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一、新課預習1. 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2.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 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3.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 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使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4.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實行“ ”,依托公路、鐵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填空:1、平型關大捷2、延安3、減租減息4、囚籠政策二、教學目標1、掌握平型關大捷時間、地點、主要人物及影響等;識記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情況。2、掌握百團大戰的基本情況和歷史影響。3、正確分析敵后戰場的抗戰。三、本課重點1、平型關大捷的影響、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2、百團大戰以及對敵后戰場抗戰的評價。四、情景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先后組織了淞滬、太原、徐州、長沙、武漢等多次重大戰役。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等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但是實力差距懸殊中國還是丟失了大片土地,武漢保衛戰后,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抗日戰爭后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導致豫湘桂戰役潰敗。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者。敵后戰場取得了怎樣的戰績?抗日根據地是如何發展壯大的?我們通過本課,敵后戰場的抗戰,來一起學習。五、新課講授平型關大捷敵后戰場是指,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深入到日本占領區而開辟的戰場。一般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軍隊占領區所形成的有一定軍事控制范圍地區。淞滬會戰期間,日軍入侵山西,企圖占領太原。1937年9月,日軍向太原的重要門戶——平型關進發,一場伏擊戰即將開始。1、閱讀教材歸納總結平型關大捷相關信息。總結:(1)時間:1937年9月;(2)領導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長林彪;(3)結果:經過一天的激戰,將日軍1000多人全殲。2、想一想平型關大捷的影響。總結:(1)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2)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3)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和意志;(4)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位和聲望。中國共產黨在積極領導抗戰的同時,還積極深入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毛澤東《論持久戰》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1、毛澤東《論持久戰》(1)背景1938年,抗日戰爭已經進入相持階段,親日分子鼓吹“亡國論”,認為中國必定滅亡,而親英美分子則鼓吹“速勝論”,認為馬上就可以戰勝日軍。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進行了10個月。全國軍民為了民族的生存進行了浴血奮戰,天天都在渴望著戰爭早日勝利。然而,10個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繼陷落。在這個時候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正確的認識了戰爭的發展方向。(2)《論持久戰》的主要內容《論持久戰》節選總結:1938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他指出:敵強我弱,中國不能迅速戰勝日本。但是,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退步、野蠻的,失道寡助;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正義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中國是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因此,中國既不能速勝,也不會亡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論持久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2、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抗日根據地示意圖(1)根據《抗日根據地示意圖》,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有哪些?總結:主要有晉察冀、晉綏、晉冀豫、蘇南、陜甘寧等抗日根據地。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為了鞏固抗日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者,根據地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群眾性的人民游擊戰爭,打擊日軍,取得了巨大成就。(2)人民游擊戰爭有哪些特點?出現了哪些著名的戰法?總結:人民游擊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主力部隊和地方基層民兵為骨干,以廣大群眾為力量,組織了各方的力量。主要有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戰法。(3)為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總結:在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開展大生產運動。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團結了各抗日階級、階層,爭取了中間勢力,孤立了頑固勢力,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參加抗戰的積極性,增加了抗戰的力量。敵后戰場和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百團大戰經過一年的發展,抗日根據地迅速壯大,有力地打擊了日軍在占領區的統治。到1938年10月,武漢、廣州失陷后,日本不得不基本停止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對國民黨則采取了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政策。而把主要兵力放在了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上,因此,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日的主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軍民頑強抗戰,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1、閱讀教材歸納百團大戰的相關信息。總結:時間 1940年下半年地點 華北指揮 彭德懷領導100多個團主要目標 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2、歸納總結百團大戰的意義史料展示:在百團大戰中,八路軍作戰1800余次,擊斃日偽軍2.5萬多人,破壞鐵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橋梁和隧道260多個,一度恢復縣城四五十個,并繳獲大量武器。總結:(1)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侵略囂張氣焰;(2)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3)百團大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鍛煉了軍隊;(4)百團大戰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振奮了抗日的精神;(5)百團大戰給國民政府消極抗日、妥協投降活動以沉重打擊。六、課堂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與國民政府領導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積極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并積極鞏固壯大,成為抗日戰爭后期的主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的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