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課標要求】知道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理解:根據課程標準內容,理解為本課主要內容是講解江南地區的開發,其中包括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及影響,在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方面講解時代背景朝代更替帶來的人口南遷。【教材分析】本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是部編本《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8課的內容,它屬于中國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七年級上冊歷史學習內容的重點課目。本課與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聯系比較緊密,與下一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時間上的聯系也比較的緊密。這三課的教學內容都涉及到第四單元的線索民族交融。因此學好本課不僅對于本課的歷史學習內容有所了解,同時還能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做好鋪墊。還能對這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有初步了解,為這一單元其它幾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能減輕七年級下冊學習“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這一重點知識的難度。本節課主要內容主要分為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個子目,其中東晉的興亡和南朝的政治都是江南地區開發的時代背景,與本課的重點內容江南地區的開發之間的聯系雖有,但卻不是特別好理解,因此在本課教學中將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本課。【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但是他們思維活躍,對歷史充滿興趣,對歷史知識有無限的探索欲望。同時本班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初步學會了簡單的分析歷史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一定自主學習與閱讀歷史材料的能力,因此在進行本課設計時,采用一些史料、圖片進行教材,既能幫助學生學習,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這一時期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較易被非重點的東西所吸引,因此需要教師加以耐心的引導,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本班學生在歷史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上還有待提高,沒有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花費時間去提醒學生做筆記,同時還要幫助他們學習歷史學習的方法。【教學目標】在理解課標、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后,將三維目標制定如下:一.知識與能力(1)通過學習,了解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影響,通過探究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 (2)通過學習,了解西晉、東晉、南朝的建立及更替。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提問、閱讀、比較、思考、討論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和影響,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認識歷史的能力和方法。(2)通過對江南地區發展的研讀,感知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江南地區的開發史,學生能認識到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勞動人民對于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認識到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教學重難點】重點:江南地區的開發。難點: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啟示。分析:本課教學重難點的設置,主要是依據了課標的要求和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分析,一般課程教學中學生對于原因這類的不好理解,而本課又需要學生通過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去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因而將原因設置為本課教學的難點內容。【教學方法】教法:講授法、圖示法學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原因:本課采取的教法相對比較傳統,這是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在學法上主要采取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材料分析法和合作探究法,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江南發展情況對比材料東晉、南朝示意圖【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設計意圖)展示材料材料1:(江南)地廣人稀,飯稻羹魚。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史記》材料2: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z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師:對比一下,《史記》與《宋書》中對江南地區的描述有什么不同?生:《史記》中的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水平落后,商業不發達?!端螘分忻枋隽私祥_發后的景象,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發達。師:通過兩個材料,我們能夠對比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江南地區發展的不同情況,這是為什么呢?江南地區為什么會得到開發?哪些方面有所發展?發展之后產生了什么影響?學完今天《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這一課,大家便會有所了解。設計意圖:通過使用這兩則材料進行對比,學生能夠得出江南地區得到發展這一結論,首先讓學生明確這一課學的就是江南地區的開發。再通過教師講授的問題,順利成章的講解江南地區的開發,過渡自然,不顯得突兀。講授新課一.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一)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1、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84頁并結合展示的材料,找出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材料一元帝為晉王,課督農功‥‥‥詔曰:“徐、揚二州土宜三麥,可督令熯地,投秋下種,至夏而熟,繼新故之交,于以周濟,所益甚大。”——《晉書》卷二十六《食貨志》材料二南朝宋文帝大力勸(勉勵、鼓勵)課(督促)農桑,一再下令“諸州郡,皆令盡勤地利‥‥‥各盡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南朝沈約:《宋書·文帝紀》師:除了上面這兩條,你們還能找出什么原因?總結:①江南地區有發展經濟的優越的自然條件;②大量的北方人口遷往江南,為江南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技術;③江南地區的戰亂比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④ 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和南北方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設計意圖: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有幾條重要的教材上已經展示出來了,但是還有需要教師補充的。通過一些史料,得出其他幾條原因,是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師:我們了解了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同學們你覺得這里面那一條是主要原因?并說明理由。小組討論:江南地區開發的主要原因。設計意圖:這里講解江南地區開發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在之前的教學中,發現這是個考點,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在考試時不出問題;第二,是因為希望通過這一環節的設置,學生得出來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力和技術這一原因,進而過渡到下一環節,人口為什么會南遷?這就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然后講解東晉的興亡和南朝的政治。過渡:通過討論,我們得出江南地區開發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南遷的人口帶去的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那么為什么這一時期北方人口會南遷呢?2、北方人口的南遷生:從西晉末年開始,就有大批的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禍南下。師:(結合示意圖,給學生講解朝代更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分裂動蕩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權更迭頻繁,先后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之后西晉結束分裂統一了全國,但是由于統治腐敗、再加上八王之亂,統一全國僅36年的西晉王朝就滅亡了。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南方建立東晉政權。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東晉政權建立的相關史實。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設置的主要原因是先讓學生明確當時北方人口南遷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戰亂。然后通過回顧前幾課的相關知識,學生可以發現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人口南遷時期,進而能夠得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權并立的、分裂動蕩的,讓學生對這一單元的主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減輕之后講解單元主題的難度。3、時代背景:東晉——南朝生:皇族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都城在建康。師:提示學生關于東晉我們要了解的重要知識點,“王與馬,共天下”和祖逖北伐,讓學生看書找到。師:之后東晉進行北伐,但是都未能統一中國。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統一了北方地區,為統一中國,與東晉交戰于淝水。淝水之戰結束后,北方又重新進入混亂狀態,南方則比較穩定。但是后來,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東晉滅亡后,南方先后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政權,因為其都城都在南方,因此我們管這一時期叫南朝。展示:三國兩晉南北朝示意圖師:觀察兩晉、南朝簡表,得出兩晉、南朝時期政權的特點。總結:政權更迭頻繁;開國之君多為武將出身。設計意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課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將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但本課的課標要求中明確要知道南朝的更替,所以在講述時代背景時,可以進行刪減,但是必要的教學內容如時間、建立者、都城,包括南朝統治的特點,都是必須給學生講解清楚的。二.江南地區發展的表現師:侯景之亂后,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至。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之后,南朝政權偏安東南,南方趨于穩定,所以就出現北方人口為躲避戰亂大量遷往南方地區,進而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發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江南地區都有哪些方面的得到發展。材料研讀《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br/>材料一江南之為國盛矣?!ぁぁぁぁぁでG城跨南楚之富,揚郡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晉書》卷二十六《食貨志》師:通過這兩則材料,你們能看出江南地區都有哪些方面得到了發展?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小組合作:找出農業發展的具體表現。展示: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圖片農業:耕地面積增加;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以及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水稻育秧移栽;麥稻兼作,雙季稻;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等。)手工業:東晉南朝養蠶繅絲技術比前代大為提高,荊州、揚州是江南絲織品生產最多的地方。江南織錦技術得到普及與提高。揚州、荊州的冶鐵水平也很高。制瓷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瓷器成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燒制技術都很有特色。紙的生產不僅質量精美,而且數量很大。師:這里我們要強調一種冶鐵方法叫灌鋼法。灌鋼法,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先進煉鋼工藝。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灌鋼法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同時也能增加鋼的產量。“梁都之時,城中二十八萬戶,西至石頭,東至倪塘,南至石子岡,北過蔣山,東西南北各四十里?!? ——《金陵記》丹陽(今南京)舊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販,君子資于官祿,市厘列肆,埒于二京(超過長安、洛陽)。 ——《隋書·地理志下》師:通過材料,你們能從中提取什么有效信息?生:商業活躍,城市繁榮。南朝時的建康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設計意圖: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這一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教材上的內容也很全面,因此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采用的是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在書上將農業、手工業、商業的表現勾畫出來,教師再通過展示的圖片和史料,進行補充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將“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歷史學習方法貫穿其中,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三.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師: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到南宋時,經濟重心轉移完成,此后北方經濟再也沒有超過南方。小組合作: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①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發展,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②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族的南遷,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設計意圖: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這一內容很重要,與七年級下冊的學習知識也有關系,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把這一內容講解透徹,便于學生之后的學習。除此之外,在這一內容的講解中,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可以讓學生結合之前所學得出,不斷進行鞏固。本課小結設計意圖:因為本課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對本課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是仍然會出現因各種原因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因此在小結時,是非常有必要去幫助學生再次梳理一遍本課的學習內容,既能起到梳理的作用,又能進行復習鞏固。當堂鞏固三道選擇題,鞏固本課所學設計意圖:因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本課內容又比較多,因此只是設計通過三道選擇題來進行鞏固。其他的內容則是通過課后作業進行復習鞏固。拓展延伸師: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開幕式上的報告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br/>小組討論:江南地區開發,對今天經濟建設的啟示。①經濟發展要有安定的社會環境;②經濟發展要重視人才交流;③經濟發展要重視引進先進科技,重視創新;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合理利用資源總結:當然,我們不僅僅要建設經濟強國,也要建設文化強國、政治強國,這樣我們才能更快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設計意圖: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做的報告這一時事,然后進行本課教學的思維拓展,學生能夠有更強的代入感,不會覺得歷史離自己非常遙遠,同時也能印證之前講過的學習歷史“以史為鑒”的作用,提升同學們學習歷史的作用,進而提高歷史學科在同學們心中的地位。【板書設計】(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時代背景:東晉——南朝政權更替原因:①②③④表現:農業 手工業 商業影響: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促進民族交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