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1)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這表現在許多方面。漢字、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2)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這也表現在許多方面。A.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①中國文學藝術輝煌悠久的歷史、豐富絢麗的內涵、鮮明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②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特點。B.區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的差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②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特色。C.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2.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1)文化包容性的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2)文化包容性的意義: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3. 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1)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3)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4)意義:各民族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補: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華文化的作用)【特別提示】在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問題上,基本存在著兩個思維誤區:一是認為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二是認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也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間文化無共性。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深入】(1)愛國主義。①含義:愛國主義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最深厚感情。②作用: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它是民族凝聚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動員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③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2)團結統一①含義:團結統一是指一個民族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擁護統一,顧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②作用: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的精神,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3)愛好和平①含義:愛好和平是指一個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處、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奉獻的精神。②表現:中華民族素來以熱情好客、睦鄰友好、崇尚交流著稱于世,以“禮儀之邦”享譽于史。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③作用: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廣泛贊譽。(4)勤勞勇敢。①含義:勤勞勇敢是指一個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的精神。②表現:中華民族歷來把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艱苦相素、不畏強暴、英勇頑強視為優良品格。③作用: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業績。(5)自強不息。①含義:自強不息指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②表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出自《周易》,反映了中華民族永無止境的創業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③作用:在歷代中國人民的創業實踐中,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應用指導】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因而,在新時期發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高考命題的熱點。例如,弘揚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因此,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促進祖國統一為主旨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將是高考命題的熱點。2.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1)重要性: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它是民族凝聚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2)特點: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3)主題: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中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3. 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弘揚。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這一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精神繼續豐富和發展,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4. 說明弘揚和培育民主精神的意義和途徑。(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⑤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⑥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①立足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結合新的實踐要求,繼續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②人人都應該做民族精神的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續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③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指導作用。④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⑤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鑒、吸收各國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和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⑥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既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豐富發展。1.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對人們文化生活的影響。(1)喜: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可喜的變化,主要表現為:A.滿足文化需要,充實精神生活;B.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C.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D.引導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發展。(2)憂: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憂慮的現象:A.有關部門和單位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生產銷售品位低下的文化產品;B.有些文化產品借消遣的名義,迎合低級趣味;C. 有些媒體熱衷于捕風捉影的“新聞”炒作,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3)對策:文化市場越活躍,文化產品越豐富,文化生活越繁榮,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作為公民應自覺抵御、拒絕污染。【深入】1.大眾傳媒和文化市場對文化生活具有雙重影響,應辯證地分析,把握其主流。2.對大眾傳媒和文化市場進行管理,要加強法制建設,使大眾傳媒的發展依法進行;同時要加強公民的道德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水平,自覺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應用指導】能針對當前文化生產、文化消費出現的現象,如:政府為打擊網絡、手機庸俗內容而采取的行動。2. 發展大眾文化。(1)發展大眾文化的原因: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應該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的文化產品。(2)含義:只有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誤區警示】“人民大眾需要”和“人民大眾真正需要”是兩個不同概念,只有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是我們所倡導的文化。“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文化,應該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是能夠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而“人民大眾需要”的文化則會包含性質各異的文化,比如封建迷信等思想,仍然大有市場,但是絕不是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文化。【深入】(1)大眾文化、時尚文化與先進文化①究竟什么是大眾文化,不同的學者在上存在著差異。一般認為,所謂大眾文化,就是以大會傳媒為手段,按照市場規律進行動作,旨在使普通大會獲得感性愉悅的文化形態,包括通俗報刊、暢銷書、流行音樂、影視作品和廣告等??梢?,大眾文化中既有文化中的精華,也可能包含著庸俗和糟粕的部分,不能將大會文化等同于先進文化。而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是指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樣的文化當然是先進文化。②時尚文化是現代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在短時期內特定社會群體所崇尚的文化消費或文化體驗。時尚文化并不等于先進文化,有些時尚的東西往往是披著時尚的外衣宣揚落后甚至是腐朽的文化。③在不同歷史時期,先進文化有不同的內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當時中國的先進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是指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2)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經典文化。經典文化是經過歷史考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精神最好的闡釋。經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并不一定是經典。(3)無論什么類型、風格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活動,只要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為人民大眾真正需要,都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即大眾文化。【應用指導】能結合先進文化建設的實際,闡明應發展為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即大眾文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要。3. 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的含義、危害及存在原因。(1)落后文化:A.含義: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B.表現: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C.政策: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2)腐朽文化:A.含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輪功”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B.危害: 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C.政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3)存在的原因:A.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 (歷史原因)B.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沖擊; (現實原因之外因)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致的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 (現實原因之內因1)D.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誘發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等現象。(現實原因之內因2)【深入】傳統習俗與落后文化傳統習俗不等于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通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但落后文化并非僅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通過傳統習俗表現出來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我國傳統習俗中既有前人積累的精華,也存在糟粕性的內容,我們應當保留傳統習俗中的精華部分,改造其中的落后部分,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指點迷津】落后文化不同于腐朽文化。1.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的內涵。(1)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社會主義”的要求是核心的、本質的要求,“三個面向”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等特點,則是社會主義文化本質的體現,是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所應具有的時代品格。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理論基礎 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和外國文化有益成果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特點、本質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核心 社會主義主體 人民群眾目標 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根本方向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工作方針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最終目標 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根本任務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徑 重在建設,多管齊下2.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1)(是什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2)(為什么)為什么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①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③在意識形態領域,多種文化并存是客觀事實。但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都不會對文化發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態度。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面對文化發展的這一階段性特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抑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怎么辦)如何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補:高舉旗幟 科學發展1、是什么?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引領文化前進方向的旗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2、怎么辦?在文化建設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3. 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也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深入】1.正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關系:這三者之間就其主要內容來說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或先進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側重點上又有所不同,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來說的,精神文明則是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的。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它會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3.作為新時期培養人的目標,“四有”全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對全體公民的社會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素養、民主法制和紀律觀念全面發展的要求。【應用指導】聯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如“希望工程”、“送溫暖”、“手拉手”、“村春蕾計劃”、“貧困生救助”等公益活動,分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以及每個公民的意義,增強自覺參加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意識。4.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的重要性。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1)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原因: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基本要求:第一,必須把教育擺在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二,必須優先發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發展教育事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大力發展科學事業。原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基本要求:第一,大力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第二,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第三,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原因: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要求:第十課 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1.思想道德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地位。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2.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著力點,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3.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什么?(一般)胡錦濤同志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八榮八恥”,即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地位: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意義:(1)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體社會成員作出道德選擇、判斷行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2)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充分反映了我國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它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在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結著中華傳統道德的精華,又融入了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既有先進性的導向,也有廣泛性的要求。4. 我國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今天我們大力倡導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人人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特別提示】基本道德規范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之間的關系:基本道德規范是對全體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是對公民特殊場合的道德要求。前者與后者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5. 說明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系。(1)科學文化修養的含義人們在科學知識、文史知識、藝術欣賞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就是科學文化修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用人類創造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是科學文化修養的重要內容。(2)思想道德修養的含義人們通過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斷提高思想道德認識、思想道德判斷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崇高理想的過程,就是思想道德修養。(3)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統一關系:相互聯系,相輔相成。①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促進思想道德修養。掌握科學知識和文史知識,提高知識水平和理論水平,有助于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為選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之,缺乏知識文化修養,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惡難辨,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邪路。②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促進科學文化修養。提高思想道德認識,重視思想道德情操,堅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知識文化修養水平。③一個真正有科學文化涵養的人,也應該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4)怎樣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①要不斷提高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是一個不斷改造主觀世界的長期過程。③在加強自身修養的過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要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好。【深入】1.提高思想道德修養,首先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改造主觀世界;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更重要的是一個實踐問題,要重在行動。2.道德修養是有層次的,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標要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淺入深。6.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抓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樹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打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