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等人創辦企業的經歷,認識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過程,分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緩慢的原因,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風俗習慣方面的變化,通過比較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與現代社會生活,引導學生用發展的觀點和縱向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張謇辦實業的了解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原因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近代實業家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和與時俱進的態度。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難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和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在舊中國,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稱前面都加了一個“洋”字。你能說出帶“洋”字的生活用品嗎?為什么要加“洋”字?這表明了什么?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5課《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重新回到20世紀前后的中國,去了解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二、探究新知(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課件出示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的大生紗廠圖片,思考:從張謇創辦實業的事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張謇出于愛國之心興辦實業的愛國精神和不懼世俗的勇氣令人欽佩。2.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這一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概況,提煉其中重要信息,繪制成表。提示:時期 特點 原因19世紀六七十年代 產生 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刺激,洋務運動的推動,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辛亥革命后 發展 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制度,臨時政府的支持,海外華僑競相投資一戰期間 “短暫的春天” 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一戰后 再度受挫 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侵略;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3.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歸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提示: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4.教師提問:在三座大山的壓制下,求生存、圖發展,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呈現出怎樣的特征?提示: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二)社會生活的變化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說說傳入中國的新式交通工具有哪些。這些交通工具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便利?提示:新式交通工具: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便利: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2.教師講解:今天,當我們漫步街頭或徜徉于公園中,所見人們身上的著裝可謂是五顏六色,形式各異。然而,近百年前,人們穿的則是長袍馬褂以及旗袍,男人的腦后都扎著長長的發辮,婦女普遍把腳裹成“小腳”。教師提問:同學們想一想,這樣的著裝打扮,有什么缺點和危害嗎?學生暢所欲言,自由發表意見。3.教師提問: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提示:剪辮、易服、勸禁纏足、廢除跪拜禮、改稱謂等。4.教師講述并出示剪辮、易服、勸禁纏足、廢除跪拜之禮等相關圖片。教師提問:這說明精神文明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提示:民主自由、平等博愛、互相尊重。5.教師提問:近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及特點是什么?提示:原因:①西方的工業文明對近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沖擊;②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發展;③資產階級政治、文化運動推動;④清政府和民國政府推動。特點:變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的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的變化。總體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教師總結: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和外國侵略的刺激,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產生,其發展歷程可謂艱難曲折。既經歷了一戰期間的黃金時代的喜悅,也遭遇了凋謝萎縮的苦楚。在此期間涌現出張謇、榮宗敬和榮德生等著名愛國實業家,積極創辦企業,“實業救國”,愛國之情令人感動。與此同時,隨著西方文明的傳入,在交通通信、社會習俗方面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但總體而言,這種變化是不平衡的,呈現出明顯的差別。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我精挑細選了許多圖片,如古代中國的交通工具、近代輪船、近代火車、照相機、電影、剪辮、易服等。通過這些圖片,復原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穿越到現場,學生興趣濃厚,思考探究也很積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