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教案【學習目標】1、知道宋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狀況。2、運用不同類型的史料,體驗宋代商業的繁榮,經濟格局的轉換和社會的新變化。3、探討商業與農業、手工業、經濟重心南移與科舉重心南移、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系,滲透唯物史觀。【教學重難點】重點:本課各目錄的重要程度比較接近,相較而言,商業城市的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更為重要。難點:理解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變化。【教學方法】讀圖指導法、活動探究法、史料實證法。【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余秋雨新課講授:上新課之前有請我們的小小輔導員上臺展示他課前根據本課內容所畫的思維導圖,請同學們認真聽講,仔細觀察,看看有沒有什么問題或者需要補充的地方。本課的線索可以理清為經濟方面的新變化和社會方面的新變化兩大變化。一、經濟之變(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展示本課時空坐標,讓同學們了解本課重要事件的時間節點x1.農業發展的突出成就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農業發展的表現:表現 影響耕種制度 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提高了糧食產量,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經濟結構 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 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作物種植 棉花在內地的種植始于宋朝,元朝南方植棉逐漸普遍 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邊疆農業 邊疆農業顯著進步 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同學們可以從耕作技術的進步和農作物的種植與推廣角度來理解農業的發展。2.手工業的成就行業 成就 作用制瓷業 ①宋朝:出現了以五大名窯為代表的眾多特色瓷器 ②元朝燒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紅 宋元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為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礦冶業 北宋煤的開采量很大,東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印刷業 發展迅速 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通過教材和PPT大量圖片,對宋元時期制瓷技術的發展和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的史事進行介紹,進而引導學生認識瓷器成為繼絲綢之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培養家國情懷。二、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請同學們思考:什么是商業?商業發展原因、表現?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換從而實現商品流通的經濟活動。商業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商業的發展又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商業的發展包括內貿和外貿兩方面。商業的發展促進城市的發展、繁榮。材料:開封和唐朝的都城長安一樣,人口眾多,但開封是個更加商業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晝夜開放的市場,而不是宮廷和政府機構。多層房屋矗立街頭,并無墻環繞,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劍橋插圖中國史》材料:《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瓦舍勾欄”十分之多,僅汴京就有“大小勾欄五十余座”,有的甚至“可容數千人”。4.經濟重心南移(頭枕東南,面向海洋的經濟新格局)(1)原因:①自然條件: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②社會環境:北方動蕩不安,南方相對安定。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權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遷,增加了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⑤經濟因素:區域經濟發展的多樣性、不平衡性與互補性日益突出。(2)過程地域上: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魏晉南北朝 江南得到初步開發中唐以后 經濟重心南移開始南宋時期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3)表現蘇湖熟,天下足重新開通大運河開辟長途海運航線(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于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遷移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史料拓展:【歷史趣聞】兩宋時期的全國Ⅰ、Ⅱ、Ⅲ卷北宋后期,科舉考試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許北方五路分別考試,單獨錄取,以維持南北地區間取士人數之大體均衡。明宣德年間,科舉考試正式實行南北分卷錄取制度:應天及蘇、松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歸入南卷;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歸入北卷;一些文化較落后、士子登第困難的地區歸入中卷。每錄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思考點: 北宋科舉考試分卷的做法其利弊如何?①從南方考生角度來看,并不完全公平。②從國家全局角度來看,有利于維持取士人數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③為后世錄取選拔制度提供借鑒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開封府落榜士子揭發,本年度開封府取中舉人25人,有13人系“寄籍取中”,其中10人來自兩浙路蘇州府。“寄籍”案在兩宋大量存在,屢禁不。——編自《宋史.太祖紀》等二、社會之變(社會的變化)1、門第觀念淡化:(1)門第觀念仍然普遍;(2) 婚姻擇偶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3)大批平民出身的士人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政壇;2. 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1)賤民階層數量減少;(2)世襲奴婢減少,雇傭關系發展;(3)無地農民的人身束縛減少。通過PPT看官員、農民、奴婢和民族來探尋社會之變,并且分析社會之變產生的原因及特點。原因 社會變化1.世家大族的衰落; 2.商品經濟的發展; (根本原因) 3.科舉制度的發展; 4.政府政策的調整。 門第觀念的淡化(功利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平等化)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流動化)課堂練習:見配套課件。課堂小結:宋元時期經濟的新發展既體現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在前代基礎上的進步和繁榮,也體現在空間上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基本結束。經濟的發展帶來社會的變化,社會的這些變化又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歷史就是在這種相互促進中不斷向前發展的。作業布置:見配套作業。【板書設計】【課后反思】本課以“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為題,但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實際情況考慮,都只能以宋朝為主,因為經濟發展成就以宋朝最突出,在講課的過程中,注意把控每個子目的比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