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目標1.了解秦朝統一后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了解秦朝的暴政與秦末農民起義,理解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正確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3.通過史料分析,進一步認識秦朝滅亡的教訓,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深刻含義。教學重難點重點:秦朝統一的歷史條件;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與影響;大一統國家形成的意義;秦朝滅亡的原因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意義;教學方法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提前完成導學案。3.利用PPT通過圖片等形式展示本課內容,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本課重難點知識。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戰國中后期,統一逐漸成為當時人們的共識。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書于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記載:“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作者認為只有統一才能結束戰亂。新課講授上新課之前有請我們的小小輔導員上臺展示他課前根據本課內容所畫的思維導圖,請同學們認真聽講,仔細觀察,看看有沒有什么問題或者需要補充的地方。秦的統一展示本課時空坐標,讓同學們了解本課重要事件的時間節點(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組,一三五組展示,二四六組點評)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和所學知識概括秦統一的原因。秦統一原因(1)人民渴望統一(2)諸侯爭霸戰爭促進民族間的交流,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3)秦王嬴政個人作用(4)靈活運用“遠交近攻”的對外戰略(“遠”指齊國、“近”指韓國)(5)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增強2.秦統一的進程BC230-BC221,秦實現國家統一。滅六國順序為:韓、趙、魏、楚、燕、齊。最后形成了秦朝的如下圖的疆域北方:北擊匈奴,奪河套,修長城,筑直道南方:南平百越,修靈渠,置郡縣西南:開辟“五尺道”,轄管西南夷《史記》對其有所描述:六合之內,皇帝之上。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史記· 秦始皇本紀》秦實現統一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其政權呢?3.秦鞏固統一的政治措施措施 內容確立皇帝制度 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設立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推廣郡縣制 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通過圖解進一步理解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除了采取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外,秦朝還大規模推行鞏固統一的措施,通過下面表格找出秦鞏固統一的措施。4.秦鞏固統一的其它措施措施 內容經濟方面 統一車軌、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編制戶籍政治方面 頒行法律;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文化方面 統一文字軍事方面 南征越族,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合作探究一:5.據材料說明嬴政一統天下的歷史意義。材料一 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 —《史記 秦始皇本紀》材料二“百代行秦制,中國兩千年歷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從秦以后,漢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實也是秦的翻版,沒有長時間的四分五裂、漫長的戰爭,我們才能文明生生不息。”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材料三 而全國大一統的局面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環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紛爭和割據,可以減少某些統治階級內部的有害戰爭。……統一集權的政治環境還有利于全國范圍內的經濟交流和商品流通。……全國大一統的政治形勢還有利于在非常廣泛的范圍內交流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 ——胡如雷:《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建立了疆域遼闊的統一國家,奠定后世疆域的基本版圖;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后世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結束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有利于社會穩定;促進多民族之間的交融,推動經濟文化發展秦統一后只存在了十幾年的時間,秦的速亡與秦的暴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閱讀教材找出秦暴政的表現。二、秦朝的暴政1. 表現(1)秦始皇的暴政①生活上:窮奢極欲,大興土木。②經濟上:征發繁重,百姓不堪重負。③法律上:刑法嚴苛,人民搖手觸禁。④思想上:焚書坑儒,產生惡劣影響。(2)秦二世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加重人民負擔。2. 后果:致使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最終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三、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前221—前207)1.秦末農民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2.秦朝速亡材料一:《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占領陳后:“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材料二:《史記·項羽本紀》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3.楚漢戰爭BC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秦朝速亡BC206年—BC202年,劉邦、項羽四年楚漢戰爭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最終擊敗項羽,建立西漢得民心者得天下王朝。合作探究二:秦朝為何短命而亡?給中國古代政治帶來了什么影響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封建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過秦論》史料三 秦朝統治者完全無視人民的意愿,不顧人民的死活,導致人民揭竿而起,最終使秦王朝被農民起義的浪潮所吞并。秦朝的覆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給統治者以極大的震撼,這使統治者不得不對民眾的力量與作用重新加以認識。歷史也充分證明,凡是強調以民為本,注重把對人民的盤剝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的時代,往往會保持較為長久的繁榮和穩定。雖然由于地主階級的剝削本性,“以民為本”往往成為一種理論宣傳或政治理想,但民本思想畢竟承認了君和民的相對性,其力圖在不改變君主民仆地位的前提下,保持兩者的平衡、和諧,有利于君主自我調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和王朝統治的長治久安。——王紹東《論“亡秦之鑒”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1)因為秦不在乎人民的幸福,只追求國家的強大(2)影響:使歷代統治者不得不重視民生問題。課后總結秦朝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期,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掌握秦統一的條件,鞏固王朝的措施,以及速亡的原因等知識點。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理解“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區別與聯系。課后作業史料二“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記·李斯列傳》“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 ——《漢書·主父偃傳》“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李白《古風·其三》“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論》“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贄《藏書》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評價秦始皇的功績和過失。板書設計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秦的統一秦統一的原因秦統一的進程秦朝鞏固統一的政治措施秦朝鞏固統一的其它措施秦統一的進程歷史意義秦朝的暴政表現后果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1.秦末農民起義秦朝速亡楚漢戰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