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合理拓展教學 打造高效課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合理拓展教學 打造高效課堂

資源簡介

(共101張PPT)
合理拓展教學 打造高效課堂
永州二中 薛 茗
自從新課標實施以來,老師們開始意識到拓展的重要性,他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拓展由課內向課外有機滲透,積極引進更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為教學服務。目前,拓展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課堂教學的流行風。有效的課堂拓展能深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并促使他們對已學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提高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識和運用,提高了學生處理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下面我結合個人的教學體會談談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學習:
一、課堂教學中的導課和結課藝術
課堂教學的成敗,關系到我們對學生教育的成功與否,因此,我們就必須重視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尤其是課堂教學的導入和結尾,它關系到整堂課的教學能否達到教學要求,是否完成教學任務。所以研究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的導入和結尾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是一種使學生從不知到充分理解,并且能夠善于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過程,其中教學的導入和結尾是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因為好的導入能夠使學生對將要講授的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認真地去聽講;而好的結尾也是一堂課的關鍵部分,它能總結一堂課的內容概要,加深學生的理解。
(一)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的導入
有人把一堂課的結構比喻成“鳳頭”、“豬肚”、“豹尾”。鳳頭,即開頭要象鳳凰那樣引人入勝;豬肚,即中間要象豬肚一樣豐滿結實;豹尾,即收尾要象豹子尾巴一樣有后勁,這是對課堂結構的高度概括。下面我只對“鳳頭”和“豹尾”,即“導入”和“結尾”的作用和設計談談自己的見解。
高爾基說過:“驚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可見,設計新穎巧妙的導入在講授新課時確有精妙的功能。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 、 設疑布陣,啟迪思維
疑可以引思,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當然,設疑在方法上要精巧,通常是采用孕育矛盾,對比分析的方法。以認識論觀點看,比較的方法是識別事物最好的方法,通過比較我們可以認清所知的事物或方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并且明白對在哪里,錯在哪里。如此深究其根源,就可以把認識向更深層次引入,從而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2 、 畫龍點睛,突出重點
中學生對一些比較直觀形象的東西通常接受很快。把物理學中抽象的東西形象化,用中學生所熟悉的東西,把抽象的概念直觀化,起到畫龍點睛,突出重點的作用。尤其是這個“點睛”,要是能夠把這筆給點好,那么這條龍就活了,也就是把這堂課給上活了。“點睛”即突出重點,把抽象的東西用鮮活的事物擺在學生面前,使他們能夠很快地接受新的物理概念或定律。
3 、 承上啟下,展現新意
有些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一讀就懂,沒什么困難,其實不然,即“無疑”并不是真正的沒有疑問。如果我們能“無疑”處生疑,那么這樣的疑便能承上啟下,展現新意,起到架起新舊知識之橋梁的作用。物理課本的章節排列是一環緊扣一環的,上一節的內容與下一節的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并不是孤立的一節,因此在導入時應當注意一下與上一節或章相呼應,也就可以很好地開始一堂課,并運用類比、列舉等方法展現新意。
4 造成懸念,誘發思考
由于簡單或直接的經驗常造成中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片面理解,有時糾正起來還非常困難,中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之前,他們所形成的一些觀點和想法因為受到社會和家庭的影響,有可能是錯誤的和不全面的,但是他們卻認為這些觀念和想法是對的,因此作為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片面理解當中造成懸念,從而誘發他們的思維,使其推陳出新,培養他們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向知識的更深層次進軍,這樣導語真正起到了開啟新課的金鑰匙的作用。
5 、 激發興趣,引人入勝
疑是學習的開始,趣是持續的動力。“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比鹗拷逃龑W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則樂、樂則欲、欲則學。所以,激趣就非常必要。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假設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科學思維的方法。我們知道興趣所在即為動力所在,也就是一個人如果對某一事物或事情非常感興趣的話,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同樣學習也是如此,只要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如引導他們到了世外桃源,景色怡人,使他們留連忘返,他還想回去嗎?
(二)課堂導入的設計要求
以上講了一些關于導入,即課堂教學引入的作用。物理學科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導入環節尤為重要,是一個關系到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環節。作為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的導入必須具有自己的特點,即物理課堂教學的引入必須遵循以下原則:目的性、思想性原則;科學性、整體性原則;啟發性、趣味性原則;直觀性、抽象性原則和針對性、代表性原則。具體來說,物理教學中各種導入的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問題導入:直接、質疑、啟發。
故事導入:寓意深刻、幽默,誘引,創 設情景。
設疑導入:簡捷、興趣,創設情景,誘發追因。
直觀材料導入:直觀,全面,多樣,全方位,
已有經驗導入;親切,自然,深刻,導示。
演示實驗導入:直觀,激趣,科學,誘發思考。
舊知識比較導入:系統,連貫,漸進。
根據引入原則,我們可以看出,無論設計何種方法 ,其根本目標都是努力創設物理環境;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廣大學生積極的思維;調節學生心理,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因而,在設計新課引入時,就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求新”。
(2).要合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求實”。
(3).要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應變能力,“求活”。
(三)、常見的課堂導入形式
課堂導入的形式有多種,常見的有問題導入、故事導入、設疑導入、直觀材料導入、經驗導入、實驗導入、新舊知識的比較導入等等。那么究竟怎樣運用各種方法引入教學呢?下面就具體的引入方法來談一談。
1、由實驗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中學生習慣形象思維,而抽象思維能力較差,老師對物理現象最生動、最清楚的描述,也代替不了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直觀觀察。教學演示可信度高,可見度大,直觀性強,趣味性濃,常常是引發學生學習的興奮劑。
例如,學習慣性及其應用之前,教師可以握著一個盛滿水的玻璃杯,提示學生注意觀察:當水杯突然向左運動時,水向什么方向溢出?當水杯突然停住時,水又向什么方向溢出?學生將上述現象觀察清楚之后,將水杯放在講桌上,用硬塑料片蓋住杯口,杯口的塑料片上放一個雞蛋,提示學生注意觀察:當用木棒打擊塑料片時,產生什么現象?
裝置很簡單,學生卻覺得很新鮮,好奇的目光緊緊盯著雞蛋。這時老師舉起木棒向塑料片打去,“啪”的一聲,塑料片飛離了杯口。同時“?!钡囊宦?,雞蛋落入了杯中,頓時,學生們都興奮起來,忙問:“怎么回事、怎么回事?”這時教師就可以輕松的引入新課。
2 、設置“陷阱”引入新課
耗散結構理論指出:非平衡態為有序之源。認識的理論和實踐表明,人的認識由較淺層次一步步走向較高層次的過程中,必然要經過一次又一次思維矛盾的非平衡態過程。每次矛盾的解決,人的思維便進入到新的平衡態,無疑,這種新平衡態的檔次高于原先的平衡態。由激疑到釋疑,就可以使學生的知識層次再上一個檔次,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中學生正處在生理發展的特殊階段,自信心特別強,喜歡憑主觀臆斷下結論。但由于經歷少、認識淺,所下的結論往往是失真的,甚至是錯誤的,但當教師直接把正確的教給他們時,他們要產生懷疑心理,因此,當學生的思維處于矛盾狀態時,必然要想盡辦法擺脫矛盾,從矛盾中解放出來,于是產生了迫切解決思維矛盾的求知動力。為此,在教學中選擇與生活觀念相悖的典型事例,設置 “陷阱”,讓學生碰碰釘子,迫使他們重新認識問題。
例如,學習“大氣壓強”之前,教師拿著一只盛水的,然后把稍小的試管,然后把稍小的試管套放在盛水的大試管中,問學生:當我把相互套放著的兩支試管同時倒轉過來,使其管口朝下,小試管會從大試管中掉下來嗎?學生異口同聲的一齊答:“一定會掉下來?!庇谑墙處煂⒛莾芍г嚬艿罐D過來之后,小試管不但沒有從大試管中掉下來,反而沿大試管壁端上升了,即使豎直朝下抖動,小試管仍不會從大試管中掉下來。強烈的矛盾沖突,引爆了學生們紛紛追根問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學了“大氣壓強”之后就會明白了。
再看看下面講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一堂課開始時的師生對話:
師:200瓦的燈泡亮還是50瓦的燈泡亮?
生:(齊聲)當然是200瓦的燈泡亮。
師:將“220V,200W”和“220V,50W”兩燈泡并聯接入220V的電源中,果然與學生的答案一致。
生:這時學生會興奮地叫起來,他們是對的,當然高興。
師:將兩燈泡串聯接入電路中時,50瓦的反而比200瓦的要亮得多。
生:感到驚訝:“這是怎么回事?”
這一出乎意料的事實,要求學生們用嶄新的理論給以合乎情理的解決,迫使學生向知識的更深層次進軍。
3 、介紹科學家或物理學史引入新課
中學生雖說是青少年,但他們天真的童心還依稀可見。故事對他們依然有一定的魅力,特別是科學家不畏艱難,刻苦鉆研,堅韌不拔的攻關精神,常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例如,學習“白熾電燈”之前,可以問他們:“是誰發明了電燈?”然后給出正確答案:是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明的,別看電燈結構簡單,當年愛迪生發明它時,卻歷經了不少的艱辛,單說對電燈的設計,他就查閱了數不清的圖書資料,光用掉的讀書筆記薄本子數本子是兩百多,數頁有四萬多。
在尋找和試制燈絲材料方面,他更倍受煎熬。開始他用炭、石墨等材料試制燈絲,燈絲壽命只有八分鐘,試驗失敗了,后來他改用鋇、銥、白金等高熔點的稀有金屬試制燈絲,也只有一個多小時,試驗又失敗了,就這樣他失敗了又做,做了又失敗,再做,經歷了成千上萬次試驗,終于發現了用鎢做燈絲最理想,于是鎢絲燈遍及了全世界。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鎢絲電燈的知識。由此引入新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
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充滿著許許多多妙趣橫生的故事和傳說,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選用一些故事片斷,并做一些模擬演示,就會創設出非?;钴S的學習情境。大氣壓強——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導入。   這兒有兩個橡皮半球,用力將它們擠壓而合在一起,請兩個力氣大的同學上來,看他們能不能把兩個半球拉開?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有拉開,這是為什么?其實,早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德國馬德堡市長、科學家格里克就當眾做了一個精彩的實驗。他所用的黃銅半球直徑約20厘米,抽氣以后兩邊共用了十六匹馬才把兩個半球拉開。這就是轟動世界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剛才的實驗,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拉開(演示)。誰知道我是怎樣把它拉開的?--放氣(學生笑了)。為什么抽氣以后就拉不開呢?(板畫)。球的周圍有什么?空氣。顯然是空氣對球施加了壓力。這些實驗生動地告訴我們,大氣存在壓強。
如在導入“機械運動”時,給學生講一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一位法國飛行員在空中伸手抓住了一顆高速飛行的子彈的故事,學生聽了這故事一定會感到非常驚奇并想知道其中的道理,于是順利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再如在導入“運動的速度”時,給學生講一講龜兔賽跑的故事,進而提出問題:你知道龜和兔誰的速度快嗎?從而導入新知識的學習。
4 、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引入新課
利用學生原有基礎知識引入新課,不但能讓學生通過對新舊教材縱橫的聯系,激發他們探求新知識的欲望,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各部分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這對培養學生邏輯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般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對舊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的,在學習新知識前,把以前講過的跟本節課有關的知識點復習一下,并順勢提出新問題,不僅使舊知識得到鞏固,新知識過渡自然,且能一開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如在推導公式Q=cm(t-to)時,我們可以先復習一下前面講的比熱容的概念和水的比熱容及其表示的物理意義:1㎏水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4.2×103J。進而提出問題:5㎏水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多少?5㎏水溫度升高4℃吸收的熱量又是多少呢?從而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新課的教學。
運用這樣的導言,不僅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鞏固了舊的知識,而且對于理解新知識的實質是有很大啟發的。
5.用生動的實際問題和介紹實際應用引入新課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睂W生有疑問就會對研究的對象發生興趣,有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高漲起來,這樣學習的效果無疑是好的。
例如在講到“壓強”時,引入可講如下的幾例:
(1).為什么寬的書包比窄的舒服
(2).為什么載重汽車比小汽車的輪子大且多
當然學生認為書包帶寬就是比窄的好,輪子多比少好,但究竟是怎么回事,就會各抒已見,智者見智了。這時教師再給出正確的解釋,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當然效果也就會好起來。
還有就是物理教材中所學的知識,不少在實際問題中都能夠得到體現,這時教師如果能使學生明確所學的物理知識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意義,則對新課的學習他們同樣會產生積極的興趣。
例如,在上《密度知識的應用》這一節時,教師可以一根金項鏈或一只金戒指,問學生這是不是純金的?然后教師說明要回答的這個問題,方法有很多種,但有一種較為科學的方法,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后就能解決問它。
如在導入“磁現象”時,可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若我們有機會到原始森林體驗生活,在森林中發現自己迷失了方向,身邊有一塊磁鐵、一些細線,我們可以怎樣來判別方向?
又如在導入“認識透鏡”時,可這樣導入:我們班有些同學戴了近視眼鏡,那么你們知道近視眼鏡是用什么鏡做的嗎?還有些同學的爺爺奶奶看報紙時要戴老花鏡,老花鏡又是用什么鏡做的呢?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使理論再回到實踐,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各種思維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 、 安排學生小實驗引入課題
通過學生自已動手做小實驗來引入新課,其好處不但表現在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引起興趣,明確探求的目的與方向,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實驗的興趣和實驗能力。
如在上《摩擦起電,兩種電荷》時,可讓學生用一根塑料直尺和一塊布,使它們之間發生摩擦,然后讓直尺*近一些碎紙片,結果學生會發現碎片會被吸起來,教師這時就可借題而入,介紹新內容了。
再如在導入“大氣壓強”時,我們可準備一個玻璃杯、一張平整的硬紙片、一些水,用玻璃杯裝滿水,然后把硬紙片蓋在杯口用手壓緊并把玻璃杯到過來,杯口朝下,此時學生驚奇地發現硬紙片把水托住并沒掉下來。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硬紙片為什么沒掉下來?是什么支撐著它?從而進入到“大氣壓強”的學習。
7 、 利用電教手段引入新課
利用電教手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從而誘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電教手段包括幻燈、錄像、電影及多媒體等等,這種方法引入新課可以使學生獲得用語言難以代替的豐富感性材料,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新課“凸透鏡成像”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利用冰塊削成橢圓狀,對著太陽光取火的動畫,從而順利將學生帶入新課的教學情境中。
再如在“摩擦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汽車關閉發動機后慢慢停下來及足球在草地上運動并慢慢停下來的過程等等,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物體最后都會慢慢停止運動?從而導入到“摩擦力”的學習。
8 、用新穎的方式引入
以歌曲來開頭:初中學生天真爛漫,活潑好動,十分喜愛唱歌,在物理課上唱歌,出乎學生意料,學生感到新奇,因而情緒會立刻高漲。例如,在講《機械運動》一節時,教師就可以唱著《閃閃紅星》里的插曲,展開課堂教學。當學生聽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后,還處于激昂興奮的激情中時,提出“青山為什么會走?”為一疑問,將學生活躍的情緒納入預定的軌道后,轉化為活躍的思維。
以圖片來開頭:和上法同理,也是給學生大腦以新奇的刺激,使其以興奮的狀態投入學習。例如,在講《電磁感應》這一節時,教師首先出示法拉第的大幅頭像,并講解其畢生貢獻,這樣不僅使學生為他偉大的物理成就所嘆服,而且也使學生親切直觀地認識了偉大容貌形象,愛屋及烏,自然也會對他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格外感興趣,且記憶深刻。
(二)、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的結尾
結尾的作用:“鳳頭”是很重要的,可是缺少了“豹尾”,那么一堂課即使開頭再好,結尾很一般,那么這節課也算不上十分成功的。一堂好的課就是要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尤其是結尾的設計更要精心準備,設計巧妙,只有這樣才能突出結尾的功能。
學生在學完一堂的內容后,總有些東西會沒有聽懂或當老師講時沒有及時記下,這時就需要教師在結尾時把一堂課的重點內容簡單地復述一下,并對需要注意的地方再提示一下,以便使學生對這一堂課形成一個比較完整清晰的印象。
在前面我們已經提過,物理知識是一個系統的整體,一節或一章內容不可能單獨地存在。一堂課上完后教師在結尾時可以提一下這一節內容與上面的內容或將要拓展的內容的關系,讓學生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觀念,從而把知識系統地掌握,使之更容易理解。
好的結尾就好比那“點睛”之筆,它能使一堂課的結構更加完美。但是,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的結尾真正地收到“點睛”之效呢?物理課堂教學的結尾會因課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設計要求,總的來說,好的課堂結尾必須遵循以下原則:概括性、科學性原則;針對性、具體性原則;思考性、探索性原則;整體性、統一性原則。結尾的形式有很多種,一般來說,常見的有概括式結尾、伏筆式結尾、呼應式結尾、啟示式結尾、疑問式結尾、興趣式結尾、擴散式結尾等等,每一種結尾方式都有它的適用范圍。
常見的課堂結尾形式
1 、概括式結尾(總結性結尾)
概括式結尾,就是對一堂課的主要內容、知識結構、技能技巧進行概括,即簡單地復習一下,“學而時習之”,俄國教育學家烏伸斯基也認為“復習是學習之母”,避免造成醉漢拉貨車,只剩一空車的現象,因而教師必須及時復習總結。概括可用提問、簡敘、提綱、表格、圖示等方法,用以強調要點、強化記憶,使學生對整堂課形成一個完整、清晰的印象。例如,學完《浮力》這一節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小結,計算浮力的方法:1、稱量法:F(浮)= G(物) — F(示數);2、浮體法:F(?。? G(物);3、原理法:F(浮)= F(向上) — F(向下),通過這樣的小結,學生既知道了這節課的主要目標,又為以后浮力的計算埋下“伏筆”。
2 、 伏筆式結尾
一堂課的結尾,就像舊章回小說慣用的“欲知某某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那樣,設計一個深入又能激起高潮的懸念,使學生感到言而未盡,讓學生課外探索,引發學生主動學習,從而讓學生感到很有滋味 ,激發他們的課外求知欲。
例如學完《歐姆定律》這一節后,留下問題:你能根據伏安法測電阻的原則設計出一測電阻的實驗電路圖嗎?由學生課外去完成,下次課學習第三節時匯報。
比如學習光的折射后,留下以下思考題:潛入水中的人看天上的飛鳥,看到的鳥的位置比實際高還是低?為什么?
3 、 呼應式收尾
有些物理教師習慣用提出問題、設置懸案的方式引入課題,因此一堂課結束時,啟發學生用本堂課所學的知識,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該堂課所學的知識,又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可收到前后呼應,豁然開朗的藝術效果,讓學生享受學到知識、解除懸念之后的無窮樂趣,從而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例如在上“物體的平衡”一課時,課前設置“不倒翁為何不倒?”的懸念,結尾時引導學生利用穩定平衡的條件去分析解決。又如“牛頓第一定律”一課,課前設疑:“要甩掉鞋底上的泥巴,為什么要用力跺腳?甩掉筆尖上的墨水,為何要把迅速揮動的手臂突然停下來?”結尾時,引導學生自己用慣性定律去解決,學生定會大發感慨:啊,原來如此!怪不得錘柄松了,只要將錘柄在地板上捶幾下,錘頭就緊了
4 、啟示式收尾
一堂物理課的結尾設計,不僅要想到本堂課知識得到消化與鞏固,還要考慮到下堂課的教學,這樣才能使得片斷的課堂教學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環套一環的知識結構整體,因此結尾時,不僅要精選本堂課的作業與習題,并提出要求,對難度較大的題應該給予必要的啟發提示,而且對新課的預習也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必要時,還要把本堂課與下堂課之間的關系(并聯、串聯或隸屬等等提出暗示)。
例如在上“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一課時,由于知識密度大、難點集中、時間緊湊、側重于推理過程,還引入適當的中間狀態來推證(對分析和解決氣體問題的這種常用方法不可能在課堂著重討論,引出的目的,即為本課的推證服務,也為以后的教學留下伏筆),因而必須對學生作業予以啟發提示,同時布置預習學生實驗條件?實驗中必須直接測量哪些數據?怎么測量?
5 、疑問式收尾
在一堂課結尾時,提出有一定難度的、下節課要進行探討的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結束這一堂課的學習,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到學無止境,必須積極地進行探討,同時可讓部分學生體驗“跳一跳”就夠得著的成功的歡悅滋味。學生通過課后的預習和查閱參考資料,解決問題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就會感到其樂無窮,而帶著尚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節課,就會有目的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例如“電磁振蕩”一課的結尾設計,可先演示:用電流計觀察振蕩電路的阻尼振蕩,發現電流計指針擺幅度很快變小,然后提出問題:“這是什么原因?”讓學生課后去思考和探討,這對下一節課“阻尼振蕩”的教學是很有幫助的。
6 、興趣式收尾
興趣收尾,就是一堂課的結尾設計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實驗,做一些簡單有趣的游戲,引出一些相關的物理問題,以誘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在娛樂中求知、在求知中娛樂,輕松愉快地結束一堂課的學習。
例如“流速與壓強的關系”一課的結尾設計:給每一個學生發一個乒乓球和一張厚的紙,要求將乒乓球懸在紙下吹不掉,看誰先想出辦法來。這時,一些學生會想到把紙做成漏斗,將小球放在課桌上用漏斗罩住,然后用嘴通過斗頸往漏斗里吹氣,再將漏斗徐徐提起來。這時,球在漏斗里吹不掉。等學生做成了再提問:“這是什么道理?”讓學生去思考。
7 、 游戲式結尾
經過一堂課的緊張學習,學生會感到疲勞、精神不振,如果課堂結尾時,利用本節所學知識設計一個小游戲、小魔術,使學生在歡笑、興奮中結束一堂課的學習,就能使學生的疲勞煙消云散,精神倍增,同時游戲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例如,講完“大氣的壓強”后,做一個“吹幣進碗” 的游戲,并要求學生解釋其中的道理,就能振奮學生的精神,激起學習的情趣,這種良好的情感狀態,會給下節課的學習帶來積極的影響。
總之:無論是課堂教學的引入還是結尾,它們使用的方法都不是一陳不變的,而且它們之間也還有一定的聯系,它們之間還存在一些相同的地方,在使用時要注意它們的共同之處。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選用適當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把課上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一句話,“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來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過程情景化的實現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通過不斷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求精神;通過創設成功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欲望和探究問題的熱情,為學生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創造條件。因而在新課程標準下,問題情境有其更廣闊的天地,創設成功的問題情境可以使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達到和諧的統一。
(一)、創設以自然和生活為背景的問題情景,培養學生解釋自然和生活現象的能力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物理現象比比皆是,選擇一些身邊的事例,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事例,讓物理現象進入課堂,通過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學生分析身邊出現的各種物理現象的能力。有次上課的時候遇到雷電交加的外界情景,這個時候,我對同學們說:你們知道雷電是怎么回事嗎?你們知道雷電發生處距離我們多遠嗎?你們知道雷電會帶來什么問題嗎?現在我們可以學習一下??梢?,情境的靈活應用會使教學充滿魅力。
 在“運動的描述”中有幾個基本的概念──運動、靜止、位置、參考物,對于枯燥的概念,我們可以創設如下問題情境:教師引入“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睜I造詩情畫意的氛圍,從而提出:“是山動還是船行?”詩人為什么會產生如此矛盾的感覺?如果詩人置身于“滿眼風波多閃爍”的意境中時,他忘記了自己是在隨水流而前進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對面的山朝他走來;當詩人又感到“山沒動,是船行”時,又是什么樣的狀況呢?
由此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同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即時展現學生的猜想。討論完后教師順利引出上述概念,并可以返回詩中向學生提問各種情形的參考物,以此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相對性,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此例子雖然比較簡單,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去探究科學,探索科學。
(二)、創設以知識應用為背景的問題情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創設一些以科技知識應用為背景的問題情景,將能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日落后的傍晚,有時你會看到夜空中有幾顆明亮的“星星”正在緩緩的移動。他們就是環繞地球飛行的人造衛星。這些衛星大多是用于通訊、天文觀測、軍事任務和遙感(氣象、氣候、地質、地理、)等等。而火箭常常被用來把衛星送入太空。”在描述例子的同時可以把火箭升空和人造地球衛星的照片展示給學生看,利用好看的圖片吸引學生,從而引出問題:“火箭是如何發射升空的?”、“衛星的軌跡是怎樣的?”、“衛星為什么會如此運動?”
貼近生活和科技的例子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使其勇于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上述導入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知識與技能的目標,使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和發展趨勢以及物理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創設以實驗探究為背景的問題情景,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仔細留意實驗的每一步,著力于一些容易忽視的實驗細節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必定能夠“以小見大”,于“不經意處”發現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沖動。
 如:“浮力”的教學是初中教學的一個重難點。而來自生活中的經驗往往成為學生思維的障礙,學生常誤認為浮力跟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有關,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跟物體空實心以及物體形狀有關等等。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先通過多媒體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問題,為什么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一艘船從海里駛向河里,浮力有什么變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
接著演示如下實驗:在盛有一定比重鹽水的燒杯中,放進一個木塊,木塊便浮于水面;放進一塊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進一個雞蛋,雞蛋則懸浮在鹽水中。再將此蛋放進清水里,則見蛋下沉;放進濃度更大的鹽水里,則見蛋浮在水面上。看到這么奇怪的現象,學生們一定會被吸引住,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他們心里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在同一種液體里放進不同的物體,木塊會漂浮,石子會下沉,而雞蛋卻會懸???為什么同一個物體放進不同的液體里,浮沉的情況也會不一樣的呢?
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引出“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新課。正是這樣一層一層的循序漸進,學生在實驗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實驗中提高了探究能力從而使物理的實驗教學得到了升華。實驗的優勢是具體、形象、生動,是取得感性認識的理想手段,同時上述的導入,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過程與方法的目標,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實驗的作用,能夠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四)、創設以新信息為背景的問題情景,培養學生處理新信息的能力
當今社會信息高度發展,面對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必須具有處理日新月異新信息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及時了解、及時捕捉、及時處理當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站在科學研究的最前沿,給出最新的、最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這種能力的培養。在創設以新信息為背景的問題情景時,要求問題中提供較多的信息,新信息包括新知識、新方法、新情景,通過解答新信息問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處理信息、轉換信息、運用信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到超導體應用時,可引導學生到網上去搜索相關信息。我國上海已完成世界上第一條商業磁懸浮列車的應用開發,投入運行,可通過板報或電視錄像的形式介紹給學生,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再如:“蹦極”是一種新興的娛樂活動,但大部分學生沒有體驗過,甚至有同學沒有看到過,課堂教學中也不可能體驗“蹦極”。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這一過程。在這樣的情境創設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討論小結,得出規律。現在網絡的發展日新月異,在因特網上,大量的生產生活信息與物理有密切的聯系,具備新穎性和強時效性的為數不少,完全可以用來設置問題情境。
三、初中物理學科教學手段多樣化 的選擇 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
1、用身邊熟悉的事例和實驗現象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
激活物理課堂
3、創設討論機制,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1、用身邊熟悉的事例和實驗現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的方法是物理學學習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親自看一些物理現象(演示實驗),做一些物理實驗(學生實驗),來與理論學習相互對照、驗證,加深理解。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課本上的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外,還可以通過設計一些簡單的演示小實驗或創設一些探究性實驗,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突破一些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從而使學生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
如:在學習“變阻器”時,教師問學生為什么調節電視機上的某個旋鈕時,熒光屏的畫面會變明變暗、喇叭的聲音會變大變???
如:冬天洗澡時,屋里有很多白氣,墻壁了有許多水珠。這些水珠是怎樣來的呢?白氣是汽化還是液化?
如:做各種磁體的磁感線分布情況。用手拿一塊透明的玻璃,它的下面放磁體,上面撒一些鐵屑。展示每一種磁體的磁場分布時,在教室內走動幾遍,這樣雖然花了一定時間,但是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磁場的分布規律,也拉近了師生的距離。
例如:電流的磁效應“奧斯特實驗”和“通電螺線管的磁場分布規律”。在通電、斷電、改變電流方向時,小磁針的擺動情況就要放大,學生才能看清楚,增強了實驗的效果 。
例如:在演示“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時,可以讓幾個學生上講臺來演示,教師在旁邊組織指導:兩名同學用絲綢跟玻璃棒摩擦,另兩名同學用毛皮跟橡膠棒摩擦。由于有幾名同學來共同完成摩擦工作。這樣不但節約的教師的體力,也減少的摩擦所花費的時間。
這個實驗還可以判斷各種磨擦產生的電荷是哪一種電荷?學生用身邊的學習用具與頭發、衣服磨擦后自己來演示。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不論是操作實驗的同學還是從在下面觀察的同學都特別認真。再如:“氣體膨脹對外做功,內能減小”的實驗。改為讓兩名學生來協助完成演示,學生會更興奮,更有激情,實驗更有趣,教學效果也非同一般。
2、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
激活物理課堂
借助多媒體手段,我們可以使微觀世界宏觀化、宏觀世界微觀化、瞬間過程永久化,展現二維三維的立體動態效果,從而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使物理教學更直觀,以幫助學生擺脫這些認識障礙,從而使思維進一步得到擴展。這樣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會更強,學習興趣會更濃,教學效果會更好。
傳統的教學中很多物理現象無法用實驗去展示,而是教師憑借自己的語言去創設情境,有時未免單調、枯燥。而且有些物理問題比較抽象,僅憑教師的語言表述學生難以想象,影響了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掌握。為此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電教手段結合傳統教學做一些逼真的物理模擬,制作一些高質量的教學課件,恰當地應用到教學中,對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牛頓第一定律》中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無法用具體的實驗演示,但運用多媒體動畫能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伽利略的推理過程。
電場線不是電場里實際存在的線,而是形象地描述電場的假想的線,電場雖然抽象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電場線雖然形象但它僅是假想的線.電場線的分布無法用實驗演示,運用多媒體動畫就可把電場線形象地展示出來。。。。。。
如在《大氣壓強》一節教學中,授課教師的課件中其中有抽水機、離心式水泵原理動畫演示、做托里拆利實驗的教學視頻等,讓學生自己上電腦操作觀看,把一些細微不易觀察的、課堂上不能做實驗的教學內容,通過課件形式講清原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理解難點。
如在進行歐姆定律復習教學時,由于探究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對初中物理來說很重要,但因為時間關系不可能重新做實驗,他們就利用平臺做仿真實驗;在復習平面鏡成像時,他們利用平臺放映實驗視頻。通過多媒體輔助,較好地解決了總復習時時間較緊,不可能重做實驗的問題,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實踐表明,適當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把抽象的講解、說教變成動態的圖象、視頻,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增大了課堂容量,還能讓學生更愛學、樂學,提高教學的效率。
3、創設討論機制,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既有難度又有梯度的問題,適當組織學生討論。學生通過討論,彼此交流、啟發,會使研究的問題更深入,重點更突出,更容易突破難點、疑點,從而使易混點得到澄清,易疏忽點得到強化,使獲得的知識更扎實。通過議論也可充分暴露學生對知識認識、理解上的偏差,教師在傳授上的不足,能有效的獲得反饋信息,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補救。
創設討論機制,引導大家積極主動去思考,學生能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擴大信息交往;可彼此啟發,拓寬思路,引發靈感,有時往往在議論中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通過討論能鍛煉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與敏捷性,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應變能力。
如:“探究串聯電路的電流規律”時,流過的電流大小是否一樣,你猜想的依據是什么?A.L1比L2大,(依據是L1更靠近電源的正極,而電流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出的);B.流過L2比L1大(因為閉上開關時,L2比L1亮):C.流過L1電流與L2一樣大(串聯只有一條路徑,象一條水管中的水一樣,流過L1的電流也流過L2)……學生在快樂地猜想。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的猜想活動的過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四、搭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是共創物理高效課堂的保證
在實施高效課堂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使學生以極佳的心理狀態參與教學活動。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精神飽滿,感情充沛,采用親切的教態、溫和的語言和巧妙的方法,結合學情、創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以誘導參與、催促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在同 班,有的教師一進教室,學生就冷淡沉悶;而換 老師進去,課堂就充滿活力。這說明,課堂氣氛不僅和教師當堂課的教學有關,而且和師生間人際關系也有聯系。在長期的教與學活動中,師生關系融洽,相互信任和理解就為形成積極、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打下了基礎。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生之間的關系和諧、融洽了,學生自然就愿意聽你講課了,這時課堂的教學效果肯定好。如果學生都不愿意聽您的課,即使你講得再好,教學的效果還是會大打折扣的。所以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先行。因為,在師生關系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動的,學生是被動的。教師只有主動地接觸、關心學生,才會贏得學生對自己的尊重和信賴,從而在師生之間形成親切、友好的雙向交流,這正是形成良好課堂氣氛,使教學獲得成功的最重要保證。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愛學生并能夠理解學生。
(二)、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并信任他們。
(一)、要愛學生并能夠理解學生
平時要給學生關心,多了解他們的一些需要。在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時必須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覺得老師是可以值得信任的,而你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會大大的提高。平時在班級的時候要多注意細心地觀察,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發現問題時要及時地找學生談心。如學生家庭出現矛盾時,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學生的情緒往往會出現波動,這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疏導。
教學當中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班主任所教的這門學科往往是學生各門學科當中學得最好了,也許就是因為班主任和學生相處時間比其它老師長,班主任老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與學生之間建立了比較好的師生關系。
(二)、要尊重學生的人格
并信任他們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當中,只有做到尊重學生,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學生也才會信任老師。在處理學生之間的一些問題時,要掌握一個”度”,千萬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要盡可能地保護他們的自尊,要知道學生犯錯誤應該是正常的事情。
實踐證明,專制和放任的教學作風是不 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只有采取情感投入、民主教學的手段,才能建立起真正融洽和諧的師生人際關系,才能為創建物理高效課堂打下牢固的基礎。
謝 謝 大 家 ?。。?/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山县| 柘城县| 河西区| 镇江市| 曲靖市| 乐安县| 潮州市| 宜州市| 晋中市| 靖边县| 闽清县| 曲松县| 大城县| 汝城县| 三原县| 东乡| 杨浦区| 青阳县| 莒南县| 明溪县| 双峰县| 巩义市| 大埔县| 长岛县| 绍兴市| 北辰区| 屯昌县| 青浦区| 大埔区| 巩义市| 西乌| 新安县| 玉树县| 五寨县| 武平县| 乐平市| 南通市| 永吉县| 曲阜市| 惠水县| 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