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3張PPT)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背景:請回顧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局勢(1)歐美列強加緊了對中國控制與侵略。(2)北洋軍閥統治阻礙了社會的發展。(3)共產黨認識到,取得革命的成功,需建立革命統一戰線。(4)孫中山認識到,要完成革命,需要尋求新的革命力量的支持外與蘇聯聯合,內與共產黨合作。2.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1)會議的時間、地點:1924年1月,廣州。國民黨一大的召開(2)會議的主要內容:大會通過了反對帝國主義和打倒軍閥的主張,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原則。(3)會議的影響: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新三民主義國共兩黨的區別中國共產黨 中國國民黨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 三民主義政黨性質 無產階級政黨,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主要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利益奮斗目標 建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共同目標1.孫中山認為革命沒有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沒有真正的革命武裝隊伍,沒有使革命與民眾相結合2.為了完成革命,孫中山采取了哪些措施?改組國民黨,建立革命軍,創辦黃埔軍校,實現國共合作。(1)黃埔軍校的創建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東創建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這是一所新式軍事政治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黃埔軍校是為革命培養軍事人才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思考:黃埔軍校的宗旨是什么?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總理孫中山(2)國民政府的成立:1925年,國民黨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組建國民革命軍。1926年,國民革命軍唱著《國民革命軍歌》“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弊呱锨熬€。思考:北伐戰爭的目的(3)北伐戰爭:時間目的北伐對象北伐路線北伐成果1926~1927年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三大軍閥勢力一路向兩湖進攻,一路取閩浙,一路直趨江西在湖北賀勝橋等地,國民革命軍擊潰了軍閥吳佩孚的主力,迅速占領武漢三鎮;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攻占了南京,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觀察地圖,結合前文所學,說一說三大軍閥主要的勢力范圍。分析北伐軍勝利進軍的原因張作霖的主要勢力范圍:奉天、黑龍江、吉林等地;吳佩孚的勢力范圍:湖北和湖南等地;孫傳芳的勢力范圍:江蘇、江西、浙江、福建等地。①北伐戰爭目的符合歷史潮流②建立了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③正確的作戰方針。④廣大官兵英勇善戰。⑤廣大工農群眾的積極支援葉挺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主的第四軍獨立團作戰勇猛,連戰連捷,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稱號4.結果:(1)蔣介石背叛革命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僅三天時間,共產黨員、工人領袖、革命群眾被殺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蹤5000多人。宣告了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完全破裂。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舉行成立典禮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發動反革命叛亂,屠殺中國共產黨。這一時期的革命力量受到極大的摧殘。中國共產黨組織上遭到嚴重破壞,大批共產黨員及其領袖被殺害。一些黨內的動搖分子公開退黨甚至叛變自首,黨員由大革命時期的6萬多人減至1萬人,黨的活動被迫轉入地下;黨領導的工農運動也受到摧殘,全國有組織的工人由300萬下降到3萬,各地農民協會910萬會員大部分散落。——摘自《中國共產黨戰略策略》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政府殺害(2)形式上統一中國:1928年12月,東北保安司令張學良通電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黑龍江易幟吉林易幟奉天易幟張學良材料一:陳獨秀等人在國民革命后期以犧牲工農的根本利益來維持國共合作,把黨對革命的領導權讓給國民黨右派。材料二:北伐軍共有8個軍,總司令蔣介石,參謀長李濟深,各軍軍長均為國民黨人。材料三:北伐戰爭中,中共開展的主要工作是領導工農運動,支持北伐。陳獨秀反對建立人民軍隊,壓制工農武裝,導致在蔣介石、汪精衛屠殺革命志士時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材料說明大革命失敗給共產黨人什么經驗教訓?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帶來的教訓(一)理論:八七會議1.目的: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2.時間、地點:1927年8月7日,漢口。3.內容: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毛澤東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重要論斷。4.意義:中國革命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1、南昌起義(1)時間:1927年8月1日(3)地點:江西南昌(3)領導人:賀龍周恩來葉挺朱德劉伯承(二)實踐:武裝起義(4)影響: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志。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2、秋收起義(1)時間、地點:(2)領導人:1927年9月 湘贛邊毛澤東(3)結果:失敗,轉向農村(4)意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秋收起義的教訓是什么?(1)奪取城市,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2)革命武裝力量沒有同中國人數最多、受壓迫最深的農民結合起來,也沒有同農民對于土地的需求結合起來。“秋收起義原計劃要去打長沙,大家也都想進長沙,……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下去,在鄉下站住腳,養精蓄稅,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br/>——摘自《秋收起義》為什么要以農村為根據地(三)工農武裝割據的實現1.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1927年底,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部隊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2.井岡山會師:1928年春,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與湘南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兩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3.根據地擴大:各地共產黨人紛紛領導武裝起義,并先后走上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到1930年,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賀龍等建立湘鄂邊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朱德建立贛南閩西根據地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首府瑞金方志敏建立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徐向前等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鄧小平等創建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彭德懷等創建湘贛鄂革命根據地革命根據地的分布特點:南方幾省交界處的山區群眾基礎良好,敵人力量薄弱,地形優勢明顯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在分配時,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原則。保障:土地革命國民黨方面編撰戰史時感嘆:“現匪軍之所謂戰斗員,蘇區農民,幾占十分之七八,彼等皆被偽政府所欺騙利誘,即每人或分有田地,減惑于所謂‘紅軍眷屬優待條例’,故在匪軍中較為堅決可靠。”“匪禍前,農民不知國家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國家,今則知之;昔之認為須有皇帝以統治天下,今則認為人民也可以管理國家;昔不知開會為何事,今則不但知之,且可選舉委員,當主席。”工農武裝割據的含義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土地改革、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思考:面對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發展,蔣介石統治集團有何想法和行動?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使國民黨大為震驚。從1930年開始,國民黨調集軍隊,對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多次“圍剿”,企圖消滅紅軍,但均遭失敗。思考:前四次反圍剿勝利的原因是什么?正確的指揮思考:蔣介石又會怎么做?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敵我力量對比表 項目次數 時間 軍隊人數對比 領導人 反剿結果國民黨軍隊 中央紅軍 人數比例第一次 1930.10 10萬 4萬 約2.5:1 毛澤東 勝利第二次 1931.4 20萬 3萬 約7:1第三次 1931.7 30萬 3萬 約10:1第四次 1933.2 30萬 7萬 約4:1 周恩來 朱德第五次 1933.9 50萬 8萬 約6:1 博古 李德 失敗王明博古李德1.紅軍長征背景“左”傾錯誤主張,導致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戰爭勝敗,在于力量懸殊,更在于正確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方針。2.長征過程(路線):(1)瑞金 → 湘江戰役 → 強渡烏江 → 解放遵義城(召開遵義會議) 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最大的敗仗是湘江戰役。紅軍從長征開始時的86000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3、遵義會議(1)時間、地點:1935年1月貴州遵義2.內容:集中解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1)糾正了博古等人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正確軍事主張,(2)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3)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指揮。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3)意義:①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②在及其危機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③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會前,左傾錯誤路線的領導,致使紅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會后,紅軍勝利完成長征,轉到了抗日的前沿陣地,開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會前,中國共產黨受共產國際的指導。會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2.長征過程(路線):(2)四渡赤水 → 巧渡金沙江 →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一翻雪山、過草地 → 陜北吳起鎮會師 → 三大主力甘肅會寧會師。紅軍在長征途中進行的最著名戰役是四渡赤水戰役。中央紅軍在毛澤東領導下,以3萬多人的弱勢兵力同數十萬敵人迂回作戰,終于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取得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陜北會師 紅一方面軍:1934年10月10日從江西中央蘇區出發,至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北吳起鎮同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會師。歷經11省,行程25000里。是紅軍長征部隊經過省份最多、行程最遠的部隊。劉志丹 1936年10月,紅四、二方面軍先后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bǔ]會師。標志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博古在長征勝利后到達陜北時的合影(1936)會寧會師3.長征的意義:資料1 “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它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br/>——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茲伯資料2 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毛澤東結合材料及所說知識談談長征的歷史意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紅軍長征最終取得勝利的原因有那些?①.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②.紅軍廣大指戰員的英勇善戰。③.廣大人民群眾的無私奉獻和大力支持。④.精神信念的鼓舞。(長征精神)4、長征精神是什么?堅定信念、忠于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獻身精神;勇往直前、排除萬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七律 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