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教學設計學科 高中政治 授課班級 授課人授課題目 2.1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課時 1課時課程標準 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學情 認知水平 學生初中已學習了近代中國史,具有相關史實背景內容,但也停留在較為粗淺的認識上。 身心特點 視野開闊,接受性強,思維比較活躍,參與度高,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在學習中培養分析比較能力和歸納的能力。教學目標 政治核心素養: 科學精神:結合歷史背景,準確判斷鴉片戰爭后我國的社會性質及面臨的歷史任務。() 科學精神:結合歷史背景,正確判斷資本主義道路在我國走不通的原因。() 政治認同: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相關實踐,認同我國的革命實踐。 歷史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通過歷史史實分析,明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性,樹立唯物史觀。 家國情懷:通過史實論證,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及家國情懷。教學重點 和難點 重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新的表現及勝利意義 難點:為什么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過教學步驟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復習導入新課推進 教師:我們看第二課的標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為什么要這么說?你們同意嗎?我想上了這節課以后你們會有自己的答案。 環節一:泱泱華夏苦難深,內憂外患謀出路 教師:我們課前已經安排大家回去準備,現在我們請第一組的同學給我們展示近代以后中國人民的處境。 總結:近代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成為了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 環節二:艱辛探索皆無果,舊民革命難救國 教師:為了挽救苦難的中國,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饒,進行各式各樣的嘗試,探索救亡圖存的出路。現在我們請第二小組的同學為什么分享中國艱辛的探索及結果。 總結: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局限,農民階級的狹隘等都注定無法帶領中國人民殺出一條血路,各種嘗試與探索都宣告失敗。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已經經歷了70多年苦難絕望的生活,到底我們的出路在哪里?這個時候,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教師:接下來大家觀看視頻了解五四運動的影響。 過渡:五四運動為極大的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所以我們也把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經歷了81年苦難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們經歷28年的艱苦奮戰,建立新中國。接下來請第三組的同學分享中國共產黨帶著我們做了哪些努力? 環節三:另辟新徑終得果,新民革命新中國 總結: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取得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教師:我們把1919年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那么新舊的區別是什么呢? 過渡: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嶄新的新中國。 教師:接下來我們請第四組的同學針對中國這一歷程,說說你的感想。 教師:一百年前有一批愛國青年為了國家奔走歷險,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們不再需要以這樣慘烈的方式護國愛國,但我們的國家依然面臨很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需要我們廣大的青年為之努力與不懈奮斗,新時代的今天,更加召喚著廣大的新青年投身奮斗,希望我們所有同學都能樹立遠大理想,清晰自己的方向與目標。 第一組學生分享近代中國的處境 第二組的學生分享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革命運動 第三組的同學分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歷程。 學生回答:①領導階級新:無產階級領導 ②革命前途新:革命階級聯合專政&進入社會主義 ③所屬革命范疇新:世界無產階級革命 第四組的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同時帶著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行本課的思考與學習。 設計意圖:一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敢說能說。二是通過學生的分析,能迅速將學生帶回近代中國,明確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 設計意圖:一是通過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在經歷了近70年的無力抗爭下,十月革命傳來的馬克思主義,及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而創立的毛澤東思想對于中國人民的希望與意義。二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與資料整合分析能更加清晰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的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易,及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尤其是時間的計算,讓學生充分領悟到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和歷史的必然,是中國的重要轉折點,對比新舊革命的區別,明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以及“新”表現。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總結與梳理的能力,學生自主總結亦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學生感悟分享,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化為對社會主義,對中國共產黨的堅定認可與熱愛,達成本課的任務與目標。課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板書 設計作業布置 同步練習教學反思 本課采用議題式教學和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真正踐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較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同時這樣的教學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分享不足,討論不足,無法說出教師預設目標時,教師要充分做好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的準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