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造紙術發明與改進的基本史實,了解造紙術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了解兩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及其成就。理解張仲景被稱為“醫圣”的原因和華佗發明“麻沸散”的意義。2. 識記《史記》的作者、體例,了解其內容及史學和文學價值。3.了解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理解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和宗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重難點】教學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的成就;佛教和道教。教學難點:兩漢時期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學富五車”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惠施是戰國時哲學家,很有才學,是名家的代表人物。這里是說惠施是個有學問的人,他讀的書要用五輛車子拉。后來人們便以“學富五車” 來表示對飽學之士的稱贊。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二、新課講解模塊一、造紙術的發明(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遠遠排在我們熟知的哥倫布、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2007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和公布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蔡倫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1.背景:(1)紙發明之前的書寫材料:古人把文字刻畫、書寫在甲骨和簡帛上面,或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2)局限性:簡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雖輕,但價格昂貴。人們使用起來受到很大限制。2.發明:兩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圖片:西漢早期麻紙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5號漢墓出土。此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紙。紙面平整、光滑、結構緊密,表面有細纖維渣,可見造紙技術比較原始。其原料為大麻紙上用墨線繪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紙繪地圖。缺點:質地粗糙、書寫不流暢,使用不便3.改進:(1)改進時期及改進者:東漢,蔡倫。蔡倫,東漢和帝時任掌管制造宮廷使用器物的尚方令,負責建造寶劍和其他器械。他于105年采用新技術制造出了質地細軟、價格低廉耐用的紙。漢和帝封他為“龍亭侯”,人們稱他造的紙為“蔡侯紙”。(2)原料: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3)優點:紙的質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造紙術的制作流程視頻:造紙術4.意義(1)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2)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歷史與現實環保專家提供的資料表明:一噸廢紙可生產品質良好的再生紙850千克,節省木材3立方米(相當于26棵3~4年的樹木),節省化工原料300千克,節煤1.2噸,節電600度;并可減少大量的廢棄物。思考:今天人們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紙”有什么重要意義?答:1、減少污染,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2、節約資源。模塊二、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和華佗兩漢時期名醫輩出,醫學著作很多,診斷和治療手段更加先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建立起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逐漸形成了世界上獨具一格的中醫藥學體系。其中成就突出、影響最大的是東漢兩大名醫:張仲景和華佗。1.張仲景(1)年代:東漢末年。(2)成就:他虛心向名醫求教,四處奔走,廣泛收集民間藥方,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還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3)地位: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后世稱為“醫圣”。視頻:張仲景2.華佗(1)年代:東漢末年。(2)成就:華佗不僅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而且能實施外科手術。他發明了“麻沸散”,讓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覺,然后進行各種手術。他還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創編出了“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地位:被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神醫”。視頻:華佗和麻沸散模塊三、歷史巨著《史記》1.作者: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公元前145一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他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史記》,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2.成書過程:(1)家庭環境: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和國家典籍。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馬遷從小勤奮好學,飽讀書籍,青年時游歷名山大川,實地考察風土人情,搜集歷史資料。(2)個人因素:他立志繼承父親遺志撰寫史書,繼任太史令后,因仗義執言被關入獄中,遭受酷刑,肉體上和精神上遭到極大摧殘。但他忍受著巨大的悲痛,發憤著述,用十多年的時間寫成了不朽的歷史巨著《史記》。紀傳體——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樸素凝練、渾然天成、滴 水不漏,增一字不容,減一字不能。 —— 柳宗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視頻:司馬遷與《史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想一想:司馬遷這句名言的含義是什么?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很有價值,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毫無意義,比鴻毛還輕。司馬遷的這句名言反映了司馬遷比較進步的生死觀,即為了某種信念而視死如歸,把死看得比鴻毛還輕。表現出了他為實現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堅韌不屈的戰斗精神。見賢思齊1.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戰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為其辯護,終激怒漢武帝,遭受腐刑。三年后,獲赦。司馬遷發憤著書,約于55歲寫成《史記》。2.《史記》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司馬遷在《史記》中揭露夏桀、商紂、秦始皇的殘暴行徑;頌揚了陳勝、吳廣起義的作用;還大膽抨擊當代最高統治者的丑惡行為,“不虛美,不隱惡”,如揭露了漢武帝晚年搜刮人民的情況,抨擊他迷信、夢想會仙人的荒唐事。想一想:司馬遷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值得我們學習?1.正直不屈 堅韌不拔 自強不息2.實事求是 敢于直言 不畏權貴模塊四、道教和佛教青城山位于今天四川都江堰市,相傳是道教的發源地,張陵在此講道。1.道教教主:老子(太上老君)東漢末年興起。張角創立太平道,張陵創立五斗米道。(1)誕生背景:東漢末年,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找精神上的寄托,為道教的興起提供了土壤。(2)創立:張角(領導黃巾起義)創立了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會上的一些神仙方術;在漢中、巴蜀地區還有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人們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人道或治病。(3)傳播方式:以治病來傳道,對貧苦民眾有很大的吸引力。(4)傳播的原因: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在教義和傳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2.佛教傳入(1)地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產生: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3)教義:佛教認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滅各種欲望和煩惱,才能得到解脫。(4)傳播原因: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5)傳入中國: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人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6)影響:佛教的傳人,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相傳漢明帝夜間夢見一個金人,頂上有白光,在殿廷間飛行。第二天將此夢告訴朝臣,問他們是吉是兇。傅毅說,夢見的是佛。于是漢明帝派遣郎中蔡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圖片: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為東漢明帝所建。寺名源自“白馬馱經”的故事。佛教四大名山圖片:峨眉金頂、普陀山、九華山、五臺山宗教廣泛傳播的原因: 道教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求得道成仙,這迎合了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所以也受到受到推崇。 按佛教的說法:人死后能夠轉生來世。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那么,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這種說法迎合了統治者害怕人民反抗的心理,因此受到了大力扶植。1、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2、勞動人民的精神寄托。你知道下列成語或俗語分別跟哪個宗教有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事不登三寶殿(道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佛教)三、課堂小結四、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