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 學 設 計學科 備課時間 擬上課時間 課 題 課時歷史 2021.9.14 2021.9.17 第6課 戊戌變法 1一、教學內容分析:本單元的主題是近代化的探索,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領導了維新變法運動。它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愛國救亡政治運動,雖然失敗了,但這場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人民探索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一次偉大嘗試。 課本有兩個子目:第一子目“公車上書”;第二子目“百日維新”。根據實際教學需要我將本課分為四個部分:1. 戊戌變法的序幕;2. 變法思想的宣傳;3. 戊戌變法的高潮;4. 戊戌變法的失敗。二、目標設計:知識與技能 (1)結合課文,利用課文圖片、材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過對百日維新的內容及戊戌變法的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維新派既具有進步性又有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由此來引導學生掌握分析歷史人物的辯證方法。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戊戌變法的歷史,了解到中國的各個階級,各種政治力量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的艱難歷程。(2)通過本課的學習,結合自己平時的知識積累,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與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際,為改變現狀,救亡圖存,努力向先進的西方學習,要求維新變法。培養學生關心時政,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形成爭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通過戊戌政變過程的教學,以維新志士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為榜樣,培養學生愛國救國的意識和不斷追求真理的優秀品德。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與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愛國、進步的歷史意義,此次變法在社會上所起的思想啟蒙作用,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的深刻影響。教學方法 導學法、問題教學法、歸納法、合作探究教 具 多媒體課件、查找最新圖片及史料、教具準備等三、教學流程課前準備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說明1.在備課前做好學情調查。2.備課。 預習,完成《精準同步》第六課的自主學習部分。 調查讓我明確了點和存在的疑惑。根據調查結果,我將自己定位為學生的“導”師:引導學生明確重點、指方法、培養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時局圖》圖片導入,提問: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 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火之中 【講授新課】一、戊戌變法的序幕(一)背景1.學生自主閱讀:閱讀圖片材料,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2.教師歸納小結:甲午戰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面臨亡國的嚴重危機。思考:何為維新變法運動呢?維新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領域展開的一系列改良活動。那么,維新運動為什么會興起呢?請讓我們帶著設問進入下一個問題。(二)公車上書——拉開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1.文字、圖片材料展示:1895年春,乙未科進士正在北京考完會試,等待發榜。《馬關條約》內割讓臺灣及遼東,賠款二萬萬兩的突然消息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臺籍舉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為、梁啟超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帶領,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2.學生思考歸納:公車上書的時間、代表人物、目的、結果及影響。3.教師講述:公車上書雖然失敗,但拉開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過渡:老師提問公車上書這件事反應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什么樣的精神? 4.學生討論后得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二、變法思想的宣傳。措施1.學生閱讀教材,說說為了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維新人士進行了哪些活動——組織學會和創辦報刊。(二)組織學會和創辦報刊的目的與作用。1.教師提問:請上述學會和報刊主要宣傳了什么觀點?產生了什么影響?2.學生歸納:主要宣傳變法圖強,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過渡:教師:那同學們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又是什么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揭曉吧。 三、戊戌變法的高潮——百日維新(一)背景1.文字、圖片材料展示,教師講解:維新派的改良運動的到了當時的王帝——光緒帝的支持,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詔書下令變法。也就是接下來我們要學的“百日維新”請同學們看課文P29 -31頁。 2.提問:光緒帝為什么會支持變法?其目的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 3.教師總結: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以后國家的民族危機更加嚴重,光緒帝又深受康梁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震動,并表示“不能為亡國之君”,所以支持變法。(二)開始標志教師講解:1898年,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施變法。由于1898年是農歷的戊戌年,所以歷史上稱這場變法為“戊戌變法”。過渡:那么此次變法有哪些內容,通過閱讀課本,小組合作歸納變法內容。(三)變法內容1.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及小組討論對變法內容進行歸納。2.表格展示:3.教師提問:這些措施觸及誰的利益?4.學生回答:地主階級頑固派。四、戊戌變法的失敗1.教師提問:變法的結果如何呢? 2.學生閱讀課本得出結論:變法失敗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搜捕了維新派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掌握清政府全權,戊戌變法失敗。3.教師解讀:戊戌變法前后僅歷時103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師出示幻燈片介紹袁世凱告密。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日本),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全班一起朗讀:譚嗣同的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維新據要殺的賦指誰?維新派為什么“無力回天”?譚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 (理解愛國志士為國為民甘愿犧牲,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4.學生回答:賊指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無力回天”是因變法遭到慈禧為首的頑派的鎮壓失敗而無法挽圓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為譚同甘為變法流血犧牲,不愿選走。【想一想】依據材料總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5. 教師總結: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的局限性(軟弱性和妥協性)【想一想】依據材料總結戊戌變法的歷史地位、意義?6.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教師總結:(1)地位:戊戌變法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2)意義:①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②經濟上: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課堂總結】最后師生共同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小結。 學生思考:通過閱讀材料并結合課文,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如何?學生代表回答學生發言:根據教材示意圖,概括歸納公車上書的時間、人物、目的、結果及影響。(方法點撥:注意公車上書事件的影響。)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答案。學生思考歸納學生思考歸納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學生閱讀課本回答學生回答略 歷史知識的縱向聯系,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分析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知識的能力。學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礎上產生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的熱情。(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層面,讓學生增加直觀印象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與閱讀歸納的能力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分析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與閱讀歸納的能力,協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體系,完善知識結構(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家國情懷)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及說明協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體系,完善知識結構教學反思 這一課是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較重要的一課,此時正是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的階段,中國逐步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所以這一課是較難理解的一課,維新派為了興民權,發展資本主義,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它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那么在進行《戊戌變法》這一課教學時,由于按要求必須整堂課都體現問題式教學方法,所以適中的密度就更顯得尤為重要了。在進行問題式教學時,一定要注意提問的密度,也就是時間間隔,要給學生一定的緩沖時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