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新課預習1、 ,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2、 ,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八萬多人突圍西進,開始長征。3、 ,中共中央帶領中央紅軍歷經艱難險阻,終于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4、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 地區,與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二、教學目標1、了解紅軍長征的路線及長征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2、了解遵義會議的召開及其偉大意義;3、探究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和取得勝利的原因。三、本課重點1、紅軍的長征歷程。2、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3、長征精神。四、情景導入飛奪瀘定橋 豐碑 倔強的小紅軍想一想:這些故事都與哪個歷史事件有關?今天我們學習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回顧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瞻仰革命的豐碑,感受偉大的長征精神!五、新課講授戰略轉移與遵義會議1、背景由于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使國民黨統治集團大為震驚。從1930年底,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結果均被紅軍粉碎。2、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通過閱讀教材,回答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總結: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陷入及其危險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3、紅軍長征通過閱讀教材,敘述長征初期的情況。總結: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8萬人西進,沖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但人員損失過半。在這樣的情況下,博古等人執意要去湘西,而敵人已經在紅軍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線,此時毛澤東提出放棄進軍湘西,而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得到多數同志的支持,于是紅軍強渡烏江,攻克貴州北部重鎮遵義。4、遵義會議面臨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有必要糾正之前的錯誤的軍事指揮和決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閱讀教材,歸納總結遵義會議的相關信息?總結:時間 1935年1月,貴州遵義內容 (1)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2)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意義 (1)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2)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 (3)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黨內事務的起始,是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從而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過雪山草地1、閱讀教材我們在本節課的開頭給出了三張圖片資料,請同學們說一說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困難。總結:惡劣的自熱環境,如終年積雪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原,缺衣少食,敵人的圍追堵截。遵義會議后,紅軍克服重重困難,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沖破敵人的包圍,進入甘肅。紅軍勝利會師陜甘1、閱讀教材想一想:長征的過程中有幾次會師?長征結束的標志是什么總結:(1)第一次: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和陜北紅軍在吳起鎮的會師;(2)第二次:1936年10月,紅二方面和紅四方面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的標志是甘肅會寧三大主力會師。2、長征路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紅軍長征經過了贛、閩、粵、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陜12個省,越過了五嶺山脈,湘江、烏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歷經25000里。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3、歸納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請同學們歸納總結長征勝利的意義。總結: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4、知識拓展七律·長征毛澤東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是一首記敘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震驚全球的歷史事件的革命史詩。它不僅以精煉之筆高度地概括了紅軍奪關殺敵的戰斗歷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藝術地、形象地表現了紅軍戰士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大無畏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六、課堂總結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話,突破時代和國界,在世界上廣為傳揚。同時,它又像一處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吸引著中外的新聞記者、戰史專家和藝術家。長征不但是戰爭史上的奇跡,而且還是20世紀中華民族靈魂最壯美的寫照——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及它領導的工農紅軍是戰無不勝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