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5張PPT)考點25 以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開辟、經濟全球化為例,比較不同時期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理解區域聯系日益密切的歷史趨勢一輪復習|歷史與社會2022中考名師導航01考綱分析了解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掌握新航路的開辟的相關內容;知道經濟全球化的相關內容;比較不同時期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理解區域聯系日益密切的歷史趨勢。02知識回顧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絲綢之路西域的位置:在兩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即新疆及更西地區)稱為西域2.絲綢之路的路線(1)起點:中國長安(2)終點:古羅馬(3)經過的重要城市:敦煌,龜茲(今新疆庫車縣)(4)經過目前主要的國家:中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張騫出使西域時間:公元前138年,張騫應漢武帝招募從長安西行,出使西域。(未完成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使命,但了解了西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情況,以及各國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的使團帶去上萬頭牛羊以及金幣、絲綢等財物訪問西域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者攜帶禮物回訪長安)玄奘西行唐太宗時期的高僧,著名的佛學大師。他在研習佛教經典時,感到說法紛紜,無法解答,于是產生了去天竺(今印度半島)求法的念頭。玄奘在天竺游歷17年,后攜帶大量佛學經典回到長安。他精通梵文、漢文,翻譯了許多佛經,根據他西行見聞寫成的《大唐西域記》,記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鑒真東渡1.時期:唐玄宗時2.過程:受日本僧人的邀請,鑒真前后五次率眾渡海去日本,均告失敗。后來,鑒真雙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第六次東渡成功,受到日本天皇的隆重歡迎。鑒真留居日本十年,除了傳播佛教外,還將盛唐的醫藥、建筑、雕塑、繪畫等技術和知識介紹到那里,這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馬可 波羅來華1.背景:由于交通暢通,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許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世界各地。2.時期:元世祖忽必烈時期3.著作:《馬可 波羅行紀》4.影響:引起了更多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5.人物:威尼斯人馬可 波羅6.來華路線:從威尼斯出發,取道波斯,沿古老的絲綢之路東行,翻越帕米爾高原,穿過河西走廊,歷時4年到達元帝國。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從江蘇劉家港出發,途徑福州、占城、滿剌加、榜葛剌、錫蘭、阿拉伯半島;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航海的動機材料一:“耀兵異域,示中國之富強.”——《明史·鄭和傳》材料二: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當時選鄭和做使者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因為途徑的許多國家信奉伊斯蘭教,而鄭和出身回族家庭,船隊由鄭和率領,可以減少隔閡,表示對當地文化的尊重,符合加強海外聯系的需要。目的:①展現大國風度,發展相互之間的友好關系;②進行貿易,互通有無,互補互利;手段:和平交往航海的影響鄭和的出使遠航,在古代中國對外關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見的壯舉,它增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白壽彝《中國通史》馬六甲 三寶廟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時至今日,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還在紀念整合新航路的開辟1. 新航路的含義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西歐國家為與東方直接建立貿易聯系而開辟的海上航線,主要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完成。2. 新航路開辟原因(1)經濟原因: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要求擴大海外貿易(根本原因)②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西歐社會對金、銀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迫切需要黃金、白銀等貴金屬③《馬可波羅行紀》中對東方富庶昌明的描述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④15世紀,東西方傳統商路被奧斯曼帝國控制,對東方的貿易成本增加(2)宗教原因:教會鼓勵人們去遙遠的地方傳播天主教。3. 新航路開辟的前提條件(1)造船技術的進步,已經能夠制造適合遠航的大船(2)地圓學說逐漸被人們接受(3)中國的指南針傳入歐洲并廣泛應用于航海事業(4)遠航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5)航海家具有冒險探索精神4. 新航路開辟航線圖好望角西班牙葡萄牙西班牙---橫渡大西洋---美洲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葡萄牙---好望角葡萄牙---好望角---印度5. 新航路開辟經過(1)1487—1488年,迪亞士(葡萄牙王室支持)率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春天進入印度洋,歸途中發現了好望角(西歐——好望角)(2)1492年,哥倫布(西班牙王室支持)向西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美洲,但以為自己到了印度,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西歐——美洲)(3)1497—1498年,達·伽馬(葡萄牙王室支持)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開辟了通往東方的新航路(西歐——好旺角——印度)(4)1519—1522年,麥哲倫(西班牙王室支持)率船隊向西橫渡大西洋,繞過南美洲進入太平洋、印度洋,繞過非洲,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6. 新航路開辟影響積極影響——①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②歐洲與亞洲、美洲、非洲各主要國家之間的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逐步確立起來③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全球范圍內動植物品種的交流與傳播消極影響——①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在美洲、非洲和亞洲進行殖民擴張,掠奪財富和資源,野蠻屠殺、奴役當地居民②販賣黑人奴隸,給非洲造成了慘重的損失③古老的印第安文明遭受毀滅性打擊,造成了亞非拉地區長期的落后與貧困經濟全球化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1.表現隨著現代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地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資本、原材料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國際流動日益頻繁,整個世界的生產、銷售、貿易與往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2.加速原因(1)科學技術的巨大推動作用,如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不斷出現,信息技術的發展等,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2)冷戰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進程消除了障礙,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體制(3)跨國公司有力地促進著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球化03知識遷移“東學西漸”1.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西方的影響美國學者卡特指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文藝復興初期(14世紀)傳入歐洲后,對現代世界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四大發明 傳入歐洲的影響造紙術和印刷術 使推廣民眾教育成為可能火藥 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重大作用,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滅亡指南針 導致發現美洲,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歐洲成為世界的舞臺2. 東學西漸(1)含義:18世紀,歐洲出現了中國文化熱,史稱“東學西漸”。(2)表現地點 東學西漸的表現歐洲 出版了不少介紹中國的書籍法國 中國人推崇古代哲人,強調道德教化作用,通過科舉選拔人才擔任政府官員,皇帝開明、仁慈,國家富裕,農業發達。中國的景象似乎與啟蒙思想家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有許多一致的地方。伏爾泰在他的工作室里掛了一幅孔子像,撰文論述中國的政治與風俗,還寫了一部叫《中國孤兒》的戲劇。英國和德國 中國熱也風行一時“西學東漸”1.含義明朝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其中,傳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傳教士在傳播宗教的同時,也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史稱“西學東漸”。2.表現(1)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制了《坤輿萬國圖》,即當時的世界地圖。極大地震動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首次突破了中國人原有的狹隘的世界觀。(2)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還不失時機地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即通過博采眾長、融會貫通,以趕超西方的主張。3.影響西學東漸對中國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影響積極:哥倫布的遠航,發現了美洲大陸,加強了世界各大陸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物種交流與傳播消極:哥倫布的遠航推動了殖民擴張,為殖民者在非洲掠奪財富、販賣黑奴等提供了機會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的路線與傳統商道相比有何變化(1)歐洲貿易重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2)跨大西洋貿易活躍(3)繞過非洲南端前往東方的航線繁忙(4)美洲西岸與東岸的跨太平洋貿易興起多維角度點評新航路開辟推動歐洲封建制度瓦解,資本主義發展;客觀上沖擊亞非拉地區落后的生產方式,推動其近代化進程。推動世界由孤立走向整體;世界市場雛形出現,邁出了全球化的第一步。加強各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合早期殖民擴張,給東方帶來災難和屈辱,導致落后。促進物種交流,豐富世界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化史觀社會史觀革命史觀航海家 背景 目的 性質 影響鄭和 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哥倫布等人 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宣揚國威加強聯系友好交往促進國家友好和經濟、文化交流開拓市場掠奪財富殖民擴張活動①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②促進資本主義產生、發展;造成亞、非、拉美的長期貧困落后。海上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下西洋、新航路開辟、三角貿易的比較04典精例題1.小華同學開展了以“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響”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以下能納入研究的史實有( )①馬可·波羅來華 ②鑒真東渡 ③玄奘西行 ④迪亞士航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張騫出使西域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是( )A.帶回了西域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B.了解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C.解除了匈奴對西域各國的控制D.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AD3.漢代東西方陸上的商路開辟后,葡萄、胡椒、古羅馬的魔術表演等經此傳入中國,中國的陶瓷、鐵器等商品傳入西方。這表明該路在當時( )A.促進了西方工業文明成果在中國的傳播 B.溝通了亞非歐三大洲C.實現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D.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4.我國唐朝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當時與唐朝往來的國家,從東向西有日本、新羅、天竺、大食等,大食指的國家是( )A.羅馬帝國 B.埃及C.拜占廷(東羅馬帝國) D.阿拉伯帝國DD5.有人說:“中華民族既有為人類文化發展作貢獻的能力,又有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精華的魄力。”以下能夠說明中華民族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精華魄力的史實是( )A.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 B.新羅商人來長安經商C.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 D.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6.“6世紀起……學者、教師、工匠和僧侶從大陸渡海而來,隨身除了帶來新的宗教信仰外,還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而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對這里所說的“作用”理解正確的是( )A.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B.沉重打擊了封建貴族勢力C.使日本列島基本得到統一 D.推動歐美文化在日本傳播DA7.“指南針的使用,大大推動意大利各商業共和國航海業的發展,氣候因素再也不能成為航海的障礙,到了13世紀最后二十五年里,一艘船完全可以繞地中海兩次環行,甚至冬季里也能開船。”這說明( )A.新航路的開辟從意大利開始 B.指南針促進了意大利經濟的發展C.指南針由意大利人傳入歐洲 D.指南針不受氣候因素干擾8.宋元時期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這一時期從西方傳到我國的科技文化內容不包含( )A.藥物 B.天文 C.數學 D.驛站制度BD9.《鄭和下西洋》是中央電視臺出品的大型歷史電視劇。下列情節可能出現在電視劇中的是( )A.明太祖是大航海的決策者和組織者B.海外番國隨鄭和船隊到達中國C.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D.鄭和船隊最遠抵達地中海沿岸B10.鄭和所率船隊載滿中國優質絲綢、精美瓷器、上等茶葉和漆器,這些物品有的用于送禮,展現大國風度,有的用于貿易。材料說明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對外殖民擴張 B.發展海外貿易C.展示中國富強 D.爭奪世界霸權11.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關于這一壯舉的歷史意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加強了明朝與亞非國家友好往來 B.使明朝獲得良好經濟效益C.一種民間經濟文化友好交流 D.促進了明朝手工業的發展CA12.某歷史學家認為:“全球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直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進行遠洋探險時才開始。”形成該認識的主要依據是哥倫布等人的探險活動( )A.加劇了“三角貿易” B.使用了蒸汽輪船C.傳播了文藝復興思想 D.打破了人類彼此隔絕的狀態13.“人類文明的發展靠的是什么?不是新資源的涌入,而是人類的交流。哥倫布不僅是看到了美洲,并且把這一信息帶回了歐洲,是信息的一來一往奠定了這件事的地位。”此觀點意在強調( )A.哥倫布最早到達了美洲 B.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C.哥倫布完成了環球航行 D.歐洲知道了歐洲以外的世界DB14.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主要商道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倫敦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這一變化帶來的影響是( )A.刺激英國工商業發展 B.意大利商業地位上升C.歐洲手工工場興起 D.早期殖民掠奪開始A15.有學者認為:“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結合相關史實解讀這番話,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B.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C.亞非拉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D.各大洲之間的經濟交流取代了戰爭B16.新航路開辟后,真正的“世界歷史”開始了,“從此,國別和種族為主的地域性歷史開始演變為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世界歷史……人類社會終于迎來了近代的曙光。”其確切理解應該是( )A.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建立 B.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到來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D.世界從此由分散走向整體D17.一位社會學家曾說:“思想是行動的基礎。”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有( )①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走向一個整體 ②文藝復興推動了近代科學革命的發展③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礎 ④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成立準備了思想條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18.歷史學家吳于廑認為,近代世界由分散向整體發展,以1500年左右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下列史實可以作為這種歷史分期依據的是( )A.文藝復興 B.新航路開辟 C.啟蒙運動 D.法國大革命B19.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許多著名的汽車廠家,在全世界采購零配件,價格低、質量高,不僅大大降低了汽車的生產成本,而且也促進了汽車零配件的生產。這則材料表明了( )A.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B.當今世界政治格局正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C.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處于不利地位D.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增大A20.“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因為通訊和交通越來越方便。沒有國家可以孤立存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舞臺,使各國的命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成為世界經濟海洋中的孤島。”這兩則材料說明經濟全球化( )A.沖擊了發展中國家的國家主權B.使得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C.帶來了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D.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B21.“經濟全球化將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發展中國家有機會吸引更多的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由于經濟全球化包含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因而市場經濟所具有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等缺點也被全球化了。”對這段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A.全球化促進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 B.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C.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D.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是機遇B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輾轉十多年回到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漢書》曰:“張騫始開西域之跡。”材料二 如圖所示。材料三 絲綢和香料從原產地向西,運輸到達中亞、伊朗、阿拉伯和羅馬帝國的消費者手里,羅馬帝國生產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絲綢之路上大量流動。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過絲綢之路吸引了遠方的信教者。(1)根據材料一,說出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張騫最大的成就是什么?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成就:加強了西域與內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西域的開發,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2)結合材料二與所學知識,說出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各是哪里?漢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終點是歐洲。(3)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西漢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對外開放。(4)根據材料三,概括絲綢之路的作用。作用: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各國繁榮發展,有利于東西方文化交流合作。23.留學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630年,日本派遣第一批遣唐使來唐……渴望采納中國文化和政治模式。649年,日本朝廷發動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將日本重建成一個在法律、軍事制度等和唐朝相似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陸威儀《世界性的帝國:唐朝》(1)據材料一指出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學習唐朝先進文化,推動國內改革,仿效唐朝建立中央集權國家。材料二: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吞噬顛覆,國家民族處境險惡。一些知識分子曾通過變法,救亡圖存,但愛國愿望破滅。清廷也感到按照日本模式改革,不失為遏止民主革命發展的最佳途徑,于是派學生赴洋。但留日學生在學習日本和西方的過程中進一步覺醒,走上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路。——摘編自丁煥章《試論留日學生運動》等(2)據材料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留日學生走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路”的原因。(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采用分層評價。水平1:視角模糊,簡單羅列。水平2:至少二個視角,提煉部分信息,史實清楚,論述清晰。水平3:至少三個視角,充分提煉信息,史實清楚,論述清晰,邏輯嚴密。水平4:在水平3的基礎上能夠提煉觀點。 示例: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戊戌變法失敗使更多人認為,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清政府試圖通過學習日本君主立憲進行改革遏止革命;留日學生在留學過程中更多受日本、歐美民主文化影響,接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走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路。留日學生走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路是由多種歷史因素促成的。材料三:至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出國留學生遍及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達到24萬人。2004年中國出國留學生高達70萬人。2017年共有48.92萬名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高等院校學習,規模增速連續兩年保持在10%以上。——摘編自李喜所《百年留學潮與中國現代化》等(3)分析材料三中的中外留學交流趨勢。改革開放后,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增加、范圍擴大;來中國留學人數增加。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朝前期,國家實力雄厚,財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蘇州、杭州絲織業很發達,景德鎮的青花瓷器暢銷國內。福建、廣東的造船業發達,建造的海船適合遠洋航行。……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鄭和七次下西洋,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摘編自岳麓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概括鄭和下西洋的有利條件。有利條件:①國家實力雄厚。②手工業發展。③造船業發達。材料二 鄭和的船隊到達各地,先會見當地的國王、首領,贈送禮品,表示通好的愿望,邀請他們訪問中國。接著,就同當地的官府和商人開展貿易。在古里進行交易時,國王派人和他們商議貨價,寫成合約,最后握手、擊掌為定,不再悔改。——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2)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里?根據材料二,概括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地點: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影響: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材料三 鄭和下西洋,并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這種貿易,對國計民生關系不大,因為輸入的商品多為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奢侈品。同時也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明政府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強大與富有,貿易背后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社會的穩定。——人教網(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沒有給中國發展帶來機遇的原因。原因:這種貢賜貿易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經濟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強大與富有;輸入的商品多為高檔消費奢侈品,助長了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盲目自大的心態,更加不利于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25.近代以來,世界不斷由孤立、分散走向整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為什么世界歷史應從1500年開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種族集團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從那時起,它們才終于聯系在一起。——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出了一個什么觀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他得出這一觀點的史實依據。觀點:“世界歷史應從1500年開始”。史實依據: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答出“新航路開辟”也可)材料二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西歐各國的統治者和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都渴望從東方獲取黃金、白銀和貴重商品。而這時,東西方之間的交通要道被奧斯曼土耳其控制,貿易受阻,西歐人開始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使孤立、分散的世界走向整體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雛形開始出現。——摘編自岳麓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2)根據材料二,歸納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原因:資本主義的萌芽;西歐各國的統治者和資產階級對黃金白銀的渴望;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東西方的陸路交通。材料三 歐洲人發現南北美洲并來此定居時,帶到新大陸來的禽畜和作物,加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帶來的雜草種子,所有這些組成了一個“生物旅行箱”,這個旅行箱由原產于歐洲的,加上來自非洲的和亞洲的一些物種組成。(3)發現“新大陸”的航海家是誰?依據材料三,概括新航路開辟的主要影響。人物:哥倫布。主要影響:促進了新舊大陸的人員、物種交流(或豐富了人類物質生活);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或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其他符合事實,言之成理亦可)材料四 近500年來,近現代世界歷史發生過三次結構性的權力轉變……第一次轉變始于15世紀西方世界(歐洲)的崛起;第二次轉變發生在19世紀中后期美國的崛起……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的則是現代史上的第三次權力轉變,或可稱為“群雄競起”的時代。——[美]法里德·扎卡里亞《后美國世界》(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5世紀推動“歐洲崛起”的兩個歷史事件。兩個歷史事件: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26.近代世界由孤立、分散而不斷走向彼此交融、聯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美洲的發現和經由好望角抵達東印度的航線的開辟,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重要的兩件事……這兩個事情某種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遙遠的部分連結在一起,使它們能互通有無,促進彼此的工業,因此,它們的總體趨勢似乎是有益的。——摘自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國富論》(1)“美洲的發現”和“抵達東印度的航線”分別是由哪兩位航海家實現的?哥倫布、達·伽馬材料二 早期歐洲人(給亞非拉人民)留下一份痛苦的遺產,這些地區至今仍由于殖民地時期的基本問題,而遭受嚴重破壞。歐洲人在這一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全是積極的,18世紀末開始的工業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這一份遺產。——摘編自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材料一、二中表達了對新航路開辟的不同看法,請表明你的觀點并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嚴密)有三種觀點:①贊同亞當·斯密;②贊同斯塔夫里阿諾斯;③綜合兩種看法。(任選其一均可,要在材料論述與結論之間建立邏輯關系) 參考示例:對于歐洲人而言,新航路的開辟具有積極影響。因為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將相距遙遠的部分連結在一起有利于加強各大陸間的聯系,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互通有無既促進了國際貿易也促進了新物種的傳播與交流等。這些充分說明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但是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在亞非拉等地區進行殖民活動,掠奪財富和資源,屠殺和販賣奴隸,破壞當地的文明,給人類文明的發展帶來深重災難。因此,新航路的開辟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雙重的,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的一面。材料三 下圖分別為1500年與1900年西方國家對世界的認識范圍。其中最大的變化當屬從亞非歐等洲擴展至六大洲(南極洲除外)和三大洋(北冰洋除外),顯然,單純的冒險精神是無法實現這一點的,還需要有更加強大的推動力。(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1500—1900年世界版圖的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新航路開辟,促成了地理上的大發現,開拓人類的認識視野;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對外擴張掃清了發展障礙;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商品市場和原料場地;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新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發明,為世界連通創造條件等。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