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單元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二單元,本單元主要圍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進行闡述。基于新教材“大時序與小專題相結合”的編寫脈絡,本課作為第二單元的第一節課,便為我們介紹了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至隋朝再次統一之前的歷史發展過程。按照時間與空間順序,本課共分為三個子目:三國與兩晉、東晉與南朝、十六國與北朝。第一子目介紹了在東漢末年宦官亂政、外戚專權影響下,社會陷入動亂,曹操、劉備等人趁機崛起,自立政權,推動歷史進入三國時期。由東漢到三國的政權更迭過程中,漢族統治者加強了對西南、東南少數民族的管理,為此后更加深刻的民族交融打下基礎。三國逐漸被西晉所取代,國家進入短暫統一,但由于西晉后期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事件,國家再次進入政權分立階段,主要體現為第二子目的東晉與南朝、第三子目的十六國與北朝。這一政權分立時期,南方地區經歷了東晉、宋、齊、梁、陳幾個朝代,與北方地區相比較為安定,吸引了逃避戰亂的北方難民,促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為南方地區的開發做出巨大貢獻。相比南方地區,北方地區受內遷少數民族影響更大,出現了包括前秦、北魏在內的一大批割據政權,各政權爭斗不斷的同時,客觀上也實現了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大規模的交流融合,以北魏孝文帝改革體現最為突出。這些交流融合為北方地區在曲折動蕩中向前發展,直至隋朝建立并重新統一全國,提供了強大動力。除正文內容外,各子目的“學習聚焦”為大家指明了學習方向,“歷史閱讀”、“學思之窗”、“探究與拓展”等欄目都對正文內容進行了詳實的補充,并設置了符合核心素養導向的啟發性問題,對于增強學生史料閱讀的能力和論從史出的觀念均大有裨益。二、學情分析本課的學習者是新高一學生,經過初中三年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已基本形成,但仍需加強。第一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基本掌握史前至漢朝的歷史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結合漢末以來的社會狀況創設情境,學習并深入探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理解這一時期的民族交流融合與南方地區開發對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演進的重要意義,是可以實現的。三、教學目標根據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制訂如下教學目標:(一)時空觀念結合初中學習的中國古代歷史年代表,對三國兩晉南北朝在中國古代史上的時序坐標進行定位,引領學生創設情境,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背景與歷史現象。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理清時空脈絡,使學生能夠通過圖表、時間軸等形式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二)史料實證在形成時空觀念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內外的可靠史料,給學生充分提供這一時期的圖文材料,讓學生學會鑒別史料真實性,學習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確觀點。(三)歷史解釋以多渠道獲得的史料為依據,使學生對這一時期歷史事件形成自己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明白這一時期中國古代史雖發展曲折但蘊含著極大的進步元素,學會闡述并分析民族交融、南方開發等歷史現象的重要意義。(四)唯物史觀創設合適情景,指導學生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分析歷史事件,教育學生用辯證的方法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明白階級斗爭在推動階級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發展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并引領學生理解如何以史為鑒,謀求發展。(五)家國情懷在第一單元對“華夏認同”進行學習的基礎上,本單元依然強調學生對華夏認同、民族意識的把握。通過本課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漢族、內遷各少數民族史實的學習,使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在交流中融合、在曲折中發展的發展歷程,增強民族自豪感。四、教學重難點重點:描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過程,理解政權更迭過程中的民族交融與南方開發,體會這一時期歷史在曲折中的進步。難點:明白十六國、北朝、六朝、南朝等時間概念,建立正確的時空觀念。五、教學方法根據本課特點,使用情境創設、問題驅動、小組合作、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等教學方法。六、教學準備課前教師準備教學設計、課件、習題等教學資源,學生自主或合作預習,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嘗試繪制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間軸。七、教學流程(一)導入圖片展示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出土的武士俑、灶、牛車,通過圖片展示和所附文字解釋創設情境,并結合對課題中專有名詞的解釋,接連提出問題:“北魏在中果古代歷史時間軸上處于哪一位置?北魏墓葬為何既有本族特色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精髓?為何當時能夠出現各民族之間深刻融合的時代潮流?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社會環境究竟是怎樣的?”從而導入本課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與民族融合這一主題的學習。(二)正課1.三國與兩晉(1)創設情境:通過閱讀曹操《蒿里行》和其它文字史料,使學生理解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在特定歷史環境中去思考三國鼎立局面得以出現的特殊原因。(2)合作學習:結合初中已學習過的內容,回顧魏、蜀、吳分別自立為國的時間、人物、都城、管理措施等知識,并提出驅動任務:“你能簡單繪制三國鼎立形勢圖嗎?”,鼓勵學生交流討論,并將成果展示在黑板上,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成就感。學生展示成果以后,教師進行新知的講授:“隨著魏國實力逐漸增強,先后戰勝了蜀國和吳國,在此征戰過程中,司馬炎于266年以洛陽為都城建立了新王朝西晉,實現了國家的短暫統一”,接下來提出新問題:“既然實現統一了,為何接下來又陷入混亂局面呢?”在學生自主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展示當時漢族和內遷少數民族的分布圖,并啟發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鼓勵學生舉手回答,使學生明白西晉統一后雖然民族融合在逐漸加深,但依然面臨來自王朝內外的威脅隱患,從而順理成章地得出該問題的答案。教師展示西晉滅亡后各民族的分布圖,繼續創設情境,提出新問題:“如果你是當時北方地區的普通百姓,你的生活會是怎樣?”從而引出對北方人口南遷、南方經濟的以開發等知識點的學習。利用教材第28頁學思之窗的材料,使學生在閱讀理解文言文史料的過程中,明白當時南方經濟的發展成果。在此基礎上,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和本課內容,鼓勵學生自主思考、交流意見,一起分析南方經濟得以開發的原因。(3)及時升華:三國兩晉南北朝并不只有混戰不休的勢力、更迭不斷的政權,也有因亂世而在客觀上得以交融的各個民族、因人口遷徙而得以開發的南方地區,強化學生對“曲折中的進步”這一說法的理解。2.東晉與南朝與上一知識點相結合,西晉滅亡后我國再次進入政權分立時期,主要表現為南方地區的東晉與南朝、北方地區的十六國與北朝(十六國中的成漢不屬于北方地區)。(1)創設情境:再次結合民族分布圖提出問題:“東晉王朝何時建立的?依靠哪些人的力量建立的?”結合教材第28頁對這一時期士族力量的史料介紹,啟發學生理解東晉被南朝取代的必然原因,并對南朝的概念加以解釋,拓寬學生知識面,助力本課教學難點的解決。(2)提出問題:教師展示南朝時期國內政權分布變化圖,提出驅動問題:“北方地區新的政權由何而來”,從而引出下一子目的學習。3.十六國與北朝與前面內容相結合,西晉滅亡后北方地區先后建立了大批割據政權,加上南方地區的成漢在內,統稱為十六國,北魏建立以后十六國又被北朝所取代。(1)史料拓展:通過一系列文字和圖片史料,使學生提煉出觀點:“北方在政權林立的過程中,客觀上實現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為戰勝南方、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也引起學生對下一節課隋唐歷史學習的興趣。(2)溫故知新:結合初中所學關于淝水之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識,在建立正確時空觀念的基礎上,按照“大時序與小專題相結合”的核心導向,由課前預習效果好的學生為主導,帶領大家學習相關歷史,教師負責指點,尤其要強調高中歷史新加入的“定士族階層”這一知識點,使學生知道北魏延續并強化了門閥制度,為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課做下準備。(3)素養升華:在評價孝文帝改革的影響這一問題上,列舉史學界正反兩方觀點,鼓勵支持正反兩方觀點的學生進行陳述與辯論,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明白歷史事件要從中華民族整體發展的長遠角度來進行評價,從而形成評價歷史事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并自覺以史為鑒,為當下歷史發展貢獻智慧。4.洛陽歷史本課知識學習完畢后,與我們的故鄉洛陽相結合,拓展提問:“回顧我們本節課學過的政權,哪些曾在洛陽定都?”從而引起學生對洛陽地方史的關注。(三)知識小結以師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按照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順序,對課前預習時嘗試繪制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間軸進行修正,并鼓勵學生上臺對時間軸上的重要歷史事件進行講解或討論,對本課知識進行小結。時間軸示例一:時間軸示例二:(四)鞏固練習1.(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屆高三二練試題)《遼史》在敘述契丹南征時,有諸如“沿途民居、園囿、桑柘,必夷伐焚蕩……御寨及諸營壘,唯用桑、柘、梨、栗。軍退,縱火焚之”等記載。這一現象客觀上( C )A.推動了區域性商幫的發展壯大 B.改變了北方傳統經濟發展模式C.加快了蠶桑紡織技術南移步伐 D.隔斷了南北區域經濟文化交流2.(2015新課標全國Ⅱ)唐宋時期,江南經濟迅猛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是( C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劇 C.農業技術進步 D.海外貿易拓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