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教學目標】1、講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故事,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2、知道遵義會議,認識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教學重難點】重點:遵義會議。難點: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意義。【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出示紅軍長征的相關圖片,這些圖片展示的都是紅軍長征時的事件。紅軍為什么要長征?長征經過、結果如何?有何意義?今天學習《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二、自主學習(一)自學要求:認真閱讀課本p81-84,根據自學提示完成下列問題,限時6分鐘。(二)自學問題:1、長征的原因?2、長征開始時間、地點?3、遵義會議的時間、地點、內容、意義?4、中央紅軍長征的過程?5、紅軍長征結束的標志?時間?地點?6、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三、師生互動(教師點撥、學生成果展示與合作探究)(一)戰略轉移與遵義會議1.紅軍長征的原因?教師:出示根據地示意圖,到1930年,全國各地創建了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提問: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做出了什么反應?學生:從1930年底開始,國民黨反動派開始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教師:簡介中國共產黨五次反圍剿的情況。1930年-1933年,第一次至第四次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領導下,采用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各個擊破的戰略均取得勝利。1933年-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在博古、李德指揮下分散兵力、冒險進攻,導致失敗。提問:紅軍長征的原因?學生: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長征概況教師提問:長征的目的、開始時間、出發地點、軍隊?學生:【目的】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開始時間】1934年10月。【出發地】中央根據地(江西瑞金)。【軍隊】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過程教師:出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了解長征的過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開始長征→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渡過烏江,奪取遵義遵義會議教師引導學生填寫下面表格時間 1935年1月內容 ①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 ②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 ③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意義 ①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 ②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③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5.合作探究一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35年遵義會議歷經14年,出現了大革命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等錯誤。自遵義會議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也是14年,中國革命由勝利走向勝利。所以說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二)過雪山草地教師提問:出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繼續了解長征的過程。江西瑞金→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渡過烏江,奪取遵義→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紅軍勝利會師陜甘1.紅軍長征的結束教師提問:長征結束時間、標志?學生:【時間】1936年10月【標志】紅軍三大主力會師2.長征勝利歷史意義教師:依據下面材料概括長征勝利歷史意義材料一:倒下的是一座座豐碑,活著的是一面面旗幟。人數雖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國革命的精華。——毛澤東材料二:長征喚醒了中國的千百萬民眾,鑄就了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長征給予了民眾從未有過的向往和希望……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跟隨著那面紅旗一路遠去,他們堅信這條道路的盡頭就是勞苦大眾千百年來所夢想的中國——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走向一個嶄新的中國的啟程 。——《人民日報》學生:①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②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3.合作探究二 紅軍長征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材料一:過去的12個月里,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查轟炸;地下,有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毛澤東材料二: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材料三:紅軍一共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1個省份,占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中央軍。①敵人的圍追堵截②內部矛盾斗爭。③惡劣的自然條件,如終年積雪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地。4. 長征精神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堅定信念、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顧全大局、團結拼搏的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斗、從實際出發的實事求是精神。—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