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誕生【教學目標】1.了解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2.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召開的內容。3.分析理解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偉大意義。【教學重難點】重點:中共“一大”“二大”召開的內容。難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偉大意義。【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選段。教師:《唱支山歌給黨聽》這首歌曲中的黨是什么時候誕生的?黨誕生的意義是什么?今天學習《第14課 中國共產黨誕生》二、自主學習(一)自學要求:閱讀課本63-67頁,根據自學提示,勾畫重點內容,疑難問題做好標記。限時7分鐘。(二)自學問題:1.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背景、代表人物、影響?2.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3.中共一大召開的時間、地點、代表、內容、意義?4.中共二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內容、意義?5.全國工人運動概況、高潮表現、教訓?三、師生互動(教師點撥、學生成果展示與合作探究)(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了解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師:出示視頻“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簡介。明確: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曙光。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人物教師提問: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是誰?有何觀點及著作?學生:【人物】李大釗【著作】《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觀點】試看將來的環球,必將是赤旗的世界。教師提問:馬克思主義傳播有何影響?學生:①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馬克思主義團體。②馬克思主義開始與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教師提問: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是誰什么時間在哪里建立的?學生:【建立者】陳獨秀【時間】1920年夏【地點】上海2.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教師出示下面表格,引導學生填寫。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階級基礎 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組織基礎 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外部條件 共產國際的幫助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教師提問: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間、地點、代表、內容、意義?學生:【時間】1921年7月【地點】上海→浙江嘉興南湖【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代表全國50多人。【內容】①通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②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③中心工作: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④領導機構:成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中央局書記。【意義】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合作探究:陳獨秀沒有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什么被選為中央局書記?①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②五四愛國運動的領導者。③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發起者之一。教師提問: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學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教師提問:中國革命面貌“新”在哪里?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的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新的階級領導:無產階級4.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教師提問: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間、地點、內容、意義?學生:【時間】1922年7月【地點】上海【內容】最高綱領:建設共產主義。最低綱領:在民主革命階段,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1.教師提問:全國工人運動的背景、領導機構、概況、頂峰、教訓?學生:【背景】中共一大確立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領導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概況】從1922年初到1923年2月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共舉行大小罷工100多次,參加人數達30萬以上。【頂峰】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教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課堂小結中國共產黨誕生 中共一大 條件 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時間 1921年7月地點 上海→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代表 毛澤東、董必武等13人內容 ①通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②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③中心工作: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④領導機構:成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中央局書記。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共二大 時間 1922年7月地點 上海內容 最終奮斗目標:是建設共產主義。最低綱領: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意義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工人運動 頂峰 1923年2月,將第一次工人運動推向高潮。教訓 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