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綱考點解讀】明確考綱 (1)百舸爭流的思想哲學基本問題的內(nèi)容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jù)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課程標準 內(nèi)容目標:援引經(jīng)典作家的言論,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解釋哲學的基本問題。 提示與建議:古今中外許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論,表達著各自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爭辯、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不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匯集資料:哲學的基本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備考指要 本部分在高考中出現(xiàn)的可能性比較大,一般會結合中外哲學家的著名論斷、古今俗語、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事例等為內(nèi)容,考察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區(qū)別,考察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特點及其區(qū)別。【考點精講精析】考點2 百舸爭流的思想一、知識梳理1.哲學基本問題的內(nèi)容(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在實際生活中表現(xiàn)為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2)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①第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也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正是根據(jù)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物質決定意識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意識決定物質的,就是唯心主義。②第二是思維和存在之間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也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學區(qū)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凡肯定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觀點,就是可知論;凡否定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觀點,就是不可知論。絕大多數(shù)哲學家包括絕大多數(shù)唯心主義哲學家都肯定了思維能夠正確認識存在,而少數(shù)哲學家堅持不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易混易錯點】 ①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②不可知論完全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開的)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jù)(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人類所從事的活動主要包括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類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要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哲學要從整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弄清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并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fā)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其觀點只是猜測,沒有科學依據(jù),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這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4.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豐富和發(fā)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原子的屬性等同于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同時它在社會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因而具有局限性。5.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xiàn)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chǎn)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知識拓展1】唯物主義三種形態(tài)的比較比較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區(qū) 別 基本觀點 否認世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 承認物質決定意識,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性,意識對物質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特別是認為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物質的。進步性 否認世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在總結自然科學的基礎上,豐富和發(fā)展了唯物主義。 ①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②它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局限性 沒有科學依據(jù),把物質歸結為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具有機械性和形而上學行。在社會歷史領域不能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表現(xiàn)為唯心主義歷史觀。聯(lián)系 ①它們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都是與唯心主義根本對立的。②從外延上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特別提示】不能認為唯物主義都是科學的。唯物主義的三種形態(tài)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但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只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知識拓展2】唯物主義的常見觀點基本形態(tài) 常見觀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①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②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③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④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⑤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⑥泰勒斯:水是萬物的始基。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①霍爾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②狄德羅:自然界由數(shù)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③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6.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jīng)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7.客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xiàn)實的物質世界只是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xiàn)。【易混易錯點】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的關系。典型代表 基本觀點(不同點) 相同點主觀唯心主義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②慧能: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③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④王守仁:心外無物⑤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⑥笛卡爾:我思故我在⑦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⑧休謨:我們的知覺是我們的唯一對象⑨貝克萊:存在即是被感知 把人的主觀精神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在先,物質在后,意識決定物質。客觀唯心主義 ①柏拉圖:理念論②黑格爾:絕對精神③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④朱熹:理生萬物,理在氣先 把客觀精神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xiàn)實的物質世界只是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xiàn)。二、典型例題1.(2010山東卷)有一首英語兒歌這樣唱道“告訴我為什么星辰閃耀,告訴我為什么常春藤纏繞……因為上帝創(chuàng)造星辰閃耀,因為上帝創(chuàng)造常春藤纏繞……”美國一位著名科普作家這樣改動了歌詞:“核聚變讓星辰閃耀,向性運動讓常春藤纏繞……”這一改動反映了( )①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qū)別 ②直接聯(lián)系與間接聯(lián)系的區(qū)別③科學精神與宗教精神的區(qū)別 ④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區(qū)別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2010江蘇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史上的兩個基本派別,唯心主義者都主張A.事物是感覺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 )C.意識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認識的【解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qū)別就在于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存在根本上的差異,唯心主義者都主張意識是世界的本原。A和B分別是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主張,D為不可知論,均不符合題意。【答案】C3.(2011廣東單科)“道,猶行也;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與此哲理點相通的是( )A.自然從來不飛躍 B.物理不外于吾心C.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 D.動之端乃地之心也【解析】“道”本指人行走的道路,后引申為道理、過程、規(guī)律。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是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所以選C。A屬于形而上學觀點,B和D為唯心主義觀點。【答案】C4.(2010全國新課標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與之相對立的觀點是( )A.“心外無物” B.“天地為萬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間者,物也” D.“舍天地則無以為道”【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義觀點,B、C、D項均是唯物主義觀點;A項是唯心主義觀點,符合題意要求。【答案】A5. (2009江蘇卷)下列選項與“我思故我在”觀點相一致的是( )A.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D.世界的本質是“絕對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