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教案【教學目標】1.時空觀念:回憶初中學習的中國古代歷史年表,對清朝在中國古代史上的時序坐標進行定位,并與世界歷史發展脈絡相結合,了解這一時期世界聯系的加強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等重大變革,引領學生結合中外歷史素材創設合適情境,從而更好地從正反兩方面理解清朝的統治措施,能夠在時間軸上大致標出康雍乾盛世時期、《尼布楚條約》簽訂、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2.史料實證:形成時空觀念后,在教材圖文史料的基礎上繼續增加有用史料,針對網上紛繁復雜的史料指導學生學會辨別真偽,繼續學習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確觀點;堅持論從史出,在合理邏輯和嚴密論證的基礎上探究清朝歷史,明白這一時期封建社會鼎盛局面之下的中國為何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3.歷史解釋:以時空觀念的形成和多渠道獲得的有效史料為依據,使學生對這一時期鼎盛與危機并存的歷史現象形成自己的正確觀念和態度,學會通過中外歷史對比來分析清朝由盛轉衰、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敢于表達自己的思考與觀點,分析清朝統治措施及其影響。4.唯物史觀:我國清朝時期與世界形勢的聯系更加密切,在此背景下我國卻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通過這一對比反思,使學生明白與時俱進、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必要性。針對清朝包括閉關鎖國在內的統治政策,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以史為鑒,吸取經驗教訓。5.家國情懷:結合《清朝疆域圖》,使學生明白清朝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發展與版圖奠定,再次肯定臺灣、新疆、西藏等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強化民族認同感,教導學生自覺維護國家主權,加強對學生的情懷教育。【教學重難點】重點:君主專制強化的表現及雙重效果,清朝疆域的奠定難點:現代中國版圖的奠定,康雍乾盛世局面下的危機【教學方法】根據本課特點,使用圖示法、情境創設、問題驅動、合作探究、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等教學方法。【教學流程】課程導入:結合課前預習的成果,對優秀學生的疆域簡圖進行展示,借此對本課進行導入:“清朝如此廣大的疆域版圖是在什么樣的基礎上奠定的?如何奠定的?”接著,展示清代宮廷畫家徐揚的《盛世滋生圖》,創設情境,再次提出問題:“清朝如此繁華的統治局面被稱為什么盛世?這一盛世局面如何出現的呢?”,引出對第一子目“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的學習。新課講授:1.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1)創設情境:通過文字材料的介紹,如“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耕地先表現在荒地的大量開墾、耕地面積的擴大。康熙二十四年,全國共有耕地六億畝,到乾隆帝去世,全國耕地約為10.5億畝。清朝糧食產量比明朝萬歷時期增長了一倍之多,全國糧食產量則增至2040億斤。當時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的巴羅估計,中國的糧食收獲率為15:1,而當時的歐洲,糧食收獲率居首位的英國也僅僅為10:1。清朝的經濟和人口的增加還主要歸因于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的大力推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朝人口突破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此外,天文學、繪畫、醫學等各個方面,也都有巨大進步。”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白康雍乾統治之下清朝的繁盛局面,并提出啟發性問題:“清朝如何建立此般盛世局面的呢?”從而引出對清朝政治制度創新、經濟發展措施、思想文化控制等內容的學習。(2)合作學習:①奏折制度:通過史料的閱讀與分析,如“從前做皇帝,外面送給皇帝的公事,先送到六部,皇帝拿出來的公事,六部也一定得先看。…寄信上諭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譬如是有關經濟財政問題的,送給江蘇巡撫,連戶部大臣也不能看。…如是則一切事情,全國中外各長官,都直接向皇帝發生關系,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使學生理解奏折制度的含義,學會分析奏折制度的影響。②軍機處:結合初中所學知識,鼓勵歷史知識程度較好的學生為大家講解軍機處的由來及影響,在此基礎上補充史料“雖然軍機大臣位極人臣,但在皇帝眼里畢竟只是奴才,所以辦公室簡陋得難以想像…皇帝在清晨處理政務,住在紫禁城外的軍機大臣只能起得更早。從軍機大臣王文韶的日記看,他一般在寅初入值。光緒七年元旦是丑正到值廬。散值的時間多在辰初或辰正”,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軍機處在加強君權中的重要作用。③文字獄:結合初中所學,鼓勵大家踴躍發言,講講自己記憶中清朝“文字獄”的案件,教師進行史料補充,使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明白文字獄雖暫時利于清朝的社會穩定,但這種高壓下的穩定非常脆弱,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3)總結升華:通過高考題及時練習,在此基礎上提出總結性問題:“對于這樣一種高度強化的君主專制,你怎么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分享,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方法指導與答題示范。2.清朝疆域的奠定與上一節課知識相結合,在明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的基礎上,清朝繼續強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奠定了中國的廣闊版圖。(1)創設情境:①引用鄭成功《復臺》一詩,開始學習清朝對東南地區的管理措施。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強調1683年,清政府設立臺灣府,再次證實臺灣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②結合初中所學知識,提問學生回顧關于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的內容;在知識回顧的基礎上展示圖文材料,再次證實東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③與上節課所學知識相結合,明白與明朝相比,蒙古地區疆域的變化及政府對蒙古地區統治措施的變化。通過《中國通史》的材料“清廷為了平定準部,不斷用兵西北,耗費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增加了人民的負擔,但對準噶爾部的平定,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鞏固了清朝政府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統治,打擊了沙皇俄國的侵略勢力”,啟發學生思考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的意義所在。④通過材料展示,如“西藏的佛教規定,達賴或班禪以其轉世“靈童”作為繼承人。為防止蒙藏貴族操縱轉世靈童,清廷特別頒發金瓶,規定選定轉世靈童時,要將找到的幾個靈童的名字,用滿文、漢文和藏文三種文字寫在象牙上,裝入瓶中。轉世靈童由駐藏大臣擎簽確定,然后報請朝廷批準,才能成為合法的繼承人”,明白清政府在西南地區實行的駐藏大臣、金瓶掣簽制度、理藩院、改土歸流等管理措施,使學生從材料中總結出清政府因地制宜的地方管理方式。(2)階段小結:最后,展示清朝疆域圖,引導學生感受清朝疆域版圖的奠定,證實新疆、西藏、臺灣等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僅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也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得到鞏固。3.統治危機的初顯①新知學習:結合唐甄《潛書》“清興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等史料,與上一子目相結合,教師提出啟發性問題:既然盛世如此繁華,為何清朝開始由盛轉衰呢?從而引出對第三子目的學習。依據課前預習成果,鼓勵學生展示自己整理的盛世之下的危機:人口膨脹、生態破壞、貧富差距、農民起義、閉關鎖國等。教師進行史料補充,如“康乾時期由于人口政策的失誤,導致巨大的人口壓力,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更趨嚴峻。當時人們通過圍湖造田和為圍河造田,來開拓更多的耕地…毀塘、填溝、截河、占用河道造田、與水爭地,成為全國性的問題,這不僅摧毀了本就脆弱的水利設施,而且釀成了更大的生態災難。還有大規模水土流失,導致了乾隆年間出現大范圍的江河湖堰淤塞。”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觀念。②深度延伸:結合《從清朝外交機構的變化談中國外交近代化》中的材料“在朝貢外交體制下,中國沒有專門辦理外交事務的機構。外交事務由禮部和理藩院兼理。禮部是清朝管理對外事務的主要機構,但是外交只是其職能的一個方面,禮部的主要職責是管理禮儀、祭祀、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清朝外交仍然處于宗藩貿易體制下,朝貢是中外交往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中外交往中,中國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將外國使 臣均視為朝貢者,中外并沒有形成平等的外交理念和禮儀。” 提出啟發性問題:“綜上所述,清朝的對外政策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嗎?該政策將帶來怎樣的影響?”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表達,并展示答案示例。課堂小結:封建制度發展到清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程度已經達到了頂峰,清朝前中期的皇帝為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創立了奏折制度,在紫禁城內設立了軍機處繼續強化皇權,在廣大邊疆地區也在順應地方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嚴格把控,收復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并設府管轄,簽訂《尼布楚條約》穩定東北,平定準噶爾部叛亂與大小和卓叛亂后設置伊犁將軍管理新疆,冊封班禪并派駐藏大臣共同關系西藏,改土歸流以加強對西南地區管理,偌大國土上出現了康雍乾盛世局面。但盛世之下掩藏著巨大危機:文字獄在加強對臣民思想文化控制的同時,也緊緊束縛了人們的頭腦;錯誤的人口政策引發人口膨脹與生態破壞,白蓮教領導下的農民起義也層出不窮;朝廷內部逐漸腐敗,地方貧富分化加劇;隨著世界聯系的加強,海外貿易與發展資本主義逐漸成為當時的歷史潮流,在此背景下為了自衛,自詡天朝上國的清政府卻違背歷史潮流,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這些都預示著晚清即將在世界競爭中處于被動局面。課堂練習:1.(2020浙江)史載,康熙帝北巡,行至華北平原與內蒙古草原接壤地帶,發現一片水草豐美、林術(木)蔥郁、動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與“定邊”的考慮,令人“前往相度地勢,酌設圍場”,劃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為圍場獵苑。結合史實判斷,該“圍場”具備了下列項中哪些功能( D )①避暑 ②練兵 ③圍獵 ④處理民族事務A .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2016全國卷)福建各地族譜中有大量關于入臺族裔回鄉請祖先牌位赴臺的記載,此類現象在清乾隆年間驟然增多。這說明乾隆年間( B )A. 族譜編修順應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陸移民已在臺灣安居繁衍C. 內地宗族開始整體遷移臺灣 D. 兩岸居民正常往來受到阻礙3.(2014新課標)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國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 C )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 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C.自然經濟受到了進口貨物的沖擊 D.民間貿易發展沖擊清廷的統治作業布置:見配套作業。【板書設計】【課后反思】在上一節課對明朝政治制度變化、疆域管理措施等內容進行學習的基礎上,可以更好地理解本課關于清朝政治制度創新、疆域管理、對外政策與危機等內容。但對于如何透過盛世局面看出清朝社會的潛藏危機、如何評價清朝的外交政策等問題,仍需教師補充材料,進行引導,啟發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