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 三國鼎立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 三國鼎立 教案

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6課 三國鼎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曹操勢力的逐漸壯大的措施;官渡之戰(zhàn)的過程和意義;赤壁之戰(zhàn)背景和過程、意義;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國發(fā)展經濟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角色表演、設身處地、史實辯析、講故事、討論戰(zhàn)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三國代表介紹本國經濟等方式,采用探究啟發(fā)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的剛愎自用,不堪一擊,曹操的善于用人、沉著冷靜;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劉備、孫權的精心策劃、同仇敵愾。每一個歷史人物都充滿了生命的氣息,從這些活生生的歷史人物身上,學生們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優(yōu)缺點,達到“讀史明智”的目的;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國鼎立的史實。
難點:如何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講授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三國演義》可謂家喻戶曉,但那畢竟是文學作品。而在歷史上,東漢末年州郡割據、戰(zhàn)亂不已的局面是怎樣的呢?曹操、劉邦和孫權的勢力又是如何崛起,進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呢? 本節(jié)課 我們學習第16課 三國鼎立
(二)、講授新課
一、官渡之戰(zhàn):
1、背景:
材料:東漢末年政局不穩(wěn),外戚專政,宦官專權,對西羌戰(zhàn)爭持續(xù)數十年,花費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之土地兼并現象嚴重,民不聊生。加之古代社會,人民皆有宗教信仰,張角趁此機會,以自身的醫(yī)術結合奇書《太平要術》上的內容 ,救助人民,又大力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
2、曹操勢力的壯大:
材料一:當時的漢獻帝,雖有名無權,卻是封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機發(fā)兵洛陽,迎獻帝到許,借皇帝名義向其他軍閥發(fā)號施令,從而取得了政治上的優(yōu)勢。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
材料二:提倡“唯才是舉”,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不論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發(fā)出《求賢令》,因而曹操周圍“猛將如云,謀臣如雨”。
用人上:重用人才,唯才是舉
材料三:曹操組織軍隊、招募流民在許昌附近屯田,平時屯種,戰(zhàn)時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開發(fā),軍糧供應有了保證,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
經濟上:采用屯田,重視農業(yè)生產
東漢末年,占據河南一帶的曹操為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把漢獻帝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并招攬各種人才。
在農業(yè)生產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的民眾從事農業(yè)生產,既解決了大批流民的生計,又籌集了軍糧。這樣,曹操的勢力逐漸壯大起來。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袁紹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料。起家大將軍(何進)掾,歷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參與指揮誅殺宦官。怒斥董卓,出任渤海太守,冊封邟鄉(xiāng)侯。初平元年(190年),擔任關東聯(lián)軍首領,帶兵討伐董卓,自號車騎將軍。勵精圖治,先后占據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地區(qū),統(tǒng)一河北地區(qū),交好北方少數民族,勢力達到頂點。建安五年(200年),發(fā)動官渡之戰(zhàn),兵敗于曹操。
當時占據黃河以北的袁紹,兵多糧足,實力強大。曹操和袁紹都想吞并對手,稱雄北方。
公元200年,雙方在官渡進行決戰(zhàn)。曹操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zhàn)術,偷襲袁軍的糧囤,燒掉了全部軍糧,迅速殲滅袁軍主力。
相關史事:
當時袁紹擁兵十萬,戰(zhàn)馬萬匹,兵力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兩軍在官渡相持時,袁紹的謀士許攸降曹,告知袁軍糧草輜重屯于烏巢。曹操率五千輕騎,偽裝成袁軍,直達烏巢,燒毀袁軍糧草。袁軍人心動搖,不戰(zhàn)而亂,7萬人全軍覆沒。袁紹帶800騎兵逃回。
3、意義: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基礎。
二、赤壁之戰(zhàn)
1、背景:
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準備進而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tǒng)一全國。
曹軍占領荊州后,劉備率軍從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諸葛亮聯(lián)絡孫權,共謀抗曹之計。孫權聽從將軍周瑜和諸葛亮的意見,決定與劉備聯(lián)合迎戰(zhàn)曹軍。
3、經過:
曹操兵力有20萬, 孫劉聯(lián)軍只有約5萬,兩軍在赤壁對峙。
曹軍遠道奔走,士兵疲憊,軍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有流行疾病,以致剛一交戰(zhàn),曹軍便遭到失利,撤到江北。
相關史事:
劉備的身邊有猛將關羽、張飛,但是缺少輔佐的謀士。他聽說隱居的諸葛亮是曠英奇才,就三次親自登門求見,懇親他出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三顧茅廬”的佳話。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 。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zhàn)場平定江東,后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lián)合,赤壁之戰(zhàn)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陽),年僅36歲。
針對曹軍不習水戰(zhàn),艦船連接在一起的弱點,周瑜采納部下黃蓋的建議,
由黃蓋向曹操詐降并用火攻。黃蓋送去“降書”后,率領幾十艘船,上面載著澆上油的柴草,駛向對岸。
曹軍官兵以為是來降的吳軍,毫無防備。當來船離曹營不遠時,突然同時點火,借著風力沖進曹營的船隊,火乘風勢波及曹軍岸上的軍營,燒死和落水的士兵無數。周瑜隨即率軍攻殺過來,曹軍大潰敗,曹操帶著敗兵北撤。
4、意義:
赤壁之戰(zhàn)對當時整個戰(zhàn)局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問題思考:
明朝人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在描寫赤壁之戰(zhàn)時有“蔣干盜書 ”“孔明草船借箭” “周瑜打黃蓋” “諸葛亮借東風”等情節(jié),但是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卻不見于史書的記載,你如何看待這種不同?說說你的看法。
歷史資料往往個人情感的含量比較少,而且真實性很高,它往往是對現實的最直接,最具體的描述。而文學作品中個人的情感因素很多,而且往往受所寫者角度限制,容易偏激,過于主觀,可以是現實的抽象描述。都有人為因素在里面,不可避免有情感的傾向。都能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
三、三國鼎立
1、背景:
材料: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曹操下命讓駐守長安的鐘繇起兵攻漢中張魯,又把在并州平息民變的夏侯淵所部掉到了河東郡,去支援鐘繇。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已,假道滅虢是也,一旦任由曹操所部假道潼關,進入關中平原,韓遂、馬超等割據勢力便只能在無險可守的平原之地,束手待斃。
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轉而經營關中,掃平關中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tǒng)一。
材料:公元209年,劉備得到荊州南部之地,但勢力仍未能安定下來。其北面也受到曹操的壓力,東面一直受到孫權在赤壁戰(zhàn)勝后強硬要荊州統(tǒng)治權,否則便不肯罷休。后來不久劉備碰到了一個轉機,這便是他應益州牧劉璋之請而前往救援。當時劉璋有巴蜀的統(tǒng)治權。因此劉備應邀親自率軍前往救助。但后來反而向劉璋攻擊。益州人雖對平庸的劉璋絕望,有不少人去支持劉備,但益州也不是這般容易平定。雖有孔明、關羽、張飛、趙云等人駐守在荊州,但在荊州在攻擊巴蜀后,只留下了關羽一人獨守了。 公元二一四年劉備攻陷了益州成都,因而成功地制壓任巴蜀之地。
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又向西南發(fā)展,占取四川、云貴地區(qū)。
孫權一邊把他的統(tǒng)治范圍延伸到福建、廣東,一邊又搶奪劉備在湖北、湖南的勢力范圍。
2、三國鼎立的形成:
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定都成都。
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yè),229年稱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3、三國發(fā)展概況
魏國經濟的發(fā)展
曹操和他的后繼者一直重視屯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大力興修水利,注意興修水利,保護農桑。北方出現“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的景象。
吳國經濟的發(fā)展
孫吳開發(fā)江東,造船業(yè)發(fā)達,發(fā)展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衛(wèi)溫率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lián)系。
蜀漢的經濟發(fā)展:
諸葛亮治理國家時賞罰分明、寬嚴并用。對西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保持尊重,教會他們謀生的技術,幫助他們改進生活。以理服人,沒有選擇殘酷的手段來實行統(tǒng)治。
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fā)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qū)的開發(fā)。
(三)、課堂小結
赤壁之戰(zhàn)以后,曹操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鞏固。劉備占據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又攻占四川。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第二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yè)。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四)、課堂練習:
1、下列關于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共同點,正確的是( C )
①都是以曹操的勝利告終 ②都是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
③結果都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④都是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戰(zhàn)爭,目的是爭奪統(tǒng)治權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奠定了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基礎的戰(zhàn)役是( C )
A、赤壁之戰(zhàn) B、城濮之戰(zhàn)C、官渡之戰(zhàn) D、巨鹿之戰(zhàn)
3、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戰(zhàn)役是 ( A )
A、赤壁之戰(zhàn) B、三顧茅廬C、官渡之戰(zhàn) D、巨鹿之戰(zhàn)
4、下列人物在三國時期中最先稱帝的是( D )
A、劉備 B、孫權 C、曹操 D、曹丕
5、230年,孫權派衛(wèi)溫將軍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天的( B )
A、海南島 B、臺灣 C、澎湖列島 D、遼東半島
(五)、板書設計
第16課 三國鼎立
一、官渡之戰(zhàn):
背景
曹操勢力的壯大
3、官渡之戰(zhàn)
二、赤壁之戰(zhàn)
1、背景
2、過程
3、影響
三、三國鼎立
1、背景
2、三國鼎立的形成
3、三國發(fā)展概況
(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克东县| 石楼县| 汝南县| 新宁县| 武定县| 阿拉善盟| 德庆县| 盐亭县| 景德镇市| 荆门市| 西林县| 德江县| 景宁| 庆云县| 天门市| 抚松县| 上林县| 丰宁| 五常市| 丰宁| 吉水县| 宽城| 韩城市| 琼结县| 东台市| 中山市| 江城| 封丘县| 江都市| 白沙| 巴东县| 牡丹江市| 侯马市| 新宾| 辽中县| 腾冲县| 高陵县| 尉犁县| 沁源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