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 在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領域、社會生活方面出現了哪些變化?經濟上工業化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政治上民主化辛亥革命社會生活的變化??精神生活的變化??第3課 轉變中的社會生活 下面這些名稱你有聽說過嗎?知道是什么東西嗎?為什么會這樣稱呼?洋傘 洋車 洋紗、洋布 洋火 洋油近代以來,伴隨著中國傳統經濟的解體、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不斷的政治變革和思想革命, 中國的社會生活也在進入20世紀之后悄然發生深刻變革。19世紀70年代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1.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同時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輪船火車電車生活中的變化清末火車 中國人自己開辦的第一條鐵路是唐胥鐵路,于1881年建成通車。洋務運動后期,中國出現修建鐵路的熱潮,到1949年全國鐵路總長度已達到2.4萬千米。1876年,英國商人在中國修筑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淞滬鐵路。仔細觀察這兩張老照片,找一找上面有哪幾種交通工具?20世紀初的上海外灘景觀民國時期上海街景黃包車、獨輪車、電車、汽車。(1)新型交通工具傳入中國,能夠從哪些方面促進社會的變遷?(2)新型交通工具給人力車業帶來哪些沖擊?如何看待這些沖擊?人力車業生意蕭條,逐漸被公共汽車替代;先進文明必然取代落后文明。車汽促進了信息的交流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促進了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的進步古代用什么傳遞信息?喇叭 擊鼓傳聲 烽火臺 驛站信鴿 燈塔 信號旗飛馬驛站烽火飛鴿傳書當今用什么傳遞信息?手機 電話 傳真 網絡 短信大清郵政“龍票”英國郵票“黑便士”中華民國郵政“帆船郵票”2.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現之一(如郵票、郵政的出現)——方便人們的交流新型通訊工具的出現之二(電話、電報的出現)——方便人們傳遞信息郵政 ①1897年2月20日,“大清郵政”在北京開辦,標志著我國國家郵政正式開始。(大龍郵票)②清末,臺灣改驛為郵,創辦近代郵政;③民國時期,“中華郵政”取代“大清郵政”;電報 ① 19世紀70年代,丹麥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個電報機房②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推廣到各省③ 20世紀初,裝置無線電臺,并設無線電報局。電話 ① 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② 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設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新的通訊工具在中國出現大大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①中國第一家電話公司出現于何時何地?②還有哪些日常用品稱呼的來歷類似于電話③為什么近代以來的許多科技發明都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1882年 上海三明治、白蘭地、維他命、沙發、麥克風、霓虹燈、卡通片等。中國近代科技發展的局限性;中國實行閉關鎖國與自大保守;中國實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西餐西式蛋糕洋酒西餐、西式蛋糕、洋煙、洋酒、洋布在沿海城市成為時尚。3.新式風俗文明結婚集體婚禮文明結婚、集體婚禮、公葬等新式婚喪禮節紛紛出現。“報刊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漸開通”-----選自1909年《京華百二竹枝詞》1.精神生活的變化(之一)(1)讀報刊提高人們的文化水平觀念的變化 中國近代的報刊,最早是由在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創辦。它既是侵略我國的工具,又是西學的傳播者。 1858年香港出版《中外新報》,是中國人自己辦的近代第一份報紙。 咸豐八年(1858),中國第一家近代中文日報刊《中外新報》在香港創刊。它改變了以往中國報紙所采取的書本形式,第一次采用西方的報紙形式進行編排。 初為晚刊,兩天出版一次,后改日刊,以四開白報紙單張印刷。內容多以廣告及各種商業消息為主。 19世紀末,大眾傳媒發展迅速,報紙和文化出版機構相繼出現。你知道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是什么嗎?上海申報館舊址申報《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1909年,《大公報》載文宣傳一種文化娛樂方式:“第一是開眼界,可以當作游歷,看看歐美的風土人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見的一樣,不妨時常看看。”問:該文化娛樂方式是什么?1.精神生活的變化(之二)(2)看電影豐富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舊上海摩登女郎《定軍山》劇照1905·北京豐泰照相館我國第一部自己拍攝的無聲電影京劇舞臺片《歌女紅牡丹》劇照1931第一部有聲電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攝2.思想觀念的變化(1)民主思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祥子的生活(一)祥子在劉四爺的車行,由于非常勤快,接觸多了虎妞漸漸喜歡上了祥子,并且要嫁給他,可劉四爺卻堅決不同意,但沒有用,結果虎妞還是毅然嫁給了祥子。這說明什么?說明當時開始沖破家庭的阻撓,爭取婚姻自由祥子原來在劉四爺的車行里拉車,虎妞與劉四爺共同管理著車行祥子的生活(二)這說明什么?婦女參與社會生活,社會地位有所提高祥子的生活(三)結婚后,祥子平時碰到一些事情都要與虎妞商量,買車也一樣這說明什么?說明當時婦女地位提高,丈夫開始尊重妻子材料一:1902年在《大公報》上,刊登的一則征婚廣告,其條件是“一要天足。二要通曉中西學術門徑。三聘娶儀節悉照文明通例,盡除中國舊有之陋俗。”以上材料(結合閱讀卡)反映了當時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2)追求自由平等、婚姻自由婦女地位的提高西方自由平等觀念深入人心男人剪掉辮子,女子纏足越來越少,這種變化開始的時間大致在( )后A.1895年 B.1912年C.1919年 D.1921年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 “一切前清官爵袍褂,一概束之高閣”,人們穿衣“務趨時髦”。3.社會習俗的變化剪發辮+改稱呼+易服飾+不纏足辛亥革命推動國民的思想解放1904 修身 中國文學 外國語 法治理財 地理 算學 歷史 講經讀經 理化 圖畫 博物 體育1912 修身 國文 外國語 法治經濟 地理 數學 歷史 家事 女 理化 圖畫 博物 體育 園藝女 手工 樂歌 縫紉女兩者對比看看初中生的學習內容有何不同 請說明原因?4.教育體制的變化建立現代教育制度科舉制培養封建統治下的盲從者和擁護者近代教育制度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原因——由于受西方工業革命發展的影響總體特征:20世紀初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深刻反映了近代社會發生的巨變,同時也折射出社會生活變遷的畸形和不平衡性,深深烙上了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印記。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這些變化呈現出什么樣的特征?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高的民眾的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的變化。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從地域上看:從城市化進程上看:從受教育程度上看: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新舊并呈、多元發展(1)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輪船、火車、電車、自行車等。2.觀念的變化(2)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現:郵政、電話、電報。(1)精神生活的變化:讀報紙、看電影等。(2)思想觀念的變化:民主思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追求婚姻自由。(3)社會習俗的變化:剪發辮、改稱呼、易服飾、不纏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