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第二框 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教學設計【課標要求】了解形成恰當判斷的條件,學會正確運用直言判斷和關系判斷。區分判斷的不同類型。【核心素養】科學精神:理解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含義、結構、種類。通過分析判斷的不同類型及其種類,提高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精神。公共參與:根據準確運用性質判斷的要求,形成正確的性質判斷。【重點難點】重點:了解運用性質判斷、關系判斷的必要性,性質判斷的含義、構成、分類,關系判斷的含義、構成,什么是量項、主項、聯項和謂項。難點: 正確理解準確地運用性質判斷應注意哪些問題,關系判斷對稱性和傳遞性。【教學過程】探究點一 正確運用性質判斷【合作探究】議題:正確運用性質判斷某翁請客,見三位主客只來了一位五位陪客只來了三位,便著急地說:“唉,該來的沒來!”陪客一聽,有的坐不住,走了。見主客未到齊,又有陪客走了,他更著急,脫口而出:“不該走的走了!"話音剛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錯在哪兒 此翁請客失敗,他的判斷出了什么問題 你能糾正他的錯誤嗎 答案 此翁請客失敗,問題出在他主項與調項搭配不當,所以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的狀態,最終造成誤解。此翁可以說“有的該來的沒來”和“有的不該走的走了”。【核心歸納】性質判斷的含義及構成一、性質判斷的含義性質判斷就是斷定思維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所以也叫直言判斷。性質判斷是簡單判斷的一種,具有簡單判斷的性質,即判斷中不包括其他判斷。比如:①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真的。②凡是領導說的話都是對的。③有的老師不是教授。④任何事物都不是靜止的。上述四個判斷中,①②都是斷定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③④都是斷定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其中,①斷定“孩子”具有“天真”的性質;②斷定“領導說的話”具有“對”的性質;③斷定“有的老師”不具有“教授”的性質;④斷定“任何事物”不具有“靜止”的性質。這四個判斷都是直接斷定對象具有或不具有這些性質的,而且除此以外這些判斷都不包含其他判斷,所以它們都是直言判斷。二、性質判斷的構成性質判斷是由邏輯變項(即主項和謂項)和邏輯常項(即聯項和量項)組成的。(一)主項在前面所舉的四個判斷中,“孩子”“領導說的話”“老師”“事物”都是主項。由此可知,主項就是判斷中被斷定的對象,或者說是反映思維對象的那個概念。比如:①小王是個電視迷。②這個網站不是英文網站。上述兩個性質判斷中,“小王”和“這個網站”都是主項。一般來講,任何性質判斷都是有主項的。不過有時候,尤其是在一定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的提示,主項也可省略。比如:“聽說來了遠客,是哪位啊 ”“黛玉。”這組對話中,因為有上下文的提示,所以在回答時就省略了主項“遠客”,完整的表達應該是“遠客是黛玉”。(二)謂項在前面所舉的四個判斷中,“天真的”“對的”“教授”和“靜止的”都是謂項。由此可知,謂項就是指判斷中被斷定的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概念,或者說是反映思維對象屬性的那個概念。仍以上面兩個判斷為例:①小王是個電視迷。②這個網站不是英文網站。在這兩個性質判斷中,“電視迷”和“英語網站”都是反映被斷定的對象屬性的概念,所以都是謂項。同主項一樣,謂項有時候也可省略。比如:“小兵張嘎是個小英雄,還有誰是小英雄 ”“雨來。”這組對話中,在回答時省略了謂項“小英雄”,完整的表達應該是“雨來也是小英雄。”(三)聯項在前面所舉的四個判斷中,“是”和“不是”都是聯項。由此可知,聯項就是聯結主項和謂項的那個概念,或者說聯項是表示被斷定的對象和其性質間關系的那個概念。一般來講,聯項只包括“是”和“不是”兩個。其中,“是”是肯定聯項,它表示思維對象具有某種性質;“不是”是否定聯項,它表示思維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在判斷或表達時,有時也可以省略聯項。在“主項”和“謂項”中所舉的兩組對話中,答語(即“黛玉”和“雨來”)實際上都省略了聯項“是”。再比如:①尼羅河,世界第一長河。②林黛玉才貌雙全,多愁善感。上面這兩個性質判斷都省略了聯項“是”,完整的表達應該是:①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②林黛玉是才貌雙全、多愁善感的人。(四)量項在前面所舉的四個判斷中,“所有的”“凡是”“有的”和“任何”都是量項。由此可知,量項是表示主項(或被斷定對象)的數量或范圍的概念。量項一般置于主項之前。從語言學角度上講,量項對主項起修飾限定的作用。在前面所舉的四個判斷中,“所有的”“凡是”“有的”和“任何”這四個量項都在主項前。不過,量項也可放在主項之后、聯項之前。比如在前面四個判斷中,①②④聯項前都用了“都”字,這實際上就是量項。量項一般可分為三種:全稱量項、特稱量項和單稱量項。全稱量項是指在判斷中,對主項的全部外延作斷定的量項。常用的全稱量項有“所有”“全部”“任何”“一切”“都”“凡是”“每個”“個個”等。比如:①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②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特稱量項是指在判斷中,對主項的部分外延作斷定的量項。常用的特稱量項有“有的”“有些”“并非所有”等。比如:①有的同學是我的鄰居。②有些書不是我的。需要說明的是,特稱量項在表示“有的”或“有些”主項具有某種性質時,只是對主項的這一部分外延作斷定,這并不代表主項的另一部分外延完全不具有這種性質。反之,特稱量項在表示“有的”或“有些”主項不具有某種性質時,也只是對主項的這一部分外延作斷定,也并不代表主項的另一部分外延完全具有這種性質。單稱量項是指在判斷中,當主項為單獨概念時用來斷定主項的量項。比如:①這個人是英國人。②這道題是錯的。這兩個性質判斷中,“這個”“這道”都是單稱量項。在全稱量項、特稱量項和單稱量項中,特稱量項是不能省略的。比如:①有的同學是我的鄰居。②同學是我的鄰居。顯然,省略特稱量項“有的”后,主項的外延便不再受限制,該判斷也成為一個新的判斷了。不過,有時候,全稱量項和單稱量項是可以省略的。比如:①“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和“孩子是父母的寶。”②張鵬是班里最高的孩子。判斷①中,省略全稱量項“每個”和“都”后,并不改變主項的外延,因此可以省去;判斷②中,“張鵬”是一個單獨概念,所以也可以不要單稱量項。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全稱量項一般都可省去,但單稱量項有些是不能省的,一旦省去,就改變了主項的外延。比如:“這個人是英國人”中的單稱量項一旦省去就變成了“人是英國人”,這顯然是不行的。典例1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準確地運用性質判斷,使性質判斷符合實際。根據所學知識,下列判斷中,屬于性質判斷的是( )①高二(2)班的有些同學不是團員②張三比李四大五歲,李四比王五大五歲③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④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D解析 斷定認識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叫作性質判斷。①③④都對事物的性質作出了判斷,屬于性質判斷,②屬于關系判斷。探究點二 正確運用關系判斷議題:正確運用關系判斷國王聽說阿凡提很聰明,心中很不高興,便想故意為難他一下。他派人把阿凡提叫來,盛氣凌人地說:“阿凡提,聽說你很聰明。那么,你能猜出自己什么時候會死嗎 如果你能猜出來,那就說明你是真聰明;如果猜不出來,就說明你是個騙子。”阿凡提知道國王是在刁難他,如果他猜自己明天死,國王現在就會殺了他;如果他猜自己今天死,國王就會故意不在今天殺他。不管怎么猜,都難逃一死。于是他就說道:“國王陛下,曾經有位先知告訴我,說我會比您早死三天,我想應該是這樣吧。”國王一聽,就不敢對阿凡提怎么樣了,因為他唯恐殺了阿凡提后,自己三天后也會死。阿凡提的哪句話讓國王不敢為難他 分析這句話的邏輯結構。答案 “曾經有位先知告訴我,說我會比您早死三天,我想應該是這樣吧。”這句話讓國王不敢為難他。這句話中,有一個關系判斷,即:“阿凡提的死會早于國王的死。”在這個判斷中,兩個關系者項是“阿凡提的死”和“國王的死”,關系項是“早于”。【核心歸納】關系判斷的結構及種類一、結構先看下面幾個關系判斷:(1)梁山伯和祝英臺是戀人。(2)張明比其他同學高。(3)所有的梁山好漢與宋江是兄弟。(4)華歆和管寧是好朋友。關系判斷由關系者項、關系項和量項三部分組成。所謂關系者項就是關系判斷所斷定的對象,或者說是反映思維對象的那些概念。所謂關系項就是反映被斷定的各對象間(或關系者項之間)具有某種關系的那個概念。所謂量項就是表示關系者項范圍的概念。常用量項有“所有的”“全部”“有些”“有的”等。以上面所舉的幾個關系判斷為例,其中:關系者項有:梁山伯和祝英臺、張明和其他同學、梁山好漢和宋江、華歆和管寧。關系項有:戀人、高、兄弟、朋友。量項有:所有的。二、種類關系判斷可以分為對稱性關系和傳遞性關系兩種。其中,從是否具有對稱性看,對稱性關系可分為對稱關系、反對稱關系和非對稱關系;從是否具有傳遞性看,傳遞性關系可分為傳遞關系、反傳遞關系和非傳遞關系。(一)對稱性關系1.對稱關系對稱關系是指當這一對象與另一對象具有某種關系時,另一對象與這一對象也具有這種關系。比如:①1小時等于60分鐘。②Lily和Lucy是雙胞胎。判斷①中,“1小時”與“60分鐘”具有“等于”的關系,“60分鐘”與“1小時”也具有“等于”的關系;判斷②中,“Lily”與“Lucy”具有“雙胞胎”的關系,“Lucy”與“Lily”也具有雙胞胎的關系。現代漢語中,表對稱的常用關系項還有“朋友”“同學”“交叉”“矛盾”“對立”等。2.反對稱關系反對稱關系是指當這一對象與另一對象具有某種關系時,另一對象與這一對象必不具有這種關系。比如前例中:張明比其他同學高。現代漢語中,表反對稱的常用關系項還有“大于”“小于”“晚于”“多于”“少于”“高于”“低于”“重于”“輕于”“統治”“剝削”等。3.非對稱關系非對稱關系是指當這一對象與另一對象具有某種關系時,另一對象與這一對象的關系不確定,它們可能具有這種關系,也可能不具有這種關系。比如:①晴雯喜歡賈寶玉。②藍隊支持紅隊。判斷①中,“晴雯”喜歡“賈寶玉”,“賈寶玉”是否喜歡“晴雯”并不確定;判斷②中,“藍隊”支持“紅隊”,但“紅隊”可能支持“藍隊”,也可能不支持。現代漢語中,表非對稱的常用關系項還有“尊重”“愛戴”“幫助”“佩服”“重視”等。(二)傳遞性關系1.傳遞關系傳遞關系是指如果A對象與B對象具有某種關系且B對象與C對象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對象與C對象也必具有這種關系。比如:①直線a與直線b平行,直線b與直線c平行,所以直線a與直線c平行。②甲寫的字好于乙寫的字,乙寫的字好于丙寫的字,所以甲寫的字好于丙寫的字。判斷①中的“平行”和判斷②中的“好于”就是表傳遞的關系項。由此可知,當aRb成立時且bRc成立時,aRc也成立。因此,這兩個關系判斷都具有傳遞關系。現代漢語中,表傳遞的常用關系項還有“大于”“小于”“等于”“高于”“包含”“重于”“在……后”等。2.反傳遞關系反傳遞關系是指如果A對象與B對象具有某種關系且B對象與C對象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對象與C對象必不具有這種關系。比如:①直線a垂直于直線b,直線b垂直于直線c,則直線a必不垂直于直線c。②甲是乙的兒子,乙是丙的兒子,則甲必不是丙的兒子。判斷①中的“垂直于”與判斷②中的“兒子”都是表反傳遞的關系項。由此可知,當aRb成立時且bRc成立時,aRc必不成立。因此,這兩個關系判斷都是反傳遞的。現代漢語中,表反傳遞的常用關系項還有“重……斤”“大……歲”“是……父親”等。3.非傳遞關系非傳遞關系是指如果A對象與B對象具有某種關系且B對象與C對象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對象與C對象可能具有這種關系,也可能不具有這種關系。比如:①小明認識小光,小光認識小紅,則小明不一定認識小紅。②藍隊支持紅隊,紅隊支持黃隊,則藍隊不一定支持黃隊。判斷①中的“認識”和判斷②中的“支持”都是表非傳遞的關系項。因此,這兩個關系判斷都是非傳遞的。現代漢語中,表非傳遞的常用關系項還有“尊重”“喜歡”“交叉”“幫助”等。典例2 從判斷的形式結構看,“曹操與曹植不是兄弟”是( )①簡單判斷 ②關系判斷 ③性質判斷 ④聯言判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①②: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簡單判斷。同時,簡單判斷包括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曹操與曹植不是兄弟”符合簡單判斷的界定,也是關系判斷。①②正確。③:雖然性質判斷屬于簡單判斷,但是,性質判斷強調的是斷定認識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而“曹操與曹植不是兄弟”是關系判斷。③不選④:聯言判斷屬于復合判斷,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而“曹操與曹植不是兄弟”顯然不是聯言判斷。④排除。故本題選A。【知識網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