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教案【學習目標】1.時空觀念:結合初中學習的中國古代歷史年表,對明清在中國古代史上的時序坐標進行定位,并與世界歷史發展脈絡相結合,了解這一時期歐洲、美洲社會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引領學生結合材料創設情境,從而更好地理解明朝的統治措施,能夠在時間軸上大致標出包括中國明朝建立、歐洲文藝復興、中國鄭和下西洋、歐洲迪亞士航海等中國史與世界史所發生的重大事件。2.史料實證:在形成時空觀念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內外的可靠史料,學習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整理辨析,去偽存真,形成正確觀點;3.歷史解釋:以時空觀念的形成和多渠道獲得的史料為依據,使學生對這一時期歷史事件形成自己正確的觀念和態度,學會通過對比分析這一時期中國開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明白順應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必要性。4.唯物史觀:指導學生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分析歷史事件,明白明朝統治之下既有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輝煌時刻,也有黨派斗爭、厲行海禁等嚴峻問題,教育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看待這一時期的歷史事件,知道人民群眾在推動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并結合世界歷史發展形勢體會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我們要以史為鑒,不可固步自封、閉關自守,而應順應潮流、進行革新。5.家國情懷:通過對比封建社會末期政府的所作所為,明白當下我們政府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崇高精神,感受居安思危與積極主動走向世界的重要性。通過學習,也使學生明白這一時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版圖的奠定,肯定臺灣等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引導學生自覺維護國家主權,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明朝海上形勢和內陸邊疆的問題及治理措施難點:對明朝政治制度變化的認識,明朝與世界的關系【教學方法】根據本課特點,使用情境創設、問題驅動、小組合作、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等教學方法。【教學流程】新課導入:展示北京故宮美景圖,并通過詩詞“瓊樓仙閣勢恢宏,天下皇家第一宮。滾滾長江水東逝,榮華富貴轉頭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如今的故宮、如今的紫禁城,是何時修建的?它們在明清時期又有何地位?”從而快速引出本課對明清歷史的學習。新課講授:1.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創設情境:通過文字材料的介紹,如“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來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認為在自己統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們甚至經??紤]把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殺掉,然后把土地用來放牧(元史),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科目,都能用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錢”、干活有“常例錢”、打官司有“公事錢”,怕了吧,那我不出去還不行嗎?不干事還不行嗎?那也不行,平白無故也要錢,要收“撒花錢”。”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白元朝末年的社會狀況,并提出啟發性問題,引出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相關史實。之后,引用新材料“昨日同臺言晏晏,今朝忽訝已瑯當。元璋廷問宜須記,唯悅君顏說萬鋼”,明白朱元璋對“畏法度者最快活”的肯定,引出接下來對明朝政治體制的學習。(2)合作學習:①廢除宰相:通過《明史》內容,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回顧漢朝、唐朝、宋朝對宰相一職采取的措施,與明朝進行對比,得出明朝廢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②設置內閣:通過文字材料展示廢除宰相后皇帝面臨的嚴峻問題,鼓勵學生回答明朝內閣形成過程,教師對“票擬”、“批紅”等專有名詞進行補充解釋,加深學生對內閣性質的理解。③特務機構:通過對東廠、錦衣衛、宦官專權等歷史現象的補充學習,使學生明白這一時期特務機構的盛行。再通過學者研究中對八股文的史料補充,如“八股文形成過程很長,大約定型于明朝中葉成化年間。明清國子監和各級官學的教科書是傳統的四書五經,朱元璋還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誥》,宣揚絕對君權,要求臣民服從的封建主義…他還授意翰林學士劉三吾對《孟子》進行刪節,刪去“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二不聽,則易位”等八十五條,都是《孟子》及儒家思想的精華內容。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舉,此外絕無實用價值?!眲撛O情境,使學生明白這一時期專制、封閉的社會環境。(3)總結升華:結合教材第76頁關于廢相的不同觀點,鼓勵學生分享交流自己學到的關于明朝政治制度變化的內容感想,完成本課重點的教學。2.明朝沿海形勢與內陸邊疆為方便教學,將教材第二子目與第三子目部分內容進行整合。(1)創設情境:先通過材料“明朝的邊疆政策,總體上是延續了自漢唐以來的傳統邊疆理念,與元清有很大不同。明朝初年,明太祖提出了“中國既安,守在四夷”的治邊理念,這是對歷代中原王朝“守土固本”“守中治邊”的邊疆理念進行繼承、發展而得出的,后世的明朝諸帝都堅持明太祖的這一思想,同時,明太祖、成祖也繼承了中國歷代王朝“夷夏之分”的傳統觀念,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據其地不足以為資,失其勢適足以自殞”,于是自開國起便修筑長城、嚴防北方蒙古的侵擾。這些治邊理念就決定了明朝的邊疆政策是以“守”為主的。”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白這一時期明朝對內對外政策的整體特點,再各自展開教學。(2)合作學習:①鄭和下西洋:在初中已經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圖片和文字材料,如“不為開疆不為商,鄭和底事下西洋。九重廊廟千秋恨,七度樓船萬里航。此日寂寥憐石像,當年浩蕩涌云檣。長留三寶清清井,華裔何曾忘故鄉。”,簡單回顧鄭和下西洋的相關知識點。接著,提出深層次問題:“明朝能完成鄭和下西洋這樣的壯舉,原因有哪些?“下西洋”政策產生了什么影響?到了明朝后期,有沒有保持下去呢?對比歐洲航海家活動,你如何看待明朝下西洋政策的變化?”,鼓勵學生分享交流自己的觀點,進行歷史解釋,得出合理結論。②戚繼光抗倭:以戚繼光所著《練兵實紀》和《韜鈐深處》一詩為導入,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帶領學生回顧戚繼光這一歷史人物。結合《明朝那些事兒》部分內容,使學生明白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背景與惡劣影響,理解戚繼光作為民族英雄進行抗倭行動的必要性。接下來,結合鴛鴦陣及其所取得的戰果,根據材料,提出新的啟發性問題:據材料可知,抗倭的戰果對明朝對外政策有何影響?由此可見。戚繼光抗倭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③歐洲殖民者:先結合地圖,啟發學生思考歐洲殖民者得以來到中國的前提是什么,與世界史內容進行結合。接著,依據初中所學知識和本課教材內容,鼓勵學生講解當時我國遭受到了哪些歐洲殖民者的侵略,對我國澳門、臺灣地區進行了哪些侵犯,包括鄭成功在內的我國人民又對這些侵略活動進行了哪些反抗。④內陸邊疆:根據預習成果,提出總結性問題:“閱讀教材,在北部、西南、東北地區,明朝分別實行了怎樣的措施加強邊疆管理?”通過教材內容,和教師補充的史料,如““北虜(嶺北行省的蒙古族)散處漠北,人不耕織,地無他產。虜中鍋釜針線之日用,須藉中國鑄造。鈾緞絹布之色衣,惟恃搶掠”。在不能夠從明朝以和平貿易方式取得所需物資的情況下,蒙古人的生活陷入極大的困難之中…以至于明人也于心不忍,“其瘦餓之形,窮困之態,邊人共憐之””,突破這一知識點。3.明清易代結合前面內容,少數民族中的一支——女真族,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后逐漸發展壯大。教師通過材料,如“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的窮奢極欲,發展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據載,當時宮女們一年的胭脂費就花掉四十萬兩白銀,相當于萬歷末年九邊恫銀的七分之一。至于修宮殿、建陵寢的經費更是難以計數。上行下效,各級官吏也是“窮耳目之好,極聲色之欲”,追求糜爛生活,貪贓枉法成風,收受賄賂盛行。因此,宦官、朝臣與外戚援黨結派,相互傾軋。朝廷 如此,地方就更不堪言了。伴隨政治上的黑暗腐朽,同時有經濟上的殘酷掠奪。這種殘酷的剝削壓迫,終于釀成了起義之火?!?,使學生對明末社會環境有更深的了解,知道李自成起義等史實,明白清朝得以壯大并統一全國的社會背景,也為下一節課做好準備。4.深度思考教師列舉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的觀點:“這種不景氣的趨勢愈演愈烈,使整個王朝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其所以能勉強維持,實在是因為替代的辦法尚未找到。而像我們這樣龐大而歷史悠久的帝國,即使在不利的條件之下,僅憑慣性的作用也可以使這個王朝繼續存在若干年月?!辈l學生思考:“關于作者“慣性的作用”這一說法,你怎么理解?”鼓勵學生分享交流自己的觀點,并勇于展示。課堂小結:本課作為第四單元的第一節課,先為我們介紹了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這一時期的歷史事實。按照時間與空間順序,本課主要內容是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課堂練習:1.(2014重慶)圖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 B )A.對外交流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 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 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2.(2018全國Ⅲ)昆曲在明朝萬歷年間被視為“官腔”,到清代被譽為“雅樂”“盛世元音”,宮廷重要活動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區“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戲必請昆班, 以示府城中廟會之高雅”。這些史實表明,昆曲在明清時期的流行( D )A.陸王心學廣泛傳播 B.吸收了京劇的戲曲元素C.社會等級觀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作業布置:見配套作業。【板書設計】【課后反思】本課的學習者是新高一學生,經過初中三年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已基本形成,關于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狀況與當時世界發展形勢已有了基本了解,但史實掌握尚不牢固,關于明朝體制變化、版圖奠定等專題的學習也并不深入,仍需教師進行引導與補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