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課 把握辯證分合第二框 分析與綜合及其辯證關系 教學設計【課標要求】理解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核心素養】科學精神:理解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提高辯證分析、綜合能力。樹立整體觀念;培養辯證分析、看待問題的素質。樹立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思維的品質和習慣。公共參與:掌握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正確地進行分析與綜合。【重點難點】重點:掌握分析的含義、方法和特征,掌握綜合的含義、方法和特征,領會辯證分析與綜合的含義、方法和特征,提高認識問題、把握事物整體聯系的能力。難點: 理解堅持辯證思維,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認識事物,反對形而上學割裂分析與綜合的一點論。【教學過程】探究點一 分析與綜合的含義【合作探究】議題:正確理解分析與綜合的含義醫學史上曾有這樣一個難題:許多失血病人若不及時輸血,很可能喪生;若輸血又常常因血液混合而凝集,造成血管阻塞的可怕后果。分析血液成分,人們發現,血液可被區分為血細胞和血漿。血細胞中的紅細胞含有A凝集原和B凝集原,血漿中的血清則含有與它們相對抗的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依據紅細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人們分析得出了不同的血型,再考慮獻血者的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之間是否會發生凝集反應,由此找到了輸血的規律。(1)要解決輸血難題,人們為什么要分析血液成分 (2)從分析血液成分到得出輸血規律,你是怎樣看待其中的思維方法的 答案 (1)如果不深入分析血液的成分,就不能深刻地把握不同血液的性質,在輸血時就會出現因血液混合而凝集,造成血管阻塞的可怕后果。(2)從分析血液到得出輸血規律,其中主要使用的是綜合方法。要形成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必須把通過分析得到的對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以及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若干階段的認識,按照對象所固有的聯系重新組合起來,需要運用綜合方法。【核心歸納】怎樣把握分析與綜合的關系:關系 分 析 綜 合區別 含義不同 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區別特征不同 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精確性是其優點 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整體性是其重要特征常用方法不同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種方法考察研究對象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的認識,進而把握其性質和規律聯系 ①分析與綜合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一方面,綜合離不開分析,分析是綜合的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另一方面,分析也離不開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先導,沒有綜合也就沒有分析。②分析與綜合是相互滲透的。由于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多層次的結構,整體和部分的區分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相對的。因此,在現實的思維過程中,并不存在純粹的分析或綜合。在總的分析過程中包含有綜合的因素,同樣在總的綜合過程中也存在分析的成分。③分析與綜合是相互轉化的。在認識過程中,當分析進行到一定程度,揭示了事物整體的各個部分和方面,發現了事物的多樣性規定,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時,思維活動就由分析轉化為綜合。隨著認識的發展,當思維經過綜合,把握了事物的多樣性的統一整體后,思維活動又會轉化為更深層次的分析。人們認識事物從現象到本質,從不太深刻的本質到更為深刻的本質的過程,就表現為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這樣相互轉化、無限循環往復的發展過程,而每一次新的分析與綜合都使人們的認識進一步擴展和深化,由此構成了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運動。典例1 有關專家認為,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令人振奮。但是,我們不應該對此過分樂觀乃至盲目,中國仍不是發達國家。GDP絕非衡量經濟實力的唯一指標;中國經濟結構問題突出,在第一、二產業集中了過多的勞動力資源,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中國還存在公共福利事業尚不完善、公共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社會保障發展滯后等問題。因此,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結合材料,說明有關專家認為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正確性。答案?、僭谡J識事物的過程中,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有關專家既肯定了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又否定了中國會因此成為發達國家。②有關專家分別對中國經濟結構、社會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從整體上綜合得出結論,認為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解析 題目運用辯證的分析與綜合的知識分析材料。我們首先從中國經濟結構問題、公共福利事業尚不完善、公共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社會保障發展滯后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然后綜合得出結論: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探究點二 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議題:正確理解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貧困地區的老鄉能否實現脫貧致富是一件事關2020年能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了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推進“四個全面”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體現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的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我們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善于“彈鋼琴”,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重點與非重點的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1)從分析與綜合的方法角度,談一談應如何正確理解“四個全面”之間的關系。(2)從辯證思維的角度,分析“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間的關系。答案 (1)黨中央首先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把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細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等“四個全面”,這是分析的過程。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是注重體現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的總體謀劃,是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這是在走向綜合。(2)從辯證思維角度看,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分析為綜合作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在辯證思維中,分析和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的互補關系。“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道出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小康,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全面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這是分析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表明了習近平總書記眼中的“小康”,不僅要看經濟總量,還要看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不僅要看平均數,而且要看大多數,體現了我們黨對“小康社會”的深刻認識,把握住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這是綜合的過程。“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蘊含了我國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只要我們心系“三農”,上下齊心,共同努力,補齊短板,讓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收入增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能成真。【核心歸納】怎樣把握矛盾分析法與辯證分析和綜合的關系(1)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的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每一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包含著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存在主要與次要之分,事物的性質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運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正確認識事物的矛盾,認識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認識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認識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這樣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2)分析與綜合是一對矛盾關系,它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其對立主要表現為兩者在思維運動的方向上是相反的,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的統一主要表現為分析與綜合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它們相互滲透、相互轉化。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集中體現。典例2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第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強調,要建設包括“社會更加和諧”在內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1)“和諧社會”觀的提出,在研究方法上運用的思維方法是( )A.類比推理 B.分析C.綜合 D.分析與綜合相結合(2)為什么要運用上述方法 答案 (1)D(2)世界充滿著矛盾,事物的各個矛盾以及每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的對立統一關系,構成了事物矛盾的總體,使事物成為多種規定性的統一。人們要深刻地認識事物,就必須認識事物的矛盾,要認識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轉化。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因此,我們必須學會用辯證思維思考問題,運用辯證分合的科學思維方法。解析 第(1)問,對于建設和諧社會需要考慮國內國外各個要素,然后綜合各種因素運用辯證分析綜合的方法。對于第(2)問依據教材知識回答問題即可。【知識網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