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兩次鴉片戰爭》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兩次鴉片戰爭》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的第一課。
本節內容上承《清朝的鼎盛與危機》,下啟《國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強侵略的加劇》。按時間順序勾勒出中國近代史初期(1840-1860年)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國社會性質和思想觀念的變化。這一時期正是世界歷史橫向發展對中國歷史縱向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時期。從橫向上看,19世紀前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列強實力迅速增強。它們對內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對外推行擴張政策。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急需開辟更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成為其理想目標。從縱向上看,以鴉片戰爭為起點,列強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也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開端。
本課主要包括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兩次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三大板塊,三大板塊之間因果邏輯清晰,核心問題突出,分別為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經過及中國的回應。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初中歷史課程已涉及鴉片走私、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 、《天津條約》、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俄國搶占中國領土等內容,對兩次鴉片戰爭的過程和結果有了一定程度感性認識。但對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影響缺乏理性的認識和理解。
2.學科素養:經過初中課程學習后,學生的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均有所發展,初步具備合作、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對于提升自身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了較高的期待和要求。
3.學習興趣:涉及兩次鴉片戰爭的相關紀念館、歷史遺留和影視作品較常見,方便學生在史料研究基礎上開展深度學習。
三、教學目標
1.能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列強侵華對中國的影響及“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價值。
2.能夠運用“17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世界歷史時間軸”和歷史地圖,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角度,分析中國在鴉片戰爭前國際格局中的處境,并結合歷史地圖概述兩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3.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恰當運用史料作為證據,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論述并形成合理解釋。
4. 能夠指出關于清政府失敗原因多種觀點的異同點,理解歷史解釋的多樣性、差異性,并說明差異性產生的原因,進而驗證以往的假說或提出新的解釋。
5.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從愛國官兵及民眾的反侵略斗爭中感悟其愛國情懷;感受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有識之士敢于面對現實、沖破藩籬、放眼全球、探索救國之路的開拓精神和創新勇氣。
四、重難點分析
在研讀《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內容的基礎上,綜合本校學情,確定本課的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列強侵華的危害。
教學難點: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深遠影響以及中國社會的回應。
五、設計思路
本設計以“同與不同”為教學線索,通過 “同樣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同樣的事件,不同的解釋”“同樣的條約,不同的理解”“同樣的遭遇,不同的回應”四個環節,將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兩次鴉片戰爭及不平等條約、開眼看世界三大板塊內容貫穿起來,呈現鴉片戰爭前后相關的歷史事實及其內在的歷史邏輯。
六、教學過程
【導入】在今天南京市鼓樓區儀鳳門外,有一座歷史悠久的皇家寺院,相傳為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航海的功德而下令敕建的。這就是靜海寺,寺名取四海平靜、天下太平之意。靜海寺內,有一座警世鐘。警世鐘重3.5噸,高1.842米。鐘身銘文節選如下:
晚清積弱,列強垂涎。鴉片戰爭,炮火連年。一八四二,濁浪滔天。脅迫清廷,割地賠款。
靜海律寺,康華麗艦。南京條約,于此議簽。近代歷史,茲為起點。此后百年,國力維艱。
一九四九,風云巨變。雄師百萬,橫渡天塹。屈辱歷史,此為終點,有碑為證,有鐘為鑒。
問題設計:閱讀警世鐘銘文,靜海寺見證了怎樣的近代歷史?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能夠營建歷史課堂濃郁的“歷史味”。以歷史名勝與圖片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對警示鐘銘文的解讀,學生可以感受鴉片戰爭改變了傳統中國的歷史命運,關注鴉片戰爭的危害,總結歷史教訓。
【新課講授】正如靜海寺警世鐘銘文所言,以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為起點,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進入飽經磨難的歷史時期。我們這節課就從近代史的開端兩次鴉片戰爭開始說起。
1840年6月,英軍抵達廣州,鴉片戰爭爆發。英軍一路北上,抵達直隸,之后雙方開始談判;1841年8月,英軍再度北上,先后攻克廈門、定海、寧波、吳淞、上海、鎮江;1842年8月,英國軍艦抵達南京江面;不久,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結束。12年后,即1854年,英國提出“修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1856年,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英法聯軍占領廣州城;1858年,侵入天津,簽訂《天津條約》后返回廣州;1859年,英法聯軍再次北上,于1860年8月占領天津;10月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后簽訂《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設計意圖:基于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礎,本節課教師以敘事的方式簡要勾勒出兩次鴉片戰爭的概貌,引導學生快速“神入”歷史時空之中,進而探究其背景并分析原因。采取“倒敘”的授課方式,避免了按時間順序平鋪直敘,更能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及探究的欲望,也更符合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邏輯。
【過渡】 “數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由此開始。然而,“變局”的出現絕非突然,更非偶然,它是中國和世界發展到一定的歷史時空下產生交集的結果。
1.導入學習任務一:結合鴉片戰爭前中國所面臨的世界形勢,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情景呈現:同樣的時代,不同的社會
問題設置:分析“17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世界歷史時間軸”,結合教材《1840年前的中國和世界形勢圖》,分析鴉片戰爭前中國面臨的世界形勢。
學生活動:挖掘歷史時間軸和歷史地圖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從縱橫兩個角度分析這150年中國與世界的發展趨勢,深刻感悟“同樣的時代,不同的社會”。
設計意圖:在該教學環節中,教師通過設計時間軸和歷史地圖,引導學生將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從世界歷史發展大趨勢的角度,運用歷史圖表對歷史事實加以描述,體會同時代中西方歷史發展的不同走向;并能夠基于時間軸和地圖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解釋歷史,為探究鴉片戰爭發生和戰敗的原因作鋪墊。
【總結過渡】當中國仍在傳統社會緩慢前行時,此時的世界形勢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然而,封閉、保守的中國,卻對外部世界的變化幾乎一無所知,渾然不覺。在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僅保持著與西方世界的零星交往。
投影材料:
材料一:中國幅員是那么廣大,居民是那么多,氣候是各種各樣,因此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物產……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就夠支持很大的制造業。
——「英」亞當 斯密《國富論》
材料二:(1793年英王特使馬戛爾尼率團來到中國,請求通商。乾隆回信)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無所不有。
——王先謙《九朝東華錄》
材料三:從1781年到1793年英國賣給中國的貨物……只及(中國出口英國)茶葉的六分之一。
——「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材料四:1800年,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4570箱,1838年超過4萬箱。
材料五:林則徐將英美鴉片商人呈繳的走私鴉片煙土2萬多箱,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
——材料4、5引自《中外歷史綱要》(上)
材料六: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
—— 「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問題設置:結合背景,根據上述材料,厘清并理解18-19世紀中西交往中相關事件之間的關系。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史料,厘清英國工業革命、馬嘎爾尼使團來華、鴉片走私、禁煙運動、鴉片戰爭等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聯,特別要認識到鴉片戰爭是因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而引起的,其性質不是通商戰爭,而是英國發動的保護毒品走私貿易的非正義的戰爭。
【總結過渡】正如歷史學家馬士所言,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鴉片戰爭和第二次戰爭相繼爆發。我們注意這兩場戰爭,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這兩場戰爭之間有怎樣的關聯呢?
投影材料:和中國開放貿易十年后……其消費能力竟不及荷蘭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密切爾報告書》(1852年3月)
學生活動:學生從戰爭的根本目的、戰爭的性質等角度分析兩次鴉片戰爭之間的內在關系。
設計意圖:在該教學環節中,學生逐步厘清并理解了17世紀末-19世紀中期相關歷史事件之間因果邏輯,將兩次鴉片戰爭進行縱向對比,認識兩次戰爭的原因、性質的一致性,進一步加深對“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這一結論的深刻認識。
2.導入學習任務二:分析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
情景呈現:同樣的事件,不同的解釋
材料一: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炮,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則徐《致姚椿、王柏心》(1842)
材料二:(大清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
——「德」馬克思《鴉片貿易史》(1858)
材料三:鴉片戰爭的失敗是由于武器的陳舊、政治的腐敗,還是社會的落后?中國人曾經長期思考過這個問題。應當說這三個東西是相互聯系的:因社會落后而政治腐敗,因政治腐敗而武器陳舊”。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980年代)
問題設計:三則材料共同敘述了什么史實?林則徐、馬克思和陳旭麓關于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原因的解釋有何異同?說明這些解釋差異產生的原因?綜合多種史料,你認為鴉片戰爭清政府為何失敗?
學生活動:分析上述材料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區分歷史敘述中的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解釋,并能發現各種歷史解釋的異同點并加以評析。學生從最初圍繞作者階級立場、身份特征、生活時代等直觀角度分析,進而從史料來源、性質和目的等多方面說明導致這些不同解釋的原因;最終,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學生能夠驗證過去的觀點或提出自己的歷史解釋,成“一家之言”。
設計意圖: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都包含著陳述者的主觀認識。該環節是本節課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四個具體學習任務過程中,要著重涵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在教學實施中,教師通過四個問題設計,將歷史解釋素養劃分為“區分史實與解釋”“分辨異同”“評析解釋、說明原因”“驗證觀點、提出新解”等四個具有連續性和遞進性的水平層次,綜合課堂表現,對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水平等級形成初步的評價。
3.導入學習任務三:結合《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相關條款,分析不平等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過渡】關于戰敗原因的解釋是多種多樣的,但卻無法改變清政府軍事上失敗的事實。戰敗的清政府只能被動地接受列強提出的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投影材料:兩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條約名稱 條約內容
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英1842) 《虎門條約》(英1843) 《望廈條約》(美1844) 《黃埔條約》(法1844) 割香港島、賠款、五口通商、協定關稅、 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 兵船港口“巡查貿易”、通商口岸傳教。
第二次鴉片戰爭 《天津條約》(英法美俄1858) 《北京條約》(英法俄1860)等 十口通商、賠款、內河航行、鴉片以“洋藥”名義納稅進口、割九龍司地方一區。
《璦琿條約》(俄1858)等 搶占中國東北100余萬平方公里領土。
情景呈現:同樣的條約,不同的理解
組別 條約內容 英國態度 清政府態度
A組 割香港島給英國 巴麥尊:“插入中國領土的一個楔子”“良港”。 琦善:“彈丸之地” 耆英:荒島、孤峙海中、貧窮 道光:“有傷國體”“暫行賞借”
B組 賠款2100萬銀元 賠款是“為恢復和平狀態最絕對必不可少的”; 賠款含“被焚鴉片賠償費、遠征軍軍費、英商債務。” 琦善:“煙土本系違禁之物……斷無賠償之理……必能使貴統帥有以登復貴國王。”道光朱批:“又合體統,朕心嘉悅之至。”
C組 協議關稅 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與英國商定“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 “每種貨物應該納多少稅明白地載于條約,可省除爭執”“新的稅則……比舊日的自主關稅略高……所以揚揚得意,以為是外交成功”。
D組 領事裁判權 英人在中所涉訴訟案件,“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 “杜絕釁端,永遠息爭相好起見,兩無偏枯,亦兩無窒礙” “免致小事釀成大案”。“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辦法”
問題設計:任選一組,分析《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內容,指出清政府與英國對同一條款的態度有何差異?說明了什么問題?你認為該條款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學生活動:根據教材梳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等條約的主要內容,并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條約簽訂時清政府官員與英國人對相關條款的不同理解與解釋。清朝是靜止、保守的,無主權觀念,英國是發展、變化的觀念;清朝重禮,英國重利。認識清政府主權意識和近代國家法律意識的淡薄,放棄本應全力維護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卻竭力保全“天朝”的顏面和臆想的尊嚴。在此基礎上,分析并評價《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等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和沖擊。
設計意圖:在該教學環節中,通過分組探究,學等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引用反映清政府官員及英國人對條約條款的不同理解的材料,使學生一方面能夠感受當時清朝統治者傳統觀念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還能初步感知立場對歷史解釋的影響,此基礎上還能夠結合自己的理解形成對不平等條約危害的歷史解釋。
4.導入學習任務四:概括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的相關史實,認識“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價值,并感受他們的開拓精神和創新勇氣。
【過渡】西方列強通過條約攫取特權,使得中國社會逐漸脫離了原來的軌道,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晚清政府的外交代表們,對國際形勢了解太少,他們放棄了本應全力維護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卻竭力保全中國帝王固存的顏面和臆想的禮儀尊嚴。外交代表們尚且如此,更何況普通民眾。
情景呈現:同樣的遭遇,不同的回應
材料一:和議之后,都門仍復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國事”四字……
——林則徐《軟塵私議》
問題設計: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活動:通過對這則材料的理解,學生可以得知,當時多數中國人在戰爭結束后很快就忘記了戰爭帶來的傷痛。
【過渡】鴉片戰爭的炮聲將處于昏睡中的中國社會從“天朝”迷夢中驚醒。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炮聲漸漸沉寂,中國社會又再次昏昏睡去!當然,在昏昏欲睡的人群之中,也有有識之士率先睜開眼睛,關注外部世界。他們是: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林則徐好友魏源、福建布政使徐繼畬、姚瑩等。他們留下了《海國圖志》《瀛寰志略》《康輶紀行》等關注世界歷史、地理的著作。其中尤以魏源的《海國圖志》最具代表性。
材料二:是書何以作 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魏源《魏源集·海國圖志敘》
材料三:(乾隆帝1793年致喬治三世的信)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無所不有……然從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王先謙《九朝東華錄》
問題設計:與五十年前乾隆帝的心態相比,“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提出反映了少數士大夫的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計上述探究活動環節,引導學生將自己置于19世紀中期中國剛剛邁入近代社會那樣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形成心理體驗的環境,從西方觀、技術觀、外交觀等角度理解、感悟少數士大夫在傳統觀念仍占主流的背景下勇于挑戰的復雜心態,表明少數士大夫心態都發生很大的變化,他們勇敢地邁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這些有識之士敢于面對現實、沖破藩籬、放眼全球、探索救國之路的開拓精神和創新勇氣。當然,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能夠邁出這一步的還只是極少數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他們的思想仍帶有舊時代的印記;他們的主張在社會引起的回聲也很小。學生由此深入對歷史的理解,并升華情感,提升了歷史思維力和認知力。
【總結過渡】林則徐、魏源等人參加過抗英斗爭,親眼目睹了英軍的船堅炮利。作為封建士大夫的一份子,面對“數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他們身上既展現了抵御侵略的民族大義,又表現了改變傳統觀念向西方學習的非凡勇氣。
【結課】回到課前所提及的靜海寺內的警世鐘。“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鴉片戰爭中,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強敵”,面對近代化的侵略者,傳統的中國社會被動應敵。鴉片戰爭結束后,林則徐、魏源等人勇敢的邁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盡管邁出這一步的還只是極少數有識之士,他們的思想仍摻雜著種種舊時代的印記,在社會上引起的回聲也很小。但是,在腐敗的清王朝,能夠存在著這樣的正義和勇氣,哪怕只是很微弱的光芒,也足以讓我們看到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希望。于是,當遭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又一次沖擊時,中國社會開始認真地思考了戰爭背后的內容,進而開啟中國近代化的曲折歷程。
七、教學評價
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及“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相關要求,將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學習及掌握情況劃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能夠認識鴉片戰爭爆發前夕中國的社會狀況及當時國際形勢;能夠簡述兩次鴉片戰爭的經過及《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其危害;能夠理解鴉片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危害:知道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能夠概述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的相關史實。
第二層次:能夠運用歷史時間軸和歷史地圖,分析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所面臨的嚴峻處境;能夠運用歷史地圖概述兩次鴉片戰爭的經過;能夠依據具體條款內容分析《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危害;能夠理解“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內涵。
第三層次:能夠理解工業革命、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睜眼看世界”等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因果關聯;能夠認識中英雙方對待《南京條約》不同態度并理解其原因;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所反映的少數士大夫的心態變化及其價值。
第四層次:能夠將兩次鴉片戰爭等史實置于世界大背景下加以認識,理解中外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聯,分析西方工業化浪潮對中國的沖擊以及中國的回應;能夠認識“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價值,并感受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有識之士敢于面對現實、沖破藩籬、放眼全球、探索救國之路的開拓精神和創新勇氣。
八、教學板書
九、教學反思
1.關注初高中課程銜接,基于“最近發展區”設計教學環節。本課大量基礎性的、史實性的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初中與高中的課程目標不一樣,高中的課程目標更突出“核心素養”,要求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具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持續發展。因此,教師應充分考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2. 關注“學習聚焦”,抓住核心問題,突破教學重難點。本案例圍繞教科書三個“學習聚焦”以“同與不同”為主線設計四個教學環節。將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過程和中國的回應貫穿起來。
3.本案例突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新理念,尤其注重培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圍繞“歷史解釋”設計了“關于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原因的不同解釋”“中英雙方對條約內容不同理解”等多個教學環節,通過情景呈現、問題設計、學生活動和教師活動來完成教學流程,突出“歷史解釋”素養水平的層次性。
4. 引用史料,創設情境,設計問題,編排“學習任務”。本案例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習任務單方式推進,全程設計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分析關于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原因的觀點、分析不平等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危害、認識“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價值等四個學習任務單。每一個學習任務有史料、有情景、有問題、有任務,引導學生在情景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5.以生為本,創新學習方式,組織自主學習、小組學習。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教學設計,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小組學習等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為歷史思維的提升、核心素養的涵養,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在本節課中,涉及的不平等條約和具體條款也比較多,在初中已有的知識結構背景下,教師沒有必要再逐條分析其含義、危害,可通過小組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來完成教學目標。
6.挖掘教材輔助材料(“史料閱讀” “歷史縱橫”、地圖等),挖掘理念落地的切入點。輔助材料是教材編寫者緊緊圍繞了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而設計的。新教材中,歷史地圖非常注重時間和空間的結合,揭示了不同時空下歷史的變遷、延續和發展。地圖除了地理信息外,也蘊含著大量的時間信息,專業歷史地圖能更好的承載培育學生歷史時空觀的任務。在學習鴉片戰爭時,《廣東軍務記》《復仇神號親歷記》為學生學習三元里抗英、英軍的侵略等提供了最直觀、最原始的實證史料;課后的研究與拓展,要求學生依據史料“分析清政府拒絕修約的合理性”,這其實是要求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史料為依據,理解為基礎,理性分析,客觀評判。這就是歷史解釋素養的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安县| 阜平县| 龙井市| 瑞昌市| 漾濞| 大石桥市| 舟山市| 山东省| 朝阳县| 乌兰县| 沅江市| 长沙县| 磐石市| 三原县| 丰顺县| 康保县| 蕲春县| 镇巴县| 兴城市| 惠州市| 华阴市| 黔南| 洪洞县| 龙海市| 平舆县| 通海县| 尼勒克县| 乐东| 安达市| 宁陵县| 林甸县| 东城区| 静宁县| 秭归县| 朝阳县| 阳春市| 广灵县| 灌云县| 阜南县| 修武县|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