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教案【學習目標】1.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與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2.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難點】重點: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難點: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和意義。【教學方法】讀圖指導法、活動探究法、史料實證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五代時期,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中原王朝更迭頻繁。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趙宋王朝。趙匡胤當上皇帝后,擔心宋朝也會成為繼五代后的又一個短命王朝,為此徹夜難眠,于是問宰相趙普:“天下自唐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我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趙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新課講授:上新課之前有請我們的小小輔導員上臺展示他課前根據本課內容所畫的思維導圖,請同學們認真聽講,仔細觀察,看看有沒有什么問題或者需要補充的地方。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展示本課時空坐標,讓同學們了解本課重要事件的時間節點首先閱讀教材通過時代背景了解北宋建立及加強統治的原因。原因: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局部統一;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教訓;目的是為了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北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首先通過表格學習北宋從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加強對地方的控制。(1)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政治上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財政上 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地方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軍事上 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此外,北宋還分散機構的權利。分散機構權利中央 軍事 設樞密院分割宰相軍權,并與“三衙”互相牽制,實現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財政 設三司分割宰相財政權行政 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地方 設立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通過圖片進一步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3)實行崇文抑武方針①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②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北宋的崇文抑武方針,主要是為了壓制武將,防止武將跋扈,但不是輕視武備乃至軍隊。事實上,宋朝對軍隊是極為重視的,每年的軍費開支約占財政支出的70%、80%左右。軍隊最多的時候達到120萬。通過綜合探究的形式對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進行總結。3.影響(1)積極: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重要集權。(2)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北宋的統治危機主要表現在軍事和財政兩個方面。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北宋統一后,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通過課本具體了解北宋面臨的邊防壓力。1.邊防壓力北部 遼占領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北宋曾試圖奪回燕云十六州,卻遭慘敗。后來遼軍大舉南下,北宋被迫簽訂協議,通過“歲幣”等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西北 北宋與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通過“歲賜”等維持穩定。北宋的財政危機主要來源于軍隊。北宋在邊疆戰事中頻吃敗仗,卻供養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這支軍隊是通過招募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訓練廢弛,素質低下。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大半。另外,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也不斷膨脹。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因此財政狀況日益惡化。通過閱讀教材找出財政危機的原因和結果。2.財政危機(1)原因: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不斷膨脹。(2)后果: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閱讀“歷史縱橫”的內容,了解北宋的募兵政策。通過探究的形式分析王安石變法的措施、目的、及影響三、王安石變法1.背景: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慶歷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歸于失敗。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1)“慶歷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2)宋仁宗對改革者的懷疑。(3)改革措施“太猛”。(4)改革的思想動員不夠,配套措施不到位。(5)對罷黜官員的安置沒有著落等。目的和原則:改變積貧積弱局面,實現富國強兵;加強國家對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領域管理和控制。措施方式 目的富國方面 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 調控經濟、開辟財源強兵方面 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 用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總結王安石變法的影響。4.影響(1)積極: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2)消極:強兵效果不明顯;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圍繞變法問題,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有利于社會的進步,但它不可能從根本上觸動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的危機。【師】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兩位皇帝徽宗、欽宗被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滅,北宋康王趙構即帝位,史稱南宋。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2.金與南宋的對峙(1)岳飛抗金,局部勝利。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檜卻視岳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通過教材學習“紹興和議”的內容。(2)宋金“紹興和議”。①時間:1141年。②主要內容: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歲貢”。宋金又經過幾次戰爭后,南宋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局面。課堂練習:見幻燈片課堂小結:宋朝的制度體系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與安定,是一大歷史貢獻,但也因防弊而生弊,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等問題。然而,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都沒有從根本上扭轉這個體制,最終累及國運。宋朝政治令人掩卷遐思。作業布置:見配套作業。【板書設計】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2)分散中央機構的權力(3)實行崇文抑武政策3.北宋加強專制集權的影響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邊防壓力宋遼爭鋒(2)敗于西夏財政危機王安石變法背景內容影響及評價南宋的偏安北宋滅亡、南宋建立金與南宋(1)南宋抗金(2)宋金合議(3)南北對峙【課后反思】司馬光與王安石在變法問題上分歧的焦點,并嘗試引導學生認識導致他們出現分歧的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