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 )年,( )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發動了俄國( )。革命勝利后,世界上第一個( )國家誕生。1917列寧十月革命社會主義蘇俄(1917-1922年)情景描繪: 蘇俄三年國內戰爭時期(1918—1920),一位瘦弱的老農坐在街道一個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產的農產品,類似于“擺地攤”。你覺得這是真的嗎?依據是什么?不可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禁止自由貿易, 且農民的余糧必須上繳(余糧收集制)第二框 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斯大林一、列寧時期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軍事上 :協約國發動了武裝干涉,國內反革命也掀起叛亂。經濟上: 工廠停工,農業倒退,饑荒嚴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余糧收集制國內戰爭結束時,俄國的經濟狀況一戰和三年國內戰爭使俄國的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1920年的工業總產值只等于戰前的30%,鋼產量只相當于戰前的4.6%,生鐵只有戰前的3%左右。67%的鐵路毀于戰火。人民生活必需品如面包、衣服和肥皂這樣起碼的物品都十分匱乏。很多人經常挨餓。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遭受長期戰爭破壞的經濟亟待恢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引起了人民的不滿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土地屬于我們,但面包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農民俄國需要新的政策一、列寧時期 (2)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內容作用評價工農業生產已基本恢復到站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是蘇俄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指明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向;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和出租土地,自由買賣納稅后的產品,實行自由貿易農業領域工業領域分配領域允許本國私人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想一想:新經濟政策“新”在哪里?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120100806040200谷物產量工業總產量1925年1913年1920年新經濟政策( 1921年)的實施,使俄國的經濟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材料中反映了什么 三個不同時期的俄國名稱: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沙俄”(1547年—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統治下的俄國“蘇俄”(1917年—1922年) 蘇聯成立前的蘇維埃俄國“蘇聯”(1922年—1991年)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到1991年解體。列寧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下午6時50分,列寧因病在莫斯科附近的哥爾克村與世長辭,終年54歲。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體俄共中央委員前往哥爾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寧靈柩移往莫斯科,由蘇聯黨和國家舉行追悼儀式。四天之內先后有數百萬各界人士冒著嚴寒、日以繼夜地向列寧遺體告別。列寧的逝世對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都是一個重大損失。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逐漸掌握黨政大權。斯大林:意為“鋼鐵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魯吉亞一個鞋匠家庭。20歲時候,就成為了一位職業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見到列寧,從此成為了列寧的支持者。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二、斯大林時期 (1)社會主義工業化雖然新經濟政策使蘇聯得到復蘇,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靠畜力、人力完成。——《大國崛起》材料一: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必須在10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到。——斯大林《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材料二: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大國崛起》材料中告訴我們斯大林將采取什么措施建設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名 稱 時 間 主 要 成 就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1928年-1932年從農業國變為工業-農業國1933年-1937年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工業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實施,因衛國戰爭(二戰中德國進攻蘇聯)爆發而被打斷。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提出要使蘇聯“從一個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方針提出1913-1937年蘇聯重要工業在世界和歐洲地位 1913 1928 1932 1937世界 世界 世界 歐洲 世界 歐洲工業總產值 5 5 3 2 2 2機器制造業 4 4 2 1 2 1電力 15 10 7 4 3 2煤 6 6 4 3 4 3鋼 5 5 5 4 3 3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后,蘇聯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超過德、英、法,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業生產占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由沙皇時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1928—1937問題:發展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發展緩慢。目標: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重點:發展重工業。特點:重視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采用計劃經濟,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片面追求高速度,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國家經濟發展。五年計劃的宣傳海報從“一五”計劃的目標、重點等方面,概括蘇聯工業化的一些特點。背景:工業化的開展、城市人口的增長等使蘇聯對糧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糧食收購數量嚴重不足。實行農業集體化二、斯大林時期 (2)農業集體化農業集體化目的:為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提出: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內容:集體農莊是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在農莊內,土地為國家所有,由農莊永久使用;牲畜等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成員集體勞動,按勞分配農業集體化宣傳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集體農莊莊員在田間用餐現實中的農業集體化資料1:目前集體農莊運動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現象,就是農民已經不象以前那樣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鄉,甚至整個專區地加入。 ——斯大林《大轉變的一年》(1929年11月)資料1表明蘇聯中央在農業集體化決策上有什么變化?可能帶來什么問題?變化:蘇聯改變農業政策,加快集體化進程(全盤集體化)可能帶來的問題:采用行政命令,不可避免出現強迫。一些地方或用武力威脅,或用不供給灌溉用水和工業品相威脅,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的敵人”資料3:1928年和1932年蘇聯的農產品產量資料2:據統計,在蘇聯農村中,從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減少了32%,馬減少了13%,豬減少了33%,羊減少了26%。為什么會出現以上兩則資料中的現象,你認為這會產生什么后果?嚴重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由于有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的行為,引起農民的不滿與抵制;農業直接納入國家全面管理下,為工業化提供了重要保證。影響:另一方面,采取行政命令和強制性手段,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蘇聯糧食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積極性:局限性:啟示1.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2.減輕農民負擔;3.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4.制定政策應充分考慮國情。隨著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進行,新經濟政策被逐漸廢止。新的經濟體制建立起來,被稱為“斯大林體制”。“斯大林體制”——高度集中,實行單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經濟。二、斯大林時期 (3)新的經濟體制在億萬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為神話般的人間上帝,大家開始戰戰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們相信:只有他一個人能夠拯救蘇維埃國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體。——麥德維杰夫《讓歷史來審判》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強國。——丘吉爾作用:蘇聯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從一個“小農國家”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為日后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