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教案【學習目標】1.通過學案上基礎知識的梳理,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概況,認識元朝空前遼闊疆域是在各民族政權區域統一的基礎上獲得的,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2.通過南、北面官制、猛安謀克制、行省制、四等人制等內容的學習,認識各少數民族制度的特點及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3.運用唯物史觀中民族平等的觀念認識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歷史地位,進而培養學生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謀克制度;行省制度;元朝管理邊疆的措施,元朝統一的意義。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難點:遼夏金元對中原文化的學習,元朝管理邊疆的特點,元朝的民族政策。【教學方法】讀圖指導法、活動探究法、史料實證法。【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材料 (從唐朝中期到元朝)的六百年孕育并實現了“中華”從“小中國”變型為“大中國”的“一次漂亮的轉身”。此種“變身”初見端倪于契丹建立的遼王朝,而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中華的框架是在13到14世紀的蒙古時代一下子擴大起來的”;正是這樣一個嶄新的建國框架,才真正把中華引上了“通向‘多民族之巨大中國’的道路”。——杉山正明:《疾馳的草原征服者》問題:在從“小中國”到“大中國”的轉變中,都有哪些政權?(參考答案: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這些政權中既有漢民族政權,也有少數民族政權。換言之,在從“小中國”到“大中國”的轉變中,少數民族和漢民族一樣,都作出了貢獻。今天,我們學習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新課講授:上新課之前有請我們的小小輔導員上臺展示他課前根據本課內容所畫的思維導圖,請同學們認真聽講,仔細觀察,看看有沒有什么問題或者需要補充的地方。一、遼與西夏展示本課時空坐標,讓同學們了解本課重要事件的時間節點時空坐標1. 遼的建立及其制度(1)遼的建立有關遼的歷史,大家初中學習過。這里簡單回顧一下。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916 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2)遼的政治制度①南北面官: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綜合探究一:遼的政治制度及特點和作用材料1 胡人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胡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胡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宋]余靖《武溪集》材料2 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遼史》卷四五《百官志》根據材料及教材分析遼的政治制度及特點和作用是什么?特點:因俗而治、漢蕃分治,既學習漢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作用:保護漢族封建文明,促使契丹封建化;緩解民族矛盾,促進民族交融和經濟發展。②四時捺缽 :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春水、夏涼、秋山、坐冬)四時捺缽 主要地點 時間 活動內容春 長春州、魚兒濼 正月上旬 捕鵝、鉤魚夏 永安山、炭山 四到七月 避暑、議政秋 慶州、伏虎林 七月入山 射鹿冬 永州、廣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議政、獵虎2 西夏的建立及其制度(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2)建國: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3)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北宋滅亡后,西夏向金朝稱臣,仍然保持事實上的獨立。二、金朝入住中原1.金朝的建立(1)起源: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2)建國: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次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會寧府也稱上京。(3)稱雄:1125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4)遷都:1153年,金遷都燕京,改名中都。金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襲唐宋(漢化)-猛安謀克制度演變:由氏族部落組織到軍事組織再到地方行政組織。性質: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內容: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作用: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不僅有較強的戰斗力,同時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3.由盛轉衰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南北方都出現了難得的國富民安局面,邊境榷場貿易繁榮。然而,平衡很快又被打破。世宗死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驛之所,非燕不可。”——《元史》1、蒙古崛起(1)客觀:當時蒙古草原相互混戰,人民渴望統一;主觀:鐵木真意志堅強、機敏果敢。(2)建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的尊號。(3)擴張: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2、元的建立與統一“大元”出自儒家經典《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對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浩大的宇宙的贊嘆。表現了元統治者欲一統天下的志向。(1)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 (2)統一歷程:1279年,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制度(1)行省制度中央:①元朝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中央宰相機構),并直接管轄大都及其周圍地區(稱“腹里”,包括今山東、山西和河北)。相對于宋朝,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①繼承吸收了宋代的政治制度②保留了少數民族的特色,如宣政院③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地方:②行省制度:(行動的中書省)綜合探究二:元行省制的特點和歷史意義a含義:由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全國共設10行省。材料一:元朝的行省實際上封建中央集權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員的權力相當大。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中學歷史教學史料匯編》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得調動軍隊。——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 秦漢以來,地方行政區劃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歷史傳統等因素來確定。客觀上容易被地方長官當作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自元代始,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顧區域經濟聯系,人為造成犬牙交錯局面。——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思考:根據材料,歸納行省的特點和歷史意義。特點:轄區廣,行省實行犬牙交錯的劃分準則,以清除地方割據的地理基礎。權力大(行政效率高),行省軍政大權集中,但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權)意義: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邊疆發展。是秦朝以來郡縣制的重大發展,是我國省制的開端。(3)其它管理制度邊疆管理修筑驛道,設立驛站,設急遞鋪。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的版圖超越漢朝和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封建統一國家。吐蕃: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西域:薩班歸附,設宣政院臺灣:設澎湖巡檢司四、元朝的民族關系1、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回族: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回回” (回族的前身)四等人制 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此四階級在政治上之待遇,顯分優劣。漢人、南人不為正官。——錢穆《中國史大綱》等級 名稱 民族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第二等 色目人 原西夏、畏兀兒和回回等第三等 漢人 原金統治區的漢族、契丹和女真族等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其他各族等注意:民族矛盾更加尖銳,但民族間的交融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直至今日。材料 忽必烈一路走來,帶來了游牧文明的草原文化與農耕文明的中原文化大融會、大交流、大發展的局面。……上都城(會寧府),孔廟倍受尊崇。這里,帝師寺蒙古學得到傳揚。這里,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各倡其門,廟宇、道宮、佛殿莊嚴肅穆、香火興隆。這里云集天下客商。這里,旅行家、科學家、政治家、學者往來頻繁。這里,物寶天華人文薈萃。 ——殷繼紅《元上都文化》問題:如何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①促進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貢獻;②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受中原(漢)文化影響,不斷學習漢文化;③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做出了貢獻;④活躍中外交流。3、元的滅亡(1)原因:社會貧富差距導致階級矛盾日益嚴重。(2)概況:14世紀中葉,農民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不久元朝滅亡。(3)結果: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拓展:遼人自稱炎黃子孫,稱自己為“中國”,同時也稱宋朝為“中國”。金人進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漢儒學說和理論,自稱中國,金人并沒有將宋人排除于中國之外,宋也有承認金人占據的中原地區是中國,并引申金朝為中國。——趙永春《“中國多元一體”與遼金史研究》元朝實現了全中國的統一 ,“中國”一詞的地域意義突破九州而演變為十一行省 ,人民意義突破漢人而演變為漢、蒙、色目等眾多民族,其文化意義演變為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變化,乃是“中國”主權行使,可以是漢族政權,也可以是少數民族和漢人的聯合政權。元朝同時承認了遼、宋、金“各與正統”的地位。——摘編自何志虎《“中國觀”在元代的轉換》等課堂練習:見幻燈片課堂小結: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作業布置:見配套作業。板書設計起源——契丹族遼朝 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機,上京統治政策:南北面官起源——黨項族西夏 建立:1038年,元昊,興慶府統治政策:基本模仿北宋制度起源——女真族金朝 建立:1115年,完顏阿骨打,會寧府(上京)統治政策:猛安謀克制從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民族崛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建立:1271年,忽必烈,大都元朝 統治政策:行省制度等蒙古族與回族的形成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元朝的滅亡【課后反思】本課在概述遼夏金元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發展基本線索的同時,盡量對其有特色的重要制度予以介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