、吳都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而這種局部的統一既是大一統的前夜,又為局部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8、【合作探究】 明朝人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在描寫赤壁之戰時有“蔣干盜書”“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借東風”等情節。但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卻不見于史書記載,你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說說你的想法。 《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為使讀者對歷史故事更感興趣,會有一些虛構和夸張的成分;而史書記載的是史實,雖說準確,但有些枯燥。所以《三國演義》的作者就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使它變成一部歷史小說,我們應以文學的角度去欣賞《三國演義》,切不可與史書相混淆。 19、【知識拓展】 諸葛亮,字孔明,時人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后,諸葛亮輔佐劉備,籌劃軍政大事,后被任為丞相。劉備死后,蜀國的大小政事都由他來主持,他忠于職守,公正無私,治蜀有方。他多次出師伐魏,終未成功,最后在行軍途中病逝,正如他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課堂小結 知識巧記 一種局面:三國鼎立。 兩大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三國鼎立 (1)魏:220年,曹丕,洛陽。 (2)蜀:221年,劉備,成都。 (3)吳:229年,孫權,建業。 六個時間: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9年、230年。 八個人物:曹操、袁紹、孫權、劉備、周瑜、諸葛亮、曹丕、衛溫。 布置作業 復習本課堂教學內容 獨立完成作業本64-67頁練習【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