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目標1.運用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能描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同時通過比較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認識到學術界一般將“三家分晉”作為春秋與戰國分界線;2.通過史料分析,總結春秋戰國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特征,論述大國爭霸的影響,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3.通過分析春秋戰國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特征的不同史料,論述百家爭鳴的背景。教學重難點重點: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發展情況。難點: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教學方法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提前完成導學案。3.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春秋戰國的兩個視頻,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本課重難點知識。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你的“春秋戰國”印象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予以回應。新課講授上新課之前有請我們的小小輔導員上臺展示他課前根據本課內容所畫的思維導圖,請同學們認真聽講,仔細觀察,看看有沒有什么問題或者需要補充的地方。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政治之變)展示本課時空坐標,了解春秋戰國名字的由來及具體時間劃分。觀看視頻,大概了解一下春秋戰國。合作探究一 諸侯紛爭與華夏認同的關系通過視頻和合作探究一讓學生比較春秋和戰國不同之處。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經濟和社會之變)圖一為變法的直接原因,圖二是從生產力發展角度加上教材上的關于農業發展對于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促進,共同推動了商鞅變法的產生。2.根據視頻及課本內容,歸納商鞅變法的內容3.商鞅變法的作用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漢書·食貨志》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史記·李斯列傳》結合材料及視頻內容,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三、諸子百家學說(思想之變)合作探究三1.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閱讀上面6副圖片和教材P12第四、五自然段,概括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的主要背景經濟:鐵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政治:諸侯爭霸,分封制崩潰變法圖強,禮賢下士社會:各國紛爭,提供了自由寬松的環境階級關系: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士的活躍文化:私學興起,學在官府變為學在民間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變革2.諸子百家(1)孔子PPT展示孔子的圖片,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孔子的思想主張,并填寫學案上的表格。PPT逐條展示孔子的思想主張,并講解,配以相關的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思想主張 內容 作用思想核心 “仁”,即關愛他人,反動苛政和任意刑殺 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治國理念 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克已復禮,具有保守性),同時也承認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教育成就 以“有教無類”的思想創辦私學 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有利于學術下移。文化貢獻 整理六經 有利于文化傳承(2)老子PPT逐條展示老子的思想主張,并配以相關史料進行講解。a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抽象的“道”。b樸素的辯證法:認為事物存在著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c治國理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不妄為),小國寡民。結合教材12頁內容,歸納百家爭鳴時期各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張?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儒家 孟子 人性善,“仁政”荀子 人性惡,隆禮重法道家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尚賢法家 韓非子 以法治國,中央集權陰陽家 鄒衍 五行相生相勝3.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材料一: 春秋戰國之際的百家爭鳴,對當時社會和后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百家爭鳴在經濟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繁榮,同時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轉型;在政治上,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種力量的壯大崛起,動搖了周天子的地位,豐富繁榮的文化又影響著各個諸侯國的政治改革;在文化上,百家爭鳴使文化由原來的教育僅限于統治階級內部進行的“學在官府”發展成為人人都能夠通過不同渠道獲取知識,對世界觀和社會現象進行思考,使文化傳播和文明進步都跨入了一個新的段。其次,百家爭鳴當中形成的學術派別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也要汲取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譚風雷《對春秋戰國之際“百家爭鳴”的幾點分析》材料二:據《莊子 天下篇》記載:“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堯舜道……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內物后,故能為萬物主。──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閱讀上面兩則材料,分析司馬遷所說的儒、墨、法、道各家之長分別是什么?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總結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儒家重在“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即重視“禮”,禮就是倫理和社會秩序。墨家主張強本節用,發展生產。法家不別親疏,主張“嚴刑峻法”用法律制度維護統治。道家的主要思想是“無為”。歷史影響:是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新型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具體表現為儒家: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變革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