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新課預習1.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2.狀元實業家 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獲得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 和 。4.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 的特征。填空:1. 19世紀六七十年代2.張謇3.紡織業 面粉業4.新舊并呈、多元發展二、教學目標1、了解近代著名實業家張騫等人創辦企業的經歷,認識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過程,分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緩慢發展的原因。2、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風俗習慣的變化。3、認識民族企業家在命運多舛的近代中國興辦實業,是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中的時代英雄;以其實業救國、造福人民的精神激勵后世。三、本課重點1、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社會生活變化的具體表現。2、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狀況產生的歷史背景;引起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變化背后蘊含的深層次意義。四、情景導入本學期我們學習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這段歷史中社會政權的更替。從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史后,中華兒女就有一個夢想,一個民族復興的夢想。那么,這100多年中經濟和社會生活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我們通過學習本節課,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來一起探究。五、新課講授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材料一:“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毛澤東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是指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民辦資本主義機器工業。1、閱讀教材找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階段。總結:(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甲午戰爭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民黨時期。2、人物簡介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祖籍江蘇常熟土竹山,清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生于江蘇省海門直隸廳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同治十二年(1873年)歸籍通州。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江蘇五才子”之一。張謇主張 “實業救國”,是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在紛紛在華開辦工廠,實業家張謇積極發展本國工商業,以抵制列強對中國的剝削,以挽回中國的利益。3、閱讀教材總結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總結:(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主義,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除了障礙;(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3)各種實業團體和個人、海外華僑紛紛投資創業;(4)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迅速。4、請討論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戰后繼續發展,但到了20世紀30、40年代卻為什么陷入了蕭條?總結:這一時期民族工業受到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外,還受到官僚資本主義的摧殘。材料三:19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初我國輕重工業所占比重圖總結:根據圖片我們可以看出,19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初我國民族工業發展呈現出輕工業多,重工業少的特點。材料四:中國民族企業分布圖結合教材,根據圖片分析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分布特點?總結:(1)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發展較小。(2)總體發展滯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從誕生起就深受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以及后來的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造就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發展特點。這種輕、重工業比重失衡的局面不僅影響近代中國,還影響到新中國,所以新中國成立后不久進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社會生活的變化1、近代交通事業的發展材料五: “火車為華人素未經見,不知其危險安妥,而(乘客中)婦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聞搖鈴之聲”“又繼以汽笛數聲,而即聞作響聲者,車即由漸而快駛矣。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視。”——《申報》近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當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國門后,西方科技文化伴隨著侵略也大量傳入中國,包括火車和輪船在內的近代化的產物也進入中國,逐漸取代了中國傳統交通工具轎子、馬車和舊式帆船。美國人富爾頓發明的輪船英國人史蒂芬發明的火車請討論:新式交通工具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便利?總結: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也為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掠奪提供了便利。2、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閱讀教材,總結歸納社會風俗的變化都有哪些?總結:剪發辮 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勸禁女子纏足易服飾 穿中山裝、西服、旗袍成為時尚改禮節 廢除跪拜禮,代之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稱呼。習洋俗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煙、洋布在沿海流行,時裝,燙發流行六、課堂總結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和外國侵略的刺激,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產生,其發展歷程可謂艱難曲折。既經歷了一戰期間的黃金時代的喜悅,也遭遇了凋謝萎縮的苦楚,在此期間涌現出張謇等著名愛國實業家,積極創辦企業,實業救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不平衡、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地區間經濟發展狀況、受外來文化沖擊程度嚴重影響著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